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建市屬公立醫院取消編制、醫生年薪最高可達100萬元等動作之後,屢屢先試先行的深圳醫改還會有什麽動作? 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7月30日走進當地一家媒體的直播間,勾勒了未來深圳的醫改藍圖。
他表示,到2020年,深圳全市三級醫院將從25家增加到60家,其中三甲醫院增加至20家,數量翻倍。此外,從全球引進的高水平醫療團隊及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合作辦的醫院,也將幫助留住需要尖端醫療技術的患者。
與北上廣相比差距大
深圳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躋身於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列,經濟總量和創新成績令外界矚目。不過,醫療是深圳的隱痛。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在當天隨後舉辦的論壇上表示:“在地級市和計劃單列市中,深圳的醫療服務狀況已經算很不錯的了。但是很顯然,深圳不能以此為對標。與北上廣比較的話,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第一財經記者從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拿到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從萬人病床數看,深圳為27.53張,約為北京、廣州的1/2,上海的2/3。從三甲醫院數看,深圳僅有11家,是北京的1/8,上海和廣州的1/5。
深圳也匱乏尖端醫療人才。當地人就醫喜歡往北上廣或一水之隔的香港跑,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了。羅樂宣說:“我們統計了一下,發現2.8%的患者是到市外住院,其中大部分是腫瘤病人。”
多管齊下彌補欠賬
對於這座年輕的城市來說,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當地政府正在極力彌補歷史的欠賬。
“十三五”期間,深圳重點建設12家市級三級醫院。不過,多年來深圳對原特區內外的區別對待導致原特區外醫療資源欠缺,因而上述12家醫院中的10家將集中在原特區外。
羅樂宣給出了一組具體的數字:到“十三五”末,深圳新增床位2.5萬張以上,新增執業醫師1.2萬名,千人床位數4.3張,千人醫生數2.8人。
為了解決尖端醫療人才匱乏、高端醫療消費外流的問題,深圳市政府2014年將“三名工程”列入12項跨年度、跨“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中,計劃6年內投入巨資,面向全球大手筆引進名醫(名科)、名院、名診所。
其中,在名醫(名科)這一塊,欲引進一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高層次醫學團隊,加大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和臨床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截至去年底,深圳22家醫療單位共引進“三名工程”高層次醫學團隊73個,其中國內團隊62個,國外團隊11個,以及院士團隊22個。
對於深圳這座財力雄厚的城市來說,上述做法可能是解決短板問題的捷徑。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說:“‘三名工程’應運而生,引進的73個高層次醫學團隊對深圳具有深遠的意義。深圳有錢,有錢就要有有錢的做法,要從傳統的做法中跳出來,要利用國內國外最好的團隊,在最短的時間把我們的醫療水平帶上去。”
他補充道:“‘三名工程’雖然看起來花了大價錢,但是實際上綜合成本是最低的,因為它是在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