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永遠的格雷厄姆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eoh.html

永遠的格雷厄姆

——二讀《沃爾特·施洛斯資料集》

1976年,價值投資的偉大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去世了,作為格雷厄姆最出色的學生沃爾特·施洛斯撰文緬懷他的恩師,題為《1976年:回憶本傑明·格雷厄姆與〈證券分析〉》。
施洛斯曾經在格雷厄姆的手下工作了將近10年,因此也只有他最清楚他的老師,最有資格評判他的老師。在文章的開頭,施洛斯就指出,格雷厄姆是一個“有獨創精神的人,也是一個思路清晰的人。他恪守道德準則,為人謙和、不擺架子。他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
當施洛斯重讀《證券分析》序言時,他再次被格雷厄姆的見解所折服,書中說:“我們關心的主要是概念、方法、標準、原則,最主要的是要用邏輯嚴密的思維方式。我們不是為了理論而理論,而是追求在實踐中體現理論的價值。我們有意識的避免樹立過於苛刻而難以在遵循的準則,也避免提出過於麻煩而不值得采用的具體方法。”
實際上,《證券分析》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接下來就看投資者能否將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付諸實踐了。施洛斯回憶他在1935年的時候,有人告訴他,格雷厄姆寫了一本書《證券分析》。這個人說,只要把格雷厄姆的這本書讀通了,別的書都不用看了。施洛斯剛好那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研究院學習,而格雷厄姆也剛好在那里講課,於是施洛斯有幸聆聽到格雷厄姆的課程。
施洛斯回憶格雷厄姆,說他課講得很好,“充滿熱情,邏輯嚴謹。”經常以低估的證券為例。比如鮑德溫機車的破產債券,他會論證其基於資產和預期盈利能力,新證券會值多少錢,並將其與債券的價格比較。格雷厄姆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時間,改變了施洛斯的一生。
施洛斯也回憶戴維·多德。當時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商學院講課,需要一個人給他做筆記,於是年輕的講師多德自告奮勇,在每次格雷厄姆講課的時候,詳細地記錄講課內容。當格雷厄姆以這些筆記為基礎撰寫《證券分析》一書時,他堅持把多德作為合著者署名。
施洛斯認為,在投資領域,不受投資產生的情緒影響而頭腦清醒地思考很不容易。恐懼和貪婪會影響人的判斷力。格雷厄姆其實不是熱衷賺錢,與許多人相比,他受情緒的影響較少。格雷厄姆在大蕭條中遭到重創,所以他希望投資那些有下跌保護的品種。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是制定一些只要嚴格遵守就能減少虧損概率的原則。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格雷厄姆曾經買進公務員保險公司(就是後來的蓋可保險GEICO)50%的股份,那時,格雷厄姆對施洛斯說,要是這筆投資達不到預期,我們可以隨時清算公司,把本錢收回來。不過,後來公務員保險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格雷厄姆的想象,“但是他買的時候不是因為這個才買的。”
格雷厄姆強調的是保護預期利潤,把風險降到最低。格雷厄姆持股很有意思,大部分是鮮為人知的小公司,但是從數字上看很便宜。格雷厄姆曾經寫了一份年報,其中這樣說:“公司的整體投資策略有兩方面:一是基於細致的分析確定內在價值,買入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證券,特別是買入價格低於清算價值的證券。二是進行套利和對沖操作。”
施洛斯回憶格雷厄姆在撰寫《證券分析》第三版的時候,施洛斯給他提建議。於是在附錄里有一篇關於特殊情況的文章,這篇文章其實早在1946年就發表過。在那篇文章里,格雷厄姆講了一個關於風險回報率的數學公式。施洛斯認為,“37年後這個公式仍然行之有效。”格雷厄姆做事總是很簡單,他這樣寫道,不管做什麽投資決策,證券分析師只要用算數,也許再用一點代數,就足夠了。
最後,施洛斯又追憶格雷厄姆其他的一些事。說格雷厄姆寫《聰明的投資者》是給外行看的,但它主要講的是證券分析,這就提升了證券分析行業的知名度。格雷厄姆還寫了一本《存儲與穩定》的書,主張使用某些大宗商品和金屬來支撐貨幣。但是,施洛斯認為《證券分析》是格雷厄姆一生之中最傑出的成就,因為他是最早為證券分析正名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