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歐美救經濟 得向新興世界取經 「金髮女孩經濟」、「大穩健」已成過去式

2016-07-25 TWM

這一年來不時上演的金融危機,著實說明一件事,先進國家金融體系,已不如過往認知般穩健、循序漸進,還抱持這想法做決策,只會走向失衡。

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後,我曾提出,先進經濟體制訂政策時,不妨參考新興經濟體的經驗。月初的兩件現象更凸顯這個論點:

其一,英國脫歐公投後,英鎊應聲重挫;其二,有跡象顯示,美國對公債殖利率曲線的影響力降低。

數十年來,大家對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與金融體系,主要有以下認識:結構成熟,以可理解、透明、循序漸進的方式影響經濟走勢;相關機構運作良好而穩定;以上兩者具有厚實基礎,能抵擋短期政治週期的意外波動。也就是說,先進經濟體應表現出可供分析的週期,長期變動與結構變動的速度十分緩慢。

癥結:過度仰賴經濟週期

在這個認定下,分析師與決策者的工作起碼表面上變得更簡單,不必處理錯綜複雜的結構議題,專心了解與管理經濟週期即可。時間一久,經濟週期顯得容易掌握,而催生出「金髮女孩經濟」(GoldilocksEconomy;意指不太冷也不太熱的經濟環境)與「大穩健」(Great moderation)的概念。

事實證明,這不但誤人而且危險,淡化或忽視了四個大趨勢:

一、政府必須不斷舉債,墊高債務,才能維持「表面上」的經濟與金融穩定。

二、不當投資增加,效果更為扭曲,無法促進實質成長與繁榮。

三、所得、財富、機會的不平等現象持續惡化。

四、政治兩極化加劇,民眾對政治體制、商業精英、專家意見越來越不信任,兩者形成惡性循環。

過去十年,先進經濟體的結構明顯生變,回復到新興經濟體的特色,特別是那些政府機構不振、經濟與金融基礎不深厚、社會結構不穩定、政局混亂的國家。但決策者的心態不改,仍以週期的角度去理解經濟。

正因為過度仰賴週期,市場分析與先進經濟體的決策才會與現實脫節,在全球金融風暴後尤其明顯。也因為如此,歐美政府才頻頻對經濟表現失望,三番兩次地下修預期,但即使下修,經濟數據又常低於預期。

後果:四大現象異常上演

影響所及,過度失衡的經濟分析、偏頗的政策制定,加上經濟狀況持續欠佳,故政治兩極化更為嚴重,平添經濟管理難度。

無怪乎,先進經濟體會出現始料未及的現象,有些情況被視為不可能或甚至難以想像,但在新興經濟體卻司空見慣。最顯著的現象包括:

一、儘管有大規模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成長卻依舊異常地牛步,成為擺脫不了的新常態。

二、就業不足率(under-employment)與失業率高。

三、許多年輕人可能從失業狀態變成欠缺就業力。

四、歐元區債務危機。

正因如此,先進經濟體更應採取開放心態,向新興經濟體學習。月初再度讓人看到歐美經濟結構的異常多變,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分析。

英國脫歐公投後,經常帳與資本帳的前景不明,導致英鎊大跌。英國與歐盟這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全球最大經濟區,脫歐頓時增加雙邊商貿的複雜度。

同時,英國對許多國際企業向來有磁吸效應,以此作為服務歐盟的據點。英國脫歐後,讓人不禁要問,深耕英國的外國業者未來何去何從;短期勢必會減緩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資本的流入量。

這種在新興經濟體常見的未知數,可能重創英鎊。偏偏此時,英國央行又缺乏可行有效的利率措施來穩定匯市。

再看美國,雖然同樣處於非常時期,只是情況沒那麼極端。身為大國,美國通常能掌握自己的經濟與金融命運,現在雖然還是如此,但對公債殖利率曲線的掌控力卻逐漸減弱,反而深受海外影響。

解方:密切評估國外情勢

因此,不管是美國利率水平,還是各年期公債的相對評價,現在跟國內經濟基本面已無高度連動,反而成了歐洲經濟與政策的方向球(日本亦然,但程度較小)。換言之,聯準會(Fed)必須花更多時間評估國外情勢,以及其對國內的影響力。

歐美短期恐怕難以擺脫上述陰影,而未來恐怕只會有更多不可能、無法想像的事件,屆時除了對經濟結構的原本認識之外,向新興經濟體取經更成燃眉之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