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廣安市臨港大市場的入口處,設置著一塊大型電子顯示屏,屏幕上滾動播放市場產品抽檢信息。
“檢測每天都在輪番進行,按照貨物到場時間的不同,水產一般晚上到,蔬菜水果一般淩晨4點多到,但是無論哪一批貨物到,早晨8點來這個市場的人,都能從這個顯示屏上看到自己所要買的品種的抽檢信息。只有經過檢測的貨物才能進場。”臨港大市場的開辦者劉祥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這塊碩大的顯示屏2015年建成,主要用於農產品檢驗檢測結果信息的發布和公示,以及食品安全知識、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作為監管部門公開信息的手段和載體,它也是群眾監督和共治的眼睛,是為當地群眾的菜籃子安全築起的一道重要關卡。而四川成都的做法是利用“互聯網+”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電子追溯模式,讓農戶、商戶和消費者都得益。
夜間更忙碌
臨港大市場位於棗山物流商貿園區,是四川省的重點項目,也是廣安歷史上規模最大、配套最好、功能最完善、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產銷互動”的農產品、食品集散中心。現入駐有商家400多家,每天交易量達800多噸,日交易額700多萬元。
目前,廣安市內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都在臨港大市場內設置有批發點。市場內的進口水果大多來自於美國、南非、越南、泰國、緬甸等地。糧油區入駐了3家特大糧油批發商,它們共擁有62個糧油品種的廣安地區總代理權。目前,市場已初步成為川東北農產品的集散交易中心。
白天走入這個市場,它與中國很多的農貿交易市場沒有什麽區別,來來往往的人們挑選采購,間或會遇到正在執法的食藥監人員在拿著小本記錄、巡查。
當人們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檢測報告時,屏幕背後卻隱藏著無數人忙碌的身影。
“最忙的是晚上,很多大宗的貨物都是晚上到貨,所以我們必須晚上進行檢測,檢測後,合格的產品就可以立馬交易,便於清晨運抵老百姓采購的小市場或者超市。”臨港大市場快檢中心的專職檢測人員楊梅表示。
進入臨港大市場的產品來自200多個產地,每個產地每批產品都需要檢測,只有拿到合格的檢測結果後才能進行交易,這無疑給這位37歲的檢測人員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為了能夠達到及時抽檢,臨港大市場食品快速檢測中心與市場同期成立,快檢室常設兩名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抽檢監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我們中心的兩名專職人員都是大專以上的檢測相關專業畢業,24小時必須有一位專業、專職人員在崗,同時配備了2名輔助人員。我們一般一周倒一次夜班。”楊梅告訴記者。
楊梅說:“每晚大概有400噸的貨,我們一般按照22點、淩晨2點、6點進行三次檢測,每個批次檢測需要10分鐘左右,需要抽檢10多個批次。一旦出現農殘陽性立即封存,不允許進行交易,然後報告當地食藥監部門,進行銷毀。晚上一起值班的還有10多個安保人員,會協助執行。”
盡管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入駐的很多商家最開始還沒有形成一個跟產地要資格證、檢測報告的習慣,攜帶農殘的貨物仍然存在。
“2015年11月,有300多公斤的小蔥被查出了農殘超標,陽性,我們立即讓商家停止交易,報告食藥監部門,先進行破碎,然後當垃圾處理掉了。2016年3月,200多公斤的芹菜也出現了農殘陽性,同樣就地銷毀。商家沒法不配合,因為他不能卸貨,不能交易。所以現在商家已經形成了習慣,讓產地提供資質證明和檢驗報告。但是即使產地提供了檢測報告,我們市場同樣要檢測。” 劉祥斌表示。
農殘陽性必須銷毀,檢出弱陽性也不能放過。劉祥斌介紹稱,至今為止,已有18個批次、10噸以上的產品出現了弱陽性。“我們已經報告給食藥監部門,對商家進行了警告,通知產地必須整改,否則就封殺這個產地。”劉祥斌表示。
據劉祥斌介紹,白天檢測人員也一樣十分忙碌。
“目前進入市場不需要交錢,也不需要交租金。但是抽檢比較嚴格,他們每天都來查進貨票據和抽檢。”一位市場的業主表示。
在市和園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指導下,市場投資120萬元建設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該體系以提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準出管理為核心,按照‘源頭可溯、全程可控、風險可防、責任可究、公眾可查’的要求,以二維碼為產品標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建立農產品經營主體信息庫,並落實索證索票、進貨查驗記錄等制度,逐步建成了從批發到零售的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廣安市食藥監局局長屠明春表示。
不合格產品自動禁入,價格還便宜40%
同為提升食品安全,不同於廣安大市場的準入把關,成都的做法是利用“互聯網+”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電子追溯模式,把農產品與商務平臺捆綁在了一起。
2015年3月,通過政府招標,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成為成都市食品溯源電商平臺(下稱“溯源平臺”)第三方建設和運行公司。
“溯源平臺設定了自動化快檢準入程序,每日進行農藥殘留抽檢1200余批次,每批菜品都要出具農藥殘留檢測報告。快檢結果通過互聯網傳遞到後臺,不合格食品自動禁入。” 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川江表示。
溯源平臺是采用“互聯網+”實現食品安全溯源監管和促進電子商務經營的管理模式,創造性地將政府監管與企業經營結合起來,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
“溯源平臺上的食材主要是來自合作社,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農貿市場,都是由穩定的供應商提供。因為菜價比農貿市場便宜約40%,所以受到大家的歡迎。”劉川江表示。
截至6月15日,“溯源平臺”註冊用戶達9800余家,遍及成都主城區和部分縣市,四川省內的遂寧、南充、巴中,對外發展到重慶、青海及昆明、西安、青島、青海、武漢、德州等省市。不僅合作農業基地達3萬余畝,每日下單者亦達4002家,包括零售經營者38家、醫院食堂36家、大型酒店72家、學校食堂456家、社會餐飲3400余家。同時,還實現單日食材交易額超過450萬元,農產品日交易量超過500噸,日產生溯源數據20萬條。
目前,由於食品來源、抽檢、配送等信息在平臺上全面共享,監管部門只需點一點鼠標,數據即可呈現,改變了以往查看紙質臺賬的監管模式,大大降低監管難度,提高了監管效率, 用戶在平臺上享受采購、抽檢、配送、查詢“一條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