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5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將在杭州舉行。這是中國首次舉辦G20峰會。
近日,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的研討會上,與會學者認為,在當前全球經濟複蘇緩慢的大背景下,各方其實對G20杭州峰會期待很高。“美國國內的政治僵局、歐洲的各類危機都在發酵,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認為,如果中國再不從中發揮領導作用,G20前途難測。”加拿大智庫國際治理創新中心(CIGI)研究員何興強說,“包括加拿大在內的一些西方學者都認為,中國在G20中的作用應該能更大、甚至是領導性的。而在此時恰由中國來主辦G20峰會,正是G20的轉機所在。”
8月31日,一直徘徊在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銀行(AIIB,下稱“亞投行”)門口的加拿大也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來華訪問的加拿大財長摩爾諾(Bill Morneau)與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簽署了協議。之後,只要半數以上的成員國通過,加拿大就能成為亞投行正式成員。
三大主導領域
何興強的新書《龍之印跡——中國與G20框架下的全球經濟治理》中,提出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他認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其實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參與全球治理的機遇。這也是中國第一次進入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與美歐並肩為全球經濟複蘇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2013年後,中國在G20中的角色越來越積極。因此,何興強認為,不難理解此次中國首次舉辦的G20峰會緣何備受期待。
“如果說2年前對於中國能否主導G20峰會,還尚存質疑。”何興強說道,“那麽2年後的今天來看,這已不是個問題。”
在何興強看來,中國可能在三大領域主導本次G20杭州峰會。首先是貿易和投資領域,畢竟,金融危機後,中國對世界貿易和投資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而且,隨著亞投行的落地,中國也試圖通過基建領域的投資帶動全球經濟的複蘇。當然,在貿易領域,盡管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機制有待完善,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貿易與夥伴協議》(TPP)又似乎試圖把中國排擠出亞太貿易圈,但何興強認為,中國通過加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談判,希望把亞太地區的貿易主導權依舊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是在發展。G20杭州峰會將結構性改革列為會議議題,何興強表示,這是杭州峰會最與眾不同之處。“通過峰會協調各國進行結構改革的政策、匯率,將這些內容寫在公報里,督促各國落實在實際中,這是杭州峰會能夠取得的最大成就。”何興強說道。
第三便是創新領域。本次G20峰會中,中國首次提出了“創新增長方式”。何興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中國將國內目標與國際目標相結合的舉措。此前,中國已在十三五規劃中對創新有相關表述,如今,又把創新置於G20議題首要,可見中國對創新引領經濟複蘇的重視,希望在全球範圍內就此達成共識。”
可能的議題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G20研究中心主任柯頓(John Kirton)甚至認為中國其實在G20誕生之初就成為了“領導者”,當然,這一領導角色在他看來,用“合作性領導”來形容更為確切。
柯頓認為,自1999~2009年,這是G20危機應對的時間段;2010~2012年,是危機預防的階段,旨在防止歐洲範圍內的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2012年至今,則是在全球範圍的引導。其間,中國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堅持本幣不貶值,減緩經濟危機對亞洲各國的沖擊。
至於本次G20杭州峰會中各國領導人可能討論的議題,柯頓認為,如何落實G20創新增長藍圖,促使經濟向新型工業化、數字化經濟轉型,打擊腐敗,這些都是比較新的話題,因此對於其中的細則非常期待。當然,如何緩解貿易保護主義、由美國的特朗普效應和英國脫歐對全球化帶來的沖擊都是值得關註的內容。此外,對於可持續發展議題,G20能否遵守並幫助推進《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規定,也是一大看點。
“我希望所有G20成員在面對上述議題時,都體現出‘我們將會’(We will)而不是‘我們希望’(We hope)的決心。”柯頓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