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說,中國的金融監管不是趨嚴,而是合規。
昨晚,黑馬學吧APP聯合一直播發起的《大佬直播招徒第二季》如期進行,本期大咖為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他帶來的分享話題是,如何尋找有大視野、 良好認知和敏銳判斷的創始人。如何在經濟循環時代中順勢而為?
口述丨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
整理丨石慧 孔樂
這兩天的刷屏級新聞,恐怕非滴滴收購Uber莫屬了。作為Uber的全球投資人,李豐也在這次直播中談及該話題。在他看來,“一人一車一司機”的專車服務,消耗的路面資源大概是應使用路面資源的140%,這不符合中國路面資源緊缺的國情。
“如果不是因為競爭,補貼、大規模燒錢,專車市場應該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市場。”李豐說,“合並最大的結果可能是導致專車變得相當不便宜,從而專車市場份額減小”。
此外,李豐也對這一輪資本寒冬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中國顯然處在流動性充裕的階段,即“錢還多”的階段。
本次直播最終最高在線人數為62.5萬,黑馬學吧&鳳凰&一直播各平臺最終累計觀看人數882.6萬。
以下為李豐在黑馬學吧上的直播實錄節選。
"滴滴UBER合並,漲價是必然。"
李豐在黑馬學吧上說
拋開“分享經濟”這個邏輯,出行市場火爆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去監管化。但是,中美兩國的出行市場是有差別的。
中國的典型問題是,城市規模較大,大城市總量較多,單個城市的人口總量和密度都比較大,路面資源緊張程度更高。大城市里出租車每天需要跑16個小時,占據了很多的路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往約車市場從出租車開始切入,降低了它的空駛率,提高了路面使用效率,恰巧能夠緩解路面資源和交通資源不足的狀況。
所以,無論Uber還是滴滴,在中美兩國的啟動點不同。這是一個差別。
還有一個差別,專車市場在美國已經成型很久了,已被充分市場化。所以,在美國啟動專車時,大家對這種服務模式並不陌生。而在中國不是這樣。大部分人並沒有在出租車和酒店用車之外體驗過專車的服務。
我很早的時候體驗過一次專車服務。那時從北京機場回家,當時的專車流程是這樣:先預約好➡預扣信用卡額度為預計里程數的120-140%➡這個過程沒有監控。這樣一來司機就會繞路。也沒什麽服務標準,發票也是兩個月以後才寄到。
所以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出現專車市場,市場培育了很長時間,才走到今天。
而且,專車原則上是“一人一車一司機”,在每次服務過程中,消耗的路面資源大概是應使用路面資源的140%或者更高。如果不是因為競爭,補貼、大規模燒錢等,專車市場應該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市場。我猜測,滴滴和Uber合並後,專車市場將達到穩定狀態,理論上是個小眾市場。
所以,合並最大的結果可能是導致專車變得相當不便宜, 市場份額減小。在中國,應該是“一車多人”的方式,尤其是偏公共交通系統的方案,才應該變成主流。可能企業會越來越多地想辦法去做“一車多人”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對兩家合並最確定的看法。
滴滴要增強顧客忠誠度
才能進入汽車金融
滴滴未來有進入汽車金融市場的趨勢,因為大家都在想辦法進入汽車的上下遊延伸服務,不管售後還是售前。
但我不確定的是,這種金融交易的服務,能否實現一個較大的交易金額?比如,當你信任一個平臺時,你可能會在上面消費過10塊錢,但如果我讓你在上面完成1千或1萬塊的消費,你的信任程度是否會改變?
可以說,這種金融交易服務有較大的風險和挑戰,因為通常在這種高價低頻的服務中,建立用戶信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通常來講,一個用戶要消費一個品牌5-7次,才會建立起對該品牌的忠誠度。
拿出境遊講,按照現在人均出境遊的頻率,消費者要在同一個平臺消費達兩年以上,才能夠建立起對它的品牌忠誠度。
滴滴進入汽車金融這一延伸領域,是機遇也是挑戰,它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品牌是否足夠誠信,能夠建立足夠好的顧客忠誠度,形成足夠大的黏性。
包括滴滴和Uber在內的所謂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最難的事情都是“擁有、供給”。誰手里有了最多的專車司機,誰就有了最重要的競爭力。
中國的金融監管不是趨嚴
而是合規
去監管化會暴露出一個比較大的市場,不僅打車市場如此,互聯網金融從2013年二季度開始也非常火爆,正是由於金融市場出現了一定的去監管化,才造成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因為監管化在某些情況下,會抑制一些需求,降低效率。
最近金融市場監管的方向挺好。比如,醫療政策的變動在各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先“放”一步,然後找到這些創新事物的規律,再慢慢做一層監管,做完了之後再放一步。
從中國的金融監管來看,我覺得金融創業還是有很大機會的,雖然現在看起來趨嚴,但本質上各個國家的金融監管,最後采取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就是所謂對底層資產的可穿透和對於不能穿透風險人群的“保護”。
如果你創新的是資產端,至少要確定創新資產是什麽,才不會導致風險大幅度的積累,這是監管的一個方向。
而對於資金端,在美國有個非常嚴格的說法——“合格投資人”,就是有不同等級的、對不同類型的風險具有承受能力的投資人。劃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創新資產的時候,看清楚這個資產大概的模樣,就會使這個資產只在它對應風險承受範圍的人群 中銷售,並且不允許跨越這個人群,不允許向風險承受能力更低的人銷售。
現在看中國的金融監管,所有的方向都是在這兩個方向上努力。我覺得中國的金融監管並沒有趨嚴,而是需要你在這兩個方向上做得更合規。
提高實體經濟效率
僅有互聯網優勢是不夠的
假設互聯網的優勢能給一個企業加20分,比如旅遊行業,平均能打到75分,一個企業要想打到80分,那麽它在線下至少要能達到60分才行。
在美國的電商業中,亞馬遜和eBay是在第一輪互聯網泡沫中產生的企業,其實2000年之前,亞馬遜已經做了20年的零售。事實上,在美國如果線上按GMV(成交總量)來排名,大概除了這兩家之外,剩下的都屬於傳統行業進入的互聯網。
為什麽傳統行業的公司占據了電商企業的前5名、前10名呢?因為零售業在美國是一個充分發展、充分競爭的行業。這個行業在線下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分數已經達到80分,如果線下的這些人學一點互聯網,哪怕只加了七八分,大概也夠85分以上 水平了。
再看中國,如果你湊巧通過互聯網+解決的是一個線下行業,可能最終大家在比拼效率的時候,仍然是原來線下效率非常厲害的人,才有可能把這件事做得還行。雖然資本和資本泡沫可以給你更長的時間、更多的試錯成本,但一旦這件事回歸到市場規律,大家還是看誰解決實體或線下的效率更高。
我覺得中國現在提升線下效率是個最大的機會。當然,這一輪的機會,對於純粹的互聯網創業者,會變得很不容易。 這里面最難的一件事情就是,你需要面對原來在線下已經是高手的對手。
而像金融、出行、醫療等,這些行業還沒有被激烈地市場化,讓線下經驗不是頂級的人重新做一個商業模式,還有可能。因為一個未開放的行業,線下的競爭效率可能只有40、50分。你可以想各種各樣的創新辦法,至於這個辦法是不是能在這個去監管化的市場中跑出來,很多情況下要靠運氣,市場節奏是非常難把握的。
我們現在非常願意看到面向實體經濟,提高行業效率的創新。比如,重新做了一遍品牌,重新註入了技術,重新做了長期的減員增效。
什麽是減員增效?簡單來講,如果不是使用了進步的技術手段,就是使用了更好的管理方法和 系統。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方向。
從流動性層面看
現在一定不是資本寒冬
我想借WeWork這個公司來講一下對資本寒冬的看法。去年八九月份時候,我們看了WeWork ,其實當時是有可以領投它的機會的,但最終我們放棄了,主要原因就是“資本寒冬”。
通過研究美國WeWork用戶群的分布,我們發現其中有30%左右是自由職業者,而在中國是沒有這種所謂“共同創業空間”的。
WeWork是於2008年在美國金融危機時期內崛起的公司,如果現在讓WeWork在美國重新來一遍,這個機會應該很難再有了,現在紐約這樣的金融機構相對很多了。它當時的啟動節點湊巧是金融危機,很多金融機構都沒了,房地產才有了重新做的機會。
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美國當時明顯處於逐漸升息的周期,意味著一次漏洞性的收縮,就是廣義上講的,市場上的錢開始變少。錢變少了,最容易受此影響的是風險資產的價格,如股權投資市場和股票市場。這也導致美元進入升息周期後的兩三個季度,非常多的公司估值都出現了較大規模的下降。
所以討論資本寒冬的時候,還是要先看大的市場。第一,我們要先做一個判斷, 你所處的位置和階段,錢是會變多還是變少? 我覺得中國目前顯然還處在流動性充裕的階段,就是處在錢還多的階段。
第二,目前中國處於資本寒冬的哪個階段,資本寒冬會持續多久?我猜這件事在中國經濟周期的調整里面,還會持續挺長時間。
那麽,目前為什麽沒有出現風險資產快速溢價的情況?原因是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這些充裕的流動性的錢,還沒有找到一個能很好地進入股權類風險資產系統里的機會。在美國 金融和股權市場都比較發達,而中國還處於逐漸形成的階段。
所以,從流動性的層面上來講,現在一定不是資本寒冬。因為這些錢本身的欲望足夠強烈,同時中國還有一定政策上的期望。最終的結果是這些錢一定會去到某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