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一財經記者實地探尋:貴州“環保之劍”緣何鋒利

歷時5天,行程上千公里,走訪重點汙染源監控企業、廢水廢氣排放點、危險廢物存放點、黃金采礦場、地方環保局和執法大隊等,並現場觀摩基層環保人員的執法過程……

8月下旬,《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參加環境保護部組織的環境執法貴州調研,見證到貴州省上上下下堅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多彩貴州,拒絕汙染”的決心,了解正在進行的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的進展與困難。

貴陽市花溪區環境監察大隊人員對重點排汙企業進行現場執法檢查。攝影/章軻

“過去幾年,貴州環境保護創下了生態環境質量最優、環保優化發展成效最好、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活力最足、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最快、汙染防治力度最大、環境監管措施最嚴、生態環保創建成果最多的‘七個最’。”8月31日,貴州省環境保護廳廳長熊德威對記者說,今年7月份,全省9個中心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都是100%。

貴州生態環境十年巨變

8月的貴州大地,山青、天藍、水清、地潔。這與10年前本報記者隨國務院七部委督查組到貴州時看到的景象相比,反差強烈。

2006年9月,由原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發改委和監察部等國務院七部委組成的“整治違法排汙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督查組(第六組)到達貴州省。本報記者在隨行時看到,銅仁市泰源鐵合金廠(原銅仁市振興鐵合金廠)粉塵汙染嚴重的,工廠的四周是農田和果林作物上被粉塵染成了淡黃色,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向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多次反映無果”。

銅仁市龍田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他的嫂子就在泰源鐵合金廠里上班,曾多次發現工廠偷著斷了環保設施的電。而在這家企業的辦公樓墻上,公然掛著“重點保護單位”的銅牌。環保人員稱,當地政府對汙染企業實行特殊保護,“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記者當年在安順市采訪時,看到一家水泥廠的5個煙囪全都冒著黑煙;在黔南地區,沿途的高汙染企業林林總總,一直延伸到山谷中,巨大的煙囪都在冒著滾滾濃煙,蒼穹之間有如蒙上一塊灰布。車行在高速公路上,刺鼻的氣味鉆進車內,讓人很不舒服。在當時的“采訪手記”中,記者曾形容那是一次“刺鼻辣眼”的環保督查行。

但10年後的貴州已經發生了巨變。

從貴州省省會貴陽市,到花溪區、安順市,再到黔西南州的安龍縣、興義市,所到之處,記者看到的都是翠綠的植被、清澈的河水,呼吸到的是清新的空氣。

“近年來,貴州的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恢複,空氣和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提升。”貴州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苗智會對本報記者說。

貴州省環境保護廳監察局局長田獲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

與“十二五”前後環境監測數據對比,貴州城市環境空氣綜合汙染指數由2010年的1.795下降至2015年的1.127,劣於二級標準的城市由5個下降為0個。2015年貴州全省9個中心城市按新標準六指標評價,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均高於85%,其中興義市和都勻市為100%,貴陽市、六盤水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和凱里市AQI指數優良率高於90%。

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3項指標評價,貴州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今年上半年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9.55%,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貴陽市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三。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貴州全省44條主要河流85個監測斷面達標率89.4%,比2010年提高17.6個百分點,八大水系中5大水系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水質總體保持穩定並不斷改善。2015年9個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74個縣級城鎮135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按水量評價水質達標率為98.3%。

“環境監測數據顯示,貴州環境質量穩定持續改善,2015年環境質量達到了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田獲說。

而這一切,緣自近年來貴州省對於汙染行為的“動真格”。熊德威對記者說,“環保能否真正收得實效,其實就是兩句話:一是一把手的決心;二是動真格。”

貴州省地處長江、珠江上遊,境內喀斯特地貌廣布,生態良好又極其脆弱,一旦遭到損害後將難以修複。而“欠發達”又是貴州的基本省情,正處在後發趕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各地發展經濟的願望十分迫切。

面臨著加快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但貴州決策層態度明確,“把貴州生態保護好是我們的最大責任。”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表示,要“像呵護生命一樣呵護生態環境,把老祖宗留下的一方山水保護好、利用好”。

熊德威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前兩年,銅仁一帶從浙江過來不少從事水晶加工的老板,陸續在當地開了100多家水晶加工企業,而水晶加工過程產生的加工廢水、酸性廢水和含重金屬廢水,隨意排放會破壞水體生態環境。貴州省主要領導先後就水晶產業批示了8次,還親自暗訪調查,最後堅決叫停。

2015年,貴州黔南州獨山縣與某公司以建設休閑草場為名,違規占用林地建設高爾夫球場。今年3月,黔南州副州長、獨山縣委書記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免去了副州長職務。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貴州抓環保首先從頂層設計做起。2014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了《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貴州省林業生態紅線保護黨政領導幹部問責暫行辦法》和《貴州省生態環境損害黨政領導幹部問責暫行辦法》等三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將領導幹部作為責任追究的重點對象,凡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違反條例規定行為的,都要依法給予處分。

熊德威介紹,貴州在幹部考核體系中對環境保護的權重很大。三項大指標包括人均GDP、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環境質量(含縣城以上空氣過標率和飲用水達標率等)。GDP權重由原來的20%降低到12%,而增設的生態環境類、科技進步與就業類指標,權重分別占了10%和9%。

在《貴州省市(州)黨政領導班子工作實績考核評價辦法》的50項考核指標中,生態環境類指標占7項,比重達到14%,並設置了6項環境保護扣分情形。

2014年10月,貴州省明確:對紫雲、關嶺、赫章等不具備新型工業化發展條件的10個貧困縣取消了GDP考核指標,改為以居民收入增長、現代高效農業推進、旅遊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展狀況為依據進行測評。

環保長出“鋼牙利齒”

在貴州省環境監察局在大門上,掛著一塊環保與公安“聯動執法辦公室”的招牌。田獲告訴記者,早在2014年4月,貴州省就在全國首家省級層面同時掛牌成立了“貴州省公安廳生態環境安全保衛總隊”“貴州省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和“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庭”。

貴州省環保與公安部門聯合設立了聯動執法辦公室。攝影/章軻

貴州省高院還成立了“1+4+5”(即1個省級、4個市州級和5個縣級)覆蓋全省、跨區域管轄的生態環境案件專門審判機構。貴州省檢察院也在全省建立“1+9+23”(即1個省級、9個市州級和23個縣級)生態保護檢察機構。貴陽市、遵義市、黔東南州和部分區縣也分別成立了生態公安分局。

田獲介紹,在此基礎上,貴州省逐級建立部門聯動機制。省環保廳與省公安廳聯合掛牌成立了司法聯動辦公室,建立了聯動執法聯席會議制度、聯絡員制度、重大案件會商督辦制度、信息共享機制、案件移送機制、緊急案件聯合調查機制和打擊環境汙染犯罪獎懲機制等7項制度機制;貴州省環保廳與省人民法院、檢察院分別出臺了《關於建立各級人民法院與各級環保部門銜接配合工作五項機制的意見》;省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於積極發揮檢察職能作用為“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行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見》。

“環保部陳吉寧部長不是說要讓環保長出鋼牙利齒嗎?這里的公安就是鋼牙。”在司法聯動辦公室里,幹了多年環保執法的田獲對記者說,“以前企業根本不買環保的賬,環保執法人員到了企業門口不讓進,甚至還放出狗來。聯動執法就不一樣了,公安人員帶著警械進來,企業的人乖乖地躲在一邊。”

貴陽市花溪區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吳忠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現在環保執法人員進入企業檢查,遇到阻力的情況不多了,比較配合。”

8月29日上午,吳忠斌帶領8名執法隊員進入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廠區進行執法檢查,本報記者現場觀摩了整個執法檢查過程。

記者看到,執法人員均穿著印有“花溪環保”字樣的馬甲,有的胸前還掛著“貴州省行政執法證”。在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辦公樓前,執法人員站成兩隊,吳忠斌宣布,“根據《貴陽市汙染源日常監管隨機抽查制度》的工作要求,現在要對泰邦公司的廢氣、廢水和危險廢物進行執法檢查,我們分成兩組,現在分頭檢查!”

記者跟隨的一組執法人員首先來到泰邦公司的鍋爐房,該鍋爐房已經完成了煤改氣,執法人員查看了鍋爐運行情況,又向企業要來臺賬,查看用電和出渣等數據資料,確認了沒有違規生產情況。但在危險廢物存放室,執法人員發現有廢液滲漏情況。本報記者在現場拍照時,一些滲漏液濺在褲子上,很快就被腐蝕掉色,出現了五六塊大小不等的黃斑。

在隨後的檢查反饋會上,吳忠斌對泰邦公司總經理楊剛說,“看來危廢管理上還存在問題,要通過築圍堰和防滲處理,防止廢水流入周邊土壤和河流。”楊剛也表示,“環保是天大的事。一定盡快整改。”

田獲告訴記者,貴州省在全國率先實施了環保、公安、檢察院三部門合力整治重點流域。2015年7月,省環保廳、省公安廳、省檢察院聯合出臺烏江流域環境專項整治方案,將司法機關職能引入流域整治,分兩個批次對排查出的103家環境違法主體、151個環境違法案件實施移送司法機關、停產關閉等“五個一批”分類處理。

赤水河不單是國酒茅臺和貴州白酒的重要生產基地,也是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前些年,赤水河沿線開發加劇,水量急劇減少,水質日益惡化,部分河段生態功能退化嚴重。

熊德威介紹,當時動的“第一刀”就指向了茅臺、習酒等公司,要求其增加環保設施,達標排放。通過實行“河長”制、第三方治理等措施,到2014年底,赤水河在貴州境內入境斷面和出境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貴州省近年來之所以能山青水秀、空氣清新,還得益於重點打擊“六黑”(“黑煙囪”“黑廢水”“黑廢油”“黑廢渣”“黑數據”“黑名單”)環境違法犯罪為重點的執法專項行動。

田獲介紹,今年初,貴州省政府將“利劍”行動提升為“六個一律”環保“風暴”執法專項行動,對環境違法案件分類采取刑事審判一批、行政拘留一批、行政處罰一批、停業關閉一批、掛牌督辦一批等“五個一批”分類處理。

今年1月,花溪區環境執法人員在排查中發現貴築社區馬洞村一組一加工點有刺激性氣味,堆放有大量化工原料及器皿,廢水經管道排入房屋外一沈積池內,排口地面可見明顯腐蝕痕跡,情形十分可疑,立將情況報告貴陽市環境監察支隊和市公安局生態分局。

當地環保、公安部門迅速展開聯合查處行動。經查,該加工點從事違禁化學品生產加工,通過提煉麻黃素,再利用溴元素合成冰毒。今年5月該案被公安機關立案,共涉案10余人,目前已抓捕6人。公安部已將此案列為2016年度公安部部級掛牌督辦案件。

在安龍縣萬人洞礦區,《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幾座高山已經被開腸破肚,大片山體、巖石裸露。安龍縣海子鎮黨委書記楊希告訴記者,安龍縣黃金開發始於1986年,已有30年歷史,是黔西南州最早投入黃金開發的縣市之一,“最瘋狂的時候有100多個采礦點同時開采”。

2014年8月,貴州省環保廳和公安廳組成聯合執法組對安龍縣黃金開采行業開展全面排查,對未批先建的萬人洞金礦和海子金礦因、尾礦庫不能滿足生產要求的金龍黃金公司實施省級掛牌督辦,並責令3家企業停產整治。萬人洞金礦經理李文軍告訴記者,目前已投入整改資金500余萬元進行生態修複。

本報記者在萬人洞金礦修複現場看到,在修複區已經修建了砼截排水溝和擋土墻,栽植了桂花樹、柏樹和紅葉石蘭等樹種。在豹子洞金礦修複區,記者看到廢棄采場和廢渣堆場上綠草連片,杉樹已經長了1米多高,許多地塊平整後已經種上了玉米。

貴州省安龍縣一家黃金開采場正在進行生態修複。攝影/章軻

貴州省安龍縣一家黃金開采場礦山複綠效果明顯。攝影/章軻

在黔西南州采訪時,興義市環保局局長張力向記者介紹了當地發生的盜用環評資質“黑名單”案。今年“風暴”行動中,該局排查到到轄區內湖北永業行評估咨詢有限公司環評資質被盜用的可疑線索,立即成立專案調查組,對涉及的已出具了批複文件的坪東國際汽貿城建設等7個項目企業展開調查,同時向湖北永業行評估咨詢有限公司核實涉嫌盜用資質的具體情況,該公司確認了資質被盜用的事實。

經查,所涉7個項目環評報告編制合同簽定單位分別為貴州啟坤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非法盜用環評資質,從中牟取暴利。興義市環保局不僅撤銷了上述7個項目的環評批複,還將貴州啟坤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環評公司納入企業環保失信“黑名單”。

田獲告訴記者,打擊“六黑”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貴州全省已責令停產企業914家,責令限期改正企業1862家,責令關停取締企業328家,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2480件,共計處罰金額1.09億元;共對390件環境違法案件采取了按日連續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以及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等措施。移送公安機關案件142件,公安機關依法對107名涉案人員實施行政拘留;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19件。

田獲說,作為西部經濟落後省份,貴州目前環保專項資金不足、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基礎設施不完善;企業分布邊遠散,老企業生產和治理設施老化、汙染大而處理能力不足;部分新進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而不能嚴格落實環保工作要求,未批先建、環保滯後於生產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生產線、淘汰落後的土作坊還悄然存在。

“基層環保執法能力和水平整體不足,目前部分縣級環境執法隊伍只有2-3人,人員、車輛等裝備嚴重不足,很難保證當前環境執法監管的需要。”熊德威對記者說,目前環保執法人員的身份很尷尬,從成立的那天起,執法人員的“戶口”就沒有解決,一直是“參公”、“事業”,不是公務員,由行政單位委托授權來開展執法,底氣不足。

田獲也表示,新《環境保護法》規定的查封、扣押等行政強制措施需要環境行政執法人員實施,環境監察執法人員因不符合《行政強制法》規定主體條件,導致對環境違法行為不敢碰硬、不敢較真、不敢問責,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政強制的落實。

有環保專家表示,“利劍”行動是一個好辦法,偶爾用一下可以,“但如果當成制度常態就很麻煩了,老是拿著劍在別人面前晃悠,結果只能害死環保。執法風暴行動只需要告訴企業,我手中有劍,人家就會敬畏。真正的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貴州省環境保護廳廳長熊德威。攝影/章軻

貴陽市花溪區環境監察大隊人員對重點排汙企業進行現場執法檢查。攝影/章軻

貴州某企業的危險廢物存放點。攝影/章軻

貴陽市花溪區環境監察大隊執法人員向企業負責人反饋檢查情況。攝影/章軻

貴州省某企業內的煙囪在線監測系統。攝影/章軻

貴州省興義市萬峰林景區依托獨特的山地旅遊資源,創造了旅遊扶貧的成功範式。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