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乏明確投資主線的當下市場,呼之欲出的“深港通”再次成為市場的風口,頻頻被寫進賣方研報的推薦主題中,扛起了修複藍籌等板塊估值和市場情緒的重任。論道深港通的機會,無論是開通進度、資金偏好還是投資策略,諸多市場觀點都習慣於比照滬港通的邏輯。
從滬港通的運行看深港通,市場預期正歸於理性並迎來一輪全面的校準:跨市場的折價並非就是買入機會、資金偏愛也不意味著股價上漲,掘金深港通需把握結構性機會。
滬港通的折射
運行了近兩年的滬港通,到底傳遞了怎樣的投資信號?
從資金的總體流向上來看,滬港通的資金流動的南下趨勢穩定,北上資金即滬股通的使用額度不及預期。根據現行的交易規則,滬股通、港股通的總額度分別為3000億元、2500億元人民幣,每日交易額度則分別為130億元人民幣、105億元人民幣。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滬股通總余額為1497.18億元,港股通的總余額為464億元。以此測算,當前滬股通的使用額度剛剛過半,而港股通的額度則使用了八成。
從每日額度來看,除滬港通開通的首日滬股通達到130億元額度之外,此後再無出現單日用滿額度的情況;港股通在2015年4月8日、9日連續兩天用滿單日額度。從滬港通開通以來的交易來看,滬股通的平均單日額度為5.8億元,港股通的單日額度為7.58億元。“整體來說,滬股通不如預期中那樣吸引香港投資者。”廣發證券策略分析師陳傑在其研報中總結稱。
在滬港通的當前的資金流向格局是否延續、深港通的開通對A股市場的影響有多大?對此,市場預期在分歧中更趨於冷靜。多位券商分析師普遍認為,深港通開通後的增量資金對A股市場的實際影響或有限,對市場情緒的影響意義或更為長遠。
“考慮到短期內國內宏觀經濟周期和貨幣環境或將維持現狀,深港通對於增量資金的吸引、兩地估值趨勢性收斂的作用有限。”興業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深港通的更大看點在於對內地市場的長期影響,如對估值體系有望與全球接軌、市場投資者結構和投資氛圍更健康。
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戴康則直言,目前滬港通北向的累計使用額度占滬市23萬億元自由流通市值不足1%;未來,即便深港通北向額度累計使用達到3000億,對於深市約15萬億的自由流通市值也僅僅只占2%,不能改變A股存量博弈的格局。
掘金前的預期校準
滬港通近兩年來的開通與運行,不僅僅為港股通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與參照;伴隨部分初期主流的投資策略被證失靈,市場預期正迎來一輪全面校準。
“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催化金融藍籌引領牛市行情,期待深港通帶來的催化效應。”華泰證券分析師徐彪在最新一篇行業研報中,如此總結和預期互聯互通所帶來的市場機遇。類似的投資邏輯,在滬港通推出之處極為盛行;尤其是A/H股的高折價股、大盤藍籌和高股息標的等,都一度視為滬股通的“金礦”而獲市場追崇。就在近期深港通的開通預期再度升溫之時,加配藍籌和高股息標的的投資建議再次興起。
從近期的港資配置和股價表現來看,上述策略也得到了短期驗證。
目前,交易所每日公布滬港通雙向交易的十大活躍個股。根據開通後的公開數據統計顯示,二季度以來,滬股通標的貴州茅臺有85個交易日躋身前十大活躍個股,上述交易日內資金累積凈買入額為7.44億元。同期,貴州茅臺的股價漲幅為28.73元/股。若從滬港通開通之日後公布的十大活躍個股統計來看,貴州茅臺的累計凈買入額依然位居榜首,超過120億元;同期股價漲幅則已翻倍。
而除貴州茅臺外,受港資偏愛的其他個股也均為各行業龍頭。以二季度自8月15日的統計區間為例,中國平安82個交易日登上滬股通十大活躍個股,民生銀行、中信證券則分別有61次、58次登榜記錄,而興業銀行、伊利股份亦有近50次的上榜成績,宇通客車、招商銀行上榜次數超過30次。股價表現也較為樂觀。同期內,宇通客車上漲16%、招商銀行上漲14%、中國平安累積漲幅9%,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中信證券分別上漲7%、6%、1%。
然而,短期的對比並不是滬港通的全貌。若將統計區間延長至滬港通開通後的運行來看,市場預期將需要再次校準:對於A股來說,折價並非就是買入機會,而資金偏愛也不意味著股價上漲。
廣發證券的上述研報統計稱,自滬港通開通至今年8月初,滬股通凈買入金額超過10億元的股票有16只,首位被貴州茅臺占據,其他個股也幾乎全部為行業市值排名第一的龍頭股。但同期的股價表現卻出現較大分化,如海螺水泥、大秦鐵路等港資青睞的個股,其絕對、相對股價都不及滬港通開通之前。
“這意味著,滬港通開通後,有港資流入的行業龍頭股也不一定會在股價方面體現出相對優勢。”陳傑進一步分析稱,資金流動只是影響股價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港資流入不一定意味著股價一定上漲。此外,大部分標的股票的滬股通交易額占該股票總交易額的比例不高,港資交易對股價的影響相對不大。
陳傑稱,滬港通推出後,兩地上市的AH股股票、大盤藍籌股、高股息率股票也均未體現出相對優勢。這主要是因為,滬港通並不能將已買入的股票進行跨市場賣出,無法真正“互聯互通”消除折溢價。而滬股通交易額平均占比僅為不到2%,難以改變A股的投資者結構和市場風格,基本無法影響到大盤藍籌股的估值以及A股的遊戲規則。
基於上述類似邏輯,多位分析師對深港通的影響和投資策略分析正歸於冷靜。陳傑就預計,深港通下港資依然會選擇業績好、市值大的行業龍頭股;但港資流入不一定意味著股價上漲,最終股價表現如何是由上市公司基本面、投資者風險偏好以及資金面綜合決定。
戴康則表示,深港通開通前大藍籌有階段性機會,外資亦偏好低估值股票;但由於外資占比低、影響尚淺,深港通開通後低估值的股票不一定會跑贏。相對而言,其認為未來兩市折價的個股將有望受益於深港通;而目前深市A股相對溢價,港市H股有17只相對折價。興業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也認為,深港通對A股總體影響有限,但仍存在一定的結構性機會;包括估值相對便宜的大勢至行業龍頭、白馬股中低估值且高成長標的、QFII連續重倉個股和兩地稀缺品種值得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