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區域存款比拼 廣東北京江蘇排前三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或稱“資金總量”,是一個地區經濟運行的結果之一,也是經濟運行的動力之源。在中國,城市資金總量反映的不僅是自身GDP的數量,也跟該地區的區域輻射力有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研究各省份過去10年來資金存量的變化發現,廣東、北京的資金存量遙遙領先。相比10年前,資金存量增長最快的省份大多是西部地區,而山西、遼寧、黑龍江等能源重化省份則增長最為緩慢。

存款前三為粵、京、蘇

數據顯示,有4個省份的資金存量超過了10萬億元,為廣東、北京、江蘇和上海。其中第一經濟大省廣東超過了16萬億元,位居各省份榜首。

廣東省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座一線城市,去年深圳的資金存量達到57779億元,在城市中僅次於京滬;廣州的資金存量達到42843億元,在城市中位居第四。廣深兩座城市資金存量之和達100622億元,略高於上海。

這樣的格局大抵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即北有北京、東有上海,而南邊的中心則相對平攤到這兩座城市上。

作為強一線城市,北京和上海均是名副其實的全國中心城市,兩城的資金總量均在10萬億元以上。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余額128573億元,比年初增加15248.7 億元,在省份中僅次於廣東,高居全國第二。

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則以11.1萬億的資金存量位居第三。其中江蘇三大城市南京、蘇州和無錫的資金存量分別為26471億、25231億和13181億,三城之和達到了64883億元,占全省近六成。

在廣東、北京、江蘇和上海之後,排名第5的浙江也正在接近10萬億大關。去年浙江資金存量達到了9萬多億,值得註意的是,同樣作為沿海發達省份,浙江的GDP總量不到山東的七成,人口只有山東的56%,資金存量卻比排在第6的山東多出1萬多億元,主要原因在於浙江的產業結構以民營經濟為主,民間財富更為雄厚,資本市場更為活躍;而山東則以重化工業和農業為主,資金流量相對較小。

西部人口大省四川則位列山東之後,資金存量達到6萬億元,名列全國第7。雖然四川離山東差距較大,但也領先後面的河北、河南不少。目前河北、河南的資金存量均在4.8萬億元左右,與排名第10的遼寧差距非常小。

在榜尾方面,資金存量在2萬億元以下的有9個省份,其中海南、青海、寧夏和西藏的資金存量均低於1萬億元。

表1 : 2015年各省份資金存量

省份

2015年(億元)

排名

廣東

160388

1

北京

128573

2

江蘇

111000

3

上海

103760.6

4

浙江

90302

5

山東

76795.5

6

四川

60117.72

7

河北

48928

8

河南

48282

9

遼寧

47758.2

10

湖北

41345.88

11

福建

36845.47

12

湖南

36220.6

13

安徽

34826.2

14

陜西

32685.32

15

重慶

28778.8

16

山西

28641.4

17

天津

28149.37

18

雲南

25204.56

19

江西

24785.1

20

廣西

22793.54

21

黑龍江

21429.8

22

貴州

19438.64

23

吉林

18683.8

24

內蒙古

18077.6

25

新疆

17822.1

26

甘肅

16299.5

27

海南

7637.27

28

青海

5227.96

29

寧夏

4822.96

30

西藏

3671.2

31

西部省份增長最快

從增速來看,過去10年來,資金存量增速超過400%的省份共有14個,超過450%的省份有9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其中西藏、青海和貴州高居前三。

西藏過去10 年的資金增幅達到了704.6%,在各省份中位居第一;青海則為608.6%,位居第二。這兩個省份的10年增速之所以最高,一方面是因過去10年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投入較大;另一方面,這兩省份的經濟體量本身就較小,在投入增加的情況下,增速也顯得較快。

貴州、重慶和四川這三個西南省份的增速高居前列,也與國家加大西部開發有關,如四川,在汶川地震後投資較為集中。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這三個省份的產業布局和調整做得較好,產業結構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尤其是電子巨頭轉移落地。制造業方面的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發展不錯,因此經濟增速也保持較快增長。

與之情況相似的還有安徽、江西和湖北、湖南這些長江中遊省份,相比東北、華北、西北等地過於依賴能源和重化等傳統產業、產業結構老化的不同,長江中上遊地區的產業結構更為豐富,能源與經濟體系的構建比較完備,受能源價格下行的沖擊也較小。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大大方便了,這些地方也是2008 年之後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重點布局地區。

表2:2005年至2015年各省資金存量增速

省份

增幅(%)

西藏

704.6

青海

608.6

貴州

599.9

重慶

501.5

四川

498.2

海南

486.4

安徽

473.9

江西

457.5

甘肅

456

湖南

449.7

內蒙古

448.1

廣西

434.8

新疆

415

湖北

405.1

陜西

399

江蘇

386.4

寧夏

385.3

雲南

384.8

福建

381.4

河南

376.8

天津

362.2

河北

354.5

上海

344.9

北京

343.8

山東

339.4

浙江

327.6

吉林

327.1

廣東

320.7

山西

300.5

遼寧

299.1

黑龍江

242.5

多原因致部分城市增幅慢

增速後十位的省份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廣東、浙江、北京、上海這些沿海發達省份,在土地、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後,這些省份的不少產業紛紛轉移到中西部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此外,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這些省份也在主動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增速也自然降緩。例如北京、上海增速較慢,主要是這兩地主動進行結構調整的結果。尤其是這兩個超一線城市人口已超2000萬,出現人口、交通、生態方面的“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人口控制和產業疏解的政策。

另一部分則是山西、遼寧、黑龍江這些重化工業省份。黑龍江在過去10 年的資金存量增速為242.5%,位列倒數第一;遼寧增速也只有299%,為倒數第二;山西只有300.5%;此外吉林10年增速也只有327%,位居倒數第五。

這些能源重化省份的資金增長緩慢,主要原因是,在經濟新常態下,能源經濟下行,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地區受到較大沖擊。此外,這些地方以國有經濟為主,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難度也更大。

而從各省份資金存量的排名來看,2005年至2015年期間有不少省份的名次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前10名中,除了江蘇資金總量超越上海上升為第3 外,另外一大變化是遼寧和四川互換了名次,2005 年排名第7的遼寧退居第10,2005年位居第10的四川上升至第7。

在10名之外,名次變化較大的省份還有,山西從第13下降至第17,黑龍江從第16下降至22位。與之相對應的是,部分省份上升比較明顯,其中安徽從第18 位上升至第14 位,重慶從第20位上升至第16,貴州從第27位上升至第23位。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此次在數據采集上,貴州、江西和內蒙古三省份只有人民幣存款余額的數據,但由於這三個省份屬於內陸省份,外幣存款余額較小,因此在此采用該數據。

表3:2005年至2015年各省資金存量位次變化情況

省份

2015年(億元)

排名

2005年(億元)

排名

廣東

160388.22

1

38119.91

1

北京

128573

2

28970

2

上海

103760.6

4

23320.86

3

江蘇

111000

3

22821.6

4

浙江

90302

5

21118

5

山東

76795.5

6

17478

6

遼寧

47758.2

10

11966.95

7

河北

48928

8

10764.9

8

河南

48282

9

10126.7

9

四川

60117.72

7

10050

10

湖北

41345.88

11

8184.96

11

福建

36845.47

12

7654.12

12

山西

28641.4

17

7151.2

13

湖南

36220.6

13

6589.54

14

陜西

32685.32

15

6549

15

黑龍江

21429.8

22

6256.4

16

天津

28149.37

18

6090.5

17

安徽

34826.2

14

6068

18

雲南

25204.56

19

5199.47

19

重慶

28778.8

16

4784.76

20

江西

24785.1

20

4445.5

21

吉林

18683.8

24

4374.5

22

廣西

22793.54

21

4262.3

23

新疆

17822.1

26

3461

24

內蒙古

18077.6

25

3298.15

25

甘肅

16299.5

27

2931.37

26

貴州

19438.64

23

2777.5

27

海南

7637.27

28

1302.29

28

寧夏

4822.96

30

993.74

29

青海

5227.96

29

737.83

30

西藏

3671.2

31

456.3

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7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