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裝備協會的統計口徑,整個中國醫療器械市場2015年為4800億。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分享投資(ID: fxtzvc),文章作者趙洪。
整個中國醫療器械市場2015年為4800億。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要尋找其中的投資機會,把握行業演變的趨勢是關鍵。那麽醫療器械行業的變化趨勢如何,又如何把握呢?
分享投資董事總經理趙洪長期關註醫療器械領域,對以上問題有深入思考和獨到見解。
以下為趙洪對醫療器械領域投資趨勢的分享:
2015年,超聲、核磁、CT全國市場規模分別為77億、89億、82億,這是2016年7月16日在貴陽召開的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年會上發布的最新數字。
這組數字即使有些水分,仍然非常巨大,讓人直流口水。而這三類產品只是影像設備中較有代表性的幾種,所有影像設備加在一起有300多億,仍不到整個醫療器械市場的十分之一。按照裝備協會的統計口徑,整個中國醫療器械市場2015年為4800億。
超聲、核磁、CT,這三類產品雖然市場規模相差不大,卻是截然不同的江湖。
經過十幾年發展競爭,超聲中端以下市場早已是國內廠家的天下,有註冊證的接近百家,通過各種OEM,搞得造超聲像當年在中關村攢電腦一樣簡單。GPS牢牢把握住中高端和高端市場,嚴防邁瑞由中端向中高端的滲透。
和超聲的幾十萬售價相比,核磁一臺幾百萬動輒上千萬,顯然不利於國內企業尤其是創業企業開展銷售工作。此外,核磁幾個重要零部件的整合以及圖像處理都比超聲要難得多,導致核磁的市場主要還是被外資占據。
CT是整合難度最大的一類設備,想想把球管高壓探測器固定在一起,讓上百公斤的這一坨鐵以小於0.5秒一圈的速度旋轉,還得把電源接進去圖像信號導出來,也是醉了。結果就是國內CT企業還占不到整個市場的10%。
我拿超聲、核磁和CT舉例,是因為如果按照國產品牌所占市場份額由高到低排列,他們可以排出一個比較美麗的等差數列。其實還有一個應該排在最前頭,DR,這領域幾乎沒外資什麽事了,國產品牌之間也已經到了肉搏階段,有點兒winterfell城外邊兒弓箭齊射騎兵穿插之後步兵亂戰血肉橫飛的意思。
在同一個時間點上,超聲、核磁、CT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細分領域發展的歷史斷面。市場規模相差不大的幾個細分領域,卻處在如此不同的進口替代過程中。
醫療器械行業的主要變化趨勢
剛說到醫療器械市場很大,4000多億,細分門類非常非常多,紛繁複雜,這是市場的靜態。尋找投資機會,則是要基於過去看未來,是要把整個時間軸上的靜態圖片連起來當電影看,簡單說,就是把握趨勢。
進口替代是發展趨勢
進口替代是目前醫療器械領域不容置疑的發展趨勢。
翻看國內知名醫療器械公司的發展歷程,幾乎均是從代理國外產品和仿制起家,對技術進行消化吸收,通過各種方法降低成本,通過微創新和再創新達到甚至超過國外產品技術水平,從而實現進口替代。
20年前開始,邁瑞的監護儀走了這樣一條路,10年前開始,樂普的心臟支架也走了這樣一條路。
既然進口替代是趨勢,那找投資機會是不是就是找外資品牌市場份額大的領域?邏輯上成立,但具體操作是有難度的,因為你很可能壓根不知道從哪個領域入手,或者幹脆不知道有哪些個產品領域。
這時候可以換個維度,收集目標領域大公司的年報,比如影像領域的GPS,外科領域的MJJ,他們產品線布局一般會比較全,而且所在的領域也會比較強,他們的主要產品線和拳頭產品往往就是所要尋找的目標。
趨勢是個矢量,判斷方向簡單,判斷時間太難。而時間,對於存續期不到10年的基金來講,是最大的敵人。或許可以找到一個值得關註的領域,比如CT,進口替代的過程剛剛開始,應該對於國內創業企業有很大機會,但這個趨勢會有多快?是否這個產品太難做以至於幾年之內國內企業都不會有什麽進展?這就是投資中更偏“藝術”的部分了。欣慰的是,明峰、賽諾、波影等創業團隊已經或即將取得CT註冊證,相信他們會在市場上帶給我們驚喜。
去年底分享領投的唯邁醫療也是很好的例子。DSA是影像類產品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對技術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進口替代過程剛剛開始。另一方面,隨著介入手術數量的增加,臨床市場對這類設備的需求很大,需要國內企業提供更多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趨勢和需求,大概就是我們在互聯網領域常聽到的“風口”吧。
往上遊,投資關鍵零部件
江河往往越到下遊越能引起人們的註意,可是水到了下遊,就慵懶了,勢就盡了。進口替代這個過程,到了晚期,就是國產品牌的一片紅海,血染的。如果就是對某個紅海領域情有獨鐘,非要投一把,或者積極一點說,紅海領域是否也有投資機會呢?
我判斷是有的,在上遊。但需要逆流而上的努力,和不畏艱險的勇氣。
對於下遊整機企業來說,很多關鍵零部件要麽技術壁壘高一時攻克不了,要麽規模優勢明顯自己生產不劃算,所以往往COGS里面相當一大部分直接給了上遊企業成為人家的revenue(DR的球管和平板探測器,核磁的磁體和線圈,超聲的探頭,CT的球管都屬於這類)。這其實是挺可怕的一件事兒,尤其競爭越來越激烈開始打價格戰的時候,儼然就是一個參與人數不限的囚徒困境,你想找人商量個市場指導價都不知道該找誰。所以在紅海市場,所有整機廠都在給上遊打工。
上遊確實是好啊,但投資關鍵零部件一方面要求投資團隊對產品和技術有更深的理解,在行業內有更為深厚的人脈資源;另一方面,上遊關鍵部件供應商如果是初創企業,也面臨著一個生死攸關的難題,對投資方來說則是巨大的風險:技術難關的攻克只是很小的一步,初期沒有足夠的訂單就不能保證量產的質控,也完全不會有成本優勢,而質量和價格,是上遊的生命。建立信任獲得啟動訂單,逐步穩定產品質量並通過量產獲得成本優勢,這樣一個正循環很多時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往下遊,找尋更細分的市場新應用
對於紅海市場,除了往上遊走,也可以幹脆再往下遊走,去看更細分的領域。一些細分領域會因為關註的人少反而競爭不是很激烈,或者有一些老技術的新應用。
比如超聲領域,有各科室的專業應用,有便攜式,有手持式,有乳腺超,有眼科超聲,這些還都是影像領域的,腦洞再大一點,可以拓展到超聲治療領域。再比如OCT技術,在眼科的應用比較成熟,後來被聖猶達開發用來做心血管檢測,現在就我了解全球有團隊在做耳鼻喉科,也有做消化道的,也有在做婦科的。
這方面就要像沙里淘金一樣,需要仔細發掘並甄別需求,能和真實需求匹配的比較好的技術就有機會。
分享投資在醫療器械領域的部分投資案例有:
邁普再生醫學:由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和多名留美博士共同創建,創始人為全球生物3D打印技術的開創者之一。公司的生物3D打印研發與制造系統在組織修複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並率先達到成熟的產業化水平,其第一款腦膜補片產品質量全球領先,是中國目前唯一一款可以進入國際高端市場的組織補片。
捷諾飛:致力於開發面向生物醫學的3D打印設備、材料和軟件,為再生醫學、組織工程、藥物開發和醫療輔具等領域提供新的技術解決方案,為開發突破性治療手段提供技術可能。
朗邁醫療:專註於骨科微創、特別是脊柱微創領域的產品設計與開發,致力於提供脊柱微創的整體解決方案,是國內椎體成形術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其脊柱射頻消融產品屬國內首創。
唯邁醫療:專註於DSA設備研發和銷售,通過自主研發及海外並購,有望在介入手術大發展及市場下沈的大潮中,成為國內廠商的龍頭。
天臣國際:研發 、生產和銷售中高端一次性外科手術器械,高端一次性使用吻合器、縫合器、自動荷包縫合器、管型痔吻合器等主要產品銷往歐美等國際市場,蘇州市十佳科技創新明星企業之一。
江豐生物:自主研發的數字病理掃描儀已於2013年拿證,產品質量得到市場好評, 2015年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前二。核心競爭力得益於線陣掃描系統,使得產品質量堪比進口,價格是進口同類產品的一半。
普利瑞:公司主要研發人員具備深厚海外研發經驗,在下肢動靜脈球囊導管領域有望成為國內第一進口替代品牌。公司第一款產品下肢血管球囊主要應用於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其它在研產品包括藥物塗層球囊、第二代藥物塗層球囊以及微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