📖 ZKIZ Archives


5年投出4個IPO,這家只有七人的VC如何做到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908/158625.shtml

5年投出4個IPO,這家只有七人的VC如何做到的?
吳丹 吳丹

5年投出4個IPO,這家只有七人的VC如何做到的?

“不在我們範圍的事情,我們不做。不懂的事情,不碰。”林欣禾很清晰邊界在哪里。

在福布斯2016全球百名最佳投資人榜單上,DCM中國區的負責人林欣禾是11位上榜的在華投資人之一。他的顯眼成就是,在五年內投到了四家在美上市公司:58同城、唯品會、途牛、51talk。此外,其投資組合中還有紛享逍客、貨車幫等。

投出不少明星公司,但DCM在中國只有7人,10年下來投出不到60個項目。林欣禾對此稱,DCM追求命中率,花精力投懂的領域,看中了就重倉投入。如對社交軟件探探、blued都跟入了B輪及C輪;投途牛,從2010年1000萬美金的B輪投資開始,總共跟了四次,至其2014年上市;而對51talk,更是在三年多時間內,四次全部加碼,從A輪投到它紐交所上市,黃佳佳在紐約敲鐘時,林欣禾也在其身旁。

但當然也有沒那麽“執著”的時候,投了易到,眼看網約車市場變成了全球範圍的燒錢大戰,DCM退出了。

跟與不跟,外行人看來,似乎全在賭。但與不少投資人一樣,林欣禾做決策時,會吸取美國互聯網的發展經驗,以供他做出相應的比對。

“不在我們範圍的事情,我們不做。不懂的事情,不碰。”林欣禾很清晰邊界在哪里。在DCM,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決策負責,“自己做的飯,自己要吃掉”。

作為一家全球投資機構,美國的經驗如何助力中國決策?周期遇冷的時候,VC們都在想什麽?經歷了全球矚目的網約車領域大戰,“跳下車”的林欣禾又在想什麽?DCM如何做到“投資不越界”?日前,林欣禾接受創業家&i黑馬專訪,講述自己的創投人生。

創業是怕自己淹死,投資是看誰先上岸

(創業家&i黑馬註:1996年,32歲的林欣禾在斯坦福讀書時,和另外兩個夥伴創辦了華淵生活資訊網,新浪網便由此網站和四通利方合並而來。)

早年創業新浪的時候,也是運氣踩對了。說實話,那時候創業沒什麽特別的原因,就憑著一股熱情,拼命往前遊,希望可以上岸,沒上岸那你就是淹死了。

我1996年在斯坦福校園創業,當時有兩個華僑朋友,就在做新聞,國內的人不敢碰,只有笨笨的華僑去碰,所以就撿到這個空白了。其實創新永遠就是找這種空白,才有辦法進去。不然,別的領域對手太強了,年輕人什麽都沒有,也輪不到你做。這群人不碰這個領域,有他們的原因,剛好在美國新聞比較自由,也希望華僑多看一些新聞,就把內容提供給我們了,國人看到了,項目就爆發了。

十年前我離開新浪,就是想一想再做其他的,想創業,並沒想做VC。後來同學戴維說,創業那麽辛苦,而且賺了一筆錢,你要不要做投資?我想想,也行。要是有好的公司,我還可以跳進去做CEO。

做了VC之後,越看越怕,創業失敗率那麽高,年紀也越來越大,就想,還是繼續做VC吧。一幹又是十年。

創業和投資不一樣的地方是,一個是做得很細、很深,一個是做得非常廣,做比較。我自己創業的時候,你的對手怎麽可能給你看他的數據。所以有時候有點閉門造車,事情做得很細很深。做投資以後,看項目肯定要看競爭對手,跟你談,我會問你競爭對手是怎樣的,你的對手也會跟我們談,會避免我投他。大家都是這樣的。做VC天然的出發點是,整個行業全部看一次。

我比較喜歡投堅定的創業者,要對目標群有決不動搖的認知。中國很多創業者,或者說生意人,什麽都想做,這樣就會什麽都做不好。只做一件事,風險比較高,但起碼你決定了要做件事情。最後就是看,你的選擇對不對。選錯了就認了,選對了,自然有商機來找你。

做這一行我也很明白,科技永遠在發展,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有公司會走下坡,沒辦法避免。正因為如此,我們VC才有活幹嘛!我們永遠在找新一個浪。

做VC不全是賭  存在歷史規律

做互聯網的投資,要看互聯網歷史。美國是從雅虎開始的,然後到谷歌,中國有百度,hao123,再下來就是社交,或者社區媒體。分支是電商、金融等。

因為最開始的時候,內容不多,大家就看那麽幾個網站,點擊著看。後來內容多了,就以搜索為主,後來Facebook出來,就到了社交,內容變成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聯系了。

很多做社交媒體的,是把同行“串”起來,或者把同樣需求的人“串”起來。另外,社交有一個重要特點,它是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如果年紀不一樣,基本沒話可說,思考的東西不一樣。新的一代人出來,就會有新的社交需求。每個人都有這種想法,我不喜歡我父母用的那個東西。(創業家&i黑馬註:DCM投資了短視頻社交應用快手。)

做社交要好用,上手要快。

有人會說,那微信大家都在用。坦白講,微信主要是一個通訊工具,跟年齡沒什麽關系。加上朋友圈,它就成了一個社交平臺。現在又從通訊工具變成了支付工具,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操作系統了。

周期冷熱時,VC都在想什麽?

創業環境永遠都是浮躁的,今年也沒有比去年更浮躁,起起伏伏。做任何投資都會這樣,忽然有個概念大家都覺得很好,就超熱,忽然間有人說,國王沒穿衣服,大家就跳出來,說超冷……我認為周期性是件好事,淘汰掉一些人。

現在周期是比較冷,所以很多人想要出來創業,不一定融得到錢。比較熱的時候,大家會覺得投估值高的大公司只能賺50%的錢,投小公司就比較有信心了,會賺十倍,一百倍,大家會很貪心,這個時候錢都往小公司流;一旦市場不好,一百倍公司一個個關門的時候,大家就要抱團大公司,覺得越大越不會倒,賺30%也好了,不虧就好。這時錢都往大公司流。

人的心態就是這樣,這時候會傾向於,不要碰小公司,虧錢很多。新創業公司找錢就比較難了。

很明顯中國的創業文化也在變,以前是創過一次業,失敗了,就說我好好幹活,結婚生小孩。現在是失敗後“連續創業”。

我們只有7個人  O2O創業被美國同事吐槽

DCM中國只有七個人,強調做精,不做多。上半年投了三四個,和以往的節奏比較一致。七個人幹的事基本一樣,有人可能看社交多,有人可能主要看消費、旅遊,互相交流。現在可能還是回到以SaaS(創業家&i黑馬註: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為主。

因為人少,我們沒有專門的投後管理團隊。我們的理念是,你投的東西,要自己去解決。這個做法就造成,我們不會亂投,因為你知道“自己做的菜,自己要吃”。

DCM中、美、日是同一個基金,但兩邊負責各自的項目。要做決定的時候會互相看,互相建議。每個項目都要經過中美兩邊,還有日本。但各自市場的決策權還是在自己。比如說,日本那邊會吸收我們給他們的意見,不過要做還是可以繼續做。我們很少會去說,你不能做,主要是提醒,給建議。

這也是我們跟其它基金不一樣的地方。因為當大家在同一個圈子里做投資的時候,想法會偏一致,這對創新來講是很可怕的。但美國投資人就是站在外面,往中國這邊看。比如有段時間,他看O2O這麽多,會感到奇怪:你們怎麽一直這樣補貼呢,每個項目拿出來都是補貼?萬一沒有補貼的時候怎麽辦?

回答不出來的話,估值又這麽高,有時想想就算了。

這兩年看得比較多的:社交、社區、軟件服務

現在的關註方向很難說,還在看,最近沒有什麽特別的。過去兩年我們看的比較多的是社交、社區和軟件服務。最近也沒怎麽做電商,沒做O2O,沒做金融。O2O等我們看到的時候也已經太貴,就沒做。

最近大家喊得比較熱的是3D,還有AR、VR、AI等,這些我們也在看,還沒開槍,因為還沒搞懂。     

我們也投了一些醫療健康的公司,醫療大部分還是講產品。但有些是研發,專門做藥的,另外還有器械,這些就非常深了,需要博士、科學家。還有做醫院的,這也是傳統行業,跟我們沒有太大關系。所以我們要做,就是做里面最小的那個,怎麽用手機通訊把病人和大夫連在一起,還是互聯網的事。

最近看軟件服務多一些。

投了紛享逍客,投的時候銷售就幾百萬,客戶群還不到1000個。主要做的方向跟美國很像,以通訊來帶動企業軟件的發展。這個美國比中國領先。

美國以前的企業軟件做法是這樣,你點進去全是功能鍵,一排功能。現在的做法變了,全是以通訊為主,從通訊里頭再去點你要什麽文件,需要的話,點進去就是了。為什麽有這種變化?因為大家漸漸發現,有了通訊互動,才會有接下來的事,說有個報銷要你處理一下,再跳到報銷頁面。而不是一打開就是滿屏的報銷信息。現在是信息的交流越來越重要,不管是做記者還是做銷售,第一屏需要的肯定是通訊。

做企業軟件以通訊為主,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革命性變化,可能會持續很多年。

這是我投紛享逍客很重要的原因,他當時就是這麽做的。像其它很多軟件,首頁就不是通訊。現在很多企業軟件也沒改過來,因為已經像這樣做了二十年、三十年。思維不一樣,很難改。

SaaS在中國現在還是早期階段,還沒有說,哪一家可以做到一年幾億人民幣規模。這個得慢慢來,投SaaS就需要有更多耐心,不像社交,會爆發。

在打車領域“燒傷手”  現在是圍觀心態

樂視今年進來的時候,我們就把易到的股份賣掉了。我們在2013年底、2014年年初進來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補貼會做得這麽大。我們考慮的是,當時易到做高端專車,複購率還是非常高,甚至有情況是,有一位秘書會幫著幾位高管訂車。那時候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況且這群人對價格也不是很敏感,主要看中的是服務。而且作為秘書來講的話,他也不會亂跳。

沒想到後來補貼做得好猛。客戶補貼完了還補貼司機,客戶補貼我還不怕,反正我們的客戶對價格不敏感。但補貼司機這一招一出來,我們就亂掉了,實話實說。沒有考慮到這一招。因為司機是同一個人,補貼司機,他們就跑過去了,司機是靠時間賺錢的。

後來樂視還想要跟他們拼一下,錢上面來講,也是越滾越大,後來我們也撐不大,就轉掉了。

但現在滴滴把優步收購了,這樣補貼以後就會掉,我現在覺得又會有點機會,因為又變成服務兩群人了,大眾族和老板族。樂視有足夠的錢,我不知道之後會不會有反擊。而且現在已經估值三百多億,大家肯定會考慮什麽時候開始賺錢。

我很好奇接下來會怎麽走,因為我自己手燒傷了,覺得燒得很痛,想要看一看。

全球創新的特點:互相超越  誰市場大發展就快  

以前美國比較進步,所以它的有線電話、固定電話業務就發展得比較好。中國再做的時候已經有新技術了,就發展移動通訊,或說是手機。因為如果可以用手機,還鋪固線幹嘛?所以現在中國手機普及率比美國要高。美國有那麽多座機在那兒,人們已經習慣了。

現在中國移動支付很發達,這個是超過了美國的。手機支付其實比信用卡更安全,因為它有指紋、密碼,很難說是假的。但美國的信用卡支付有幾十年的歷史,要推(手機支付)的時候,很多人已經習慣了信用卡,拿出來刷就好了,美國人買麥當勞也刷卡,這就造成手機支付很難起來。

創新永遠都是這樣,起來最快的地方,一定是之前有一個真空、空白地帶的。超越的原因就在於,那個時候市場需求到底存不存在?存在你就殺進去,技術再往上走,最後就會變成一個進步。

美國最早發明移動電話技術,結果歐洲看了,我們這邊有另外一個做法,結果第二代移動電話技術GSM,變成以歐洲為主了,歐洲就超越了美國。一段時間之後,美國第一代技術不好用了,就發明了3G、4G,又反超歐洲。

全球的技術發展都是這樣,互相超越。

中國現在為什麽創業很活躍?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最多的人口。我覺得做VC只看這些事情:市場夠不夠大?夠大,技術也適合需求的話,它會一直發展。現在一有需求就是全世界的錢投進來,美元基金、歐洲基金。行業繼續發展,使用率上去,自然就會變成市場最活躍的地方。

DCM在日本也有辦公室,林欣禾籍貫是臺灣,他怎麽看這兩個地區的創業情況?

DCM在日本也有公司。前幾十年,基本上這個社會文化是不允許你去創業的,以前家長都會讓他們進豐田、本田、松下工作。不去的話,家長都會把你腿打斷,不去的話你幹什麽?

創業的是哪些人?韓裔,華裔很多。

日本現在經濟環境也有一些變化,過了二十來年經濟萎縮的日子,經濟沒有往上走,年輕人也覺得很無奈,好像一輩子就這樣了。所以現在他們也有一種叛逆。DCM現在在日本的業績越來越好。不過限於日本人口真的不多,市場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還是有局限性。

日本又不像以色列那樣,做美國人生意,跟美國打成一片。以色列國家很小,但跟美國交流很多,他們知道國家小,市場完全在美國。日本沒有這樣的習慣。

臺灣有的地方就像日本,做得好的還是傳統行業,富士康、統一、康師傅,消費品做得好。因為是拿日本的東西過來漢化、複制,然後主攻大陸市場。

雖然我是在臺灣出生,但並不熟悉它的情況,我的母語是英語。臺灣市場比較小,做電商也很難,線下太方便了,出門就有,這和香港是一樣的,樓下就有,你做什麽電商。

臺灣就以傳統行業為主,繼續做它的飲料、方便面就好了。別笑,你看溫州就是做鞋、做皮具。做成了,也不錯,就夠了。

就像我們DCM,也不要期望我們去做大銀行、做醫院,七個人就做我們懂的,就夠了。

i黑馬網記者石慧對本文亦有貢獻。 

創業 投資 IPO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1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