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商行生存系列】珠三角銀行業 “城”不敵“農”

如果你是一個外地人,出差到了廣州的CBD珠江新城,你絕對難以想象,20年前這里還是一大片菜地。而緊鄰珠江新城的獵德村,曾經是廣州天河最窮的城中村,借珠江新城興建的東風,2007年拆遷興建37棟複建房,一舉晉身CBD地段新貴,前幾年被外界戲稱為“廣州第一牛村”,這里有不少坐擁十幾套房、年入百萬的村民,村內馬路邊常常停著不少豪車。

這些拆遷拆出來的“大戶”,曾經是忠實於農村金融機構的客戶;一度臟亂擁擠的城中村讓高大上的城商行在這里幾乎絕跡。而現在,這些特別富裕的農村和村民,被大中小銀行一哄而上地爭搶,讓一些農商行倍感競爭壓力。

不過,透過局部看全貌,在珠三角,手握大把村社集體經濟組織資源的農商行,日子過的遠比城商行優越。

紮根競爭小的農村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比了珠三角銀行業的經營數據發現,掛著“農”字頭的農商行,無論是規模還是凈利潤,多比掛著“城”字頭的城商行要闊綽。

本報記者從有關渠道獲得的數據顯示,除廣發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這三家總部設在廣東的全國性銀行之外,廣州農商行已經位列廣東省內區域性銀行的頭位。2015年末,其資產規模為5828億元,實現凈利潤50億元,與同在一個地區競爭的“老司機”廣州銀行拉開了不小的差距。廣州銀行2015年末資產規模為4152億元,實現凈利潤31.6億元。

同樣的現象出現在東莞。2015年末,東莞農商行資產規模為2996億元,實現凈利潤38億元;東莞銀行資產規模1920億元,實現凈利潤18.7億元。而地處佛山的順德農商行,其資產規模和凈利潤也高出東莞銀行一截,2015年末資產規模2246億元,實現凈利潤29.4億元。

為何會出現這種與傳統刻板形象相反的局面?

近日,上述某城商行一級支行行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感慨:“在市中心和城鄉結合部,村民比市民有錢,村社經濟體也很有錢,這是‘城’幹不過‘農’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些村社經濟多靠物業出租和土地出租為生,還會引進一些工業園區,依靠土地增值積累了大量資本,且資金的流動性並不強。農商行在這一塊的市場非常強勁,這塊存貸款業務幾乎沒有競爭者。”

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廣州天河區某村社2014年的財務報告顯示,物業出租是該村的主要收入來源,2014年1~8月出租應收金額高達1億多元;土地出租應收金額680萬元。這還不算未入賬的17塊集體土地、23座房屋建築和5000畝林地。

廣州農商行2015年年報數據顯示,去年10月,該行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村社走訪,總行走訪了200個村社,經營機構走訪了1295個村社,創新設計農村金融服務3.0方案、村社普惠金融工作方案。2015年末,涉農貸款余額260億元,同比增長25%。

北京農商行也披露,截至2015年末,該行新農村建設貸款余額為184.6億元。農工商公司是鄉鎮村集體資產的運營管理者,截至2015年末,該行農工商公司類客戶貸款余額為190.82億元。

儲蓄存款綜合經營成本低

這種長期與村民和村社保持住的粘性,給農商行帶來了大量儲蓄存款。而目前,銀行業發展的基石仍然是——存款。

“銀行的業務結構是根據客戶結構來設計的。農商行的儲蓄存款非常高,而城商行的核心存款主要是對公存款。這兩年,廣州農商行的儲蓄存款大約占比50%,而廣州銀行的對公存款卻在70%上下。”上述城商行支行行長表示。廣州銀行2015年年報亦表示,去年末廣州農商行村社開戶率達99%,村民開戶率達87%。

本報記者梳理了相關銀行2015年年報,以順德農商行為例,存款方面,2015年末儲蓄存款占比67%,2013年~2015年一直維持在65%~69%之間。“本行吸收存款中儲蓄存款占比較高的主要原因是本行網點分布廣泛,在當地市場份額較高。”該行在年報中表述,截至2015年底,該行人民幣存貸款同業比例分別為46.26%和39%,繼續穩居順德地區同業首位,其中存款市場占比創下該行歷史新高。

東莞農商行2015年年報亦顯示,截至去年末,其各項存款余額1792億元,東莞市場占有率20%,存款市場占有率自1996年以來連續20年居東莞市銀行業首位。

另有銀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儲蓄存款的綜合成本相對低,且存款相對穩定。而對公存款的客戶維護成本很高,因為對公客戶的需求往往要複雜很多。例如,一個1億元存款的對公大客戶,其金融業務需求一般涵蓋貸款、理財、國際業務、資金歸集、現金管理等多個方面,每一種業務都需要相應的系統建設。需求越多,對系統建設的要求越高。銀行的對公業務,有很多成本花在系統建設上。

而零售客戶的金融需求相對簡單,多集中在存取款和理財業務上。“公司客戶和零售客戶的存款利率是一樣的,但綜合下來,運營成本有很大差別。”

農商行強勁的吸存能力,與其在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廣泛的網點布局是分不開的。

截至2015年末,廣州農商行在廣州市內有372家支行、199個分理處,還設有46個半自助網點,網點數量為廣州地區銀行業首位,近80%的網點分布在廣州各村鎮;東莞農商行的一級支行、二級支行和分理處加起來一共有520個網點;北京農商行下轄694家網點,號稱唯一一家金融服務覆蓋北京市所有182個鄉鎮的金融機構。

而廣州銀行在廣州的網點只有87家,東莞銀行在當地大約有120多家網點。這些網點絕大部分在市中心。

“農商行由農村信用社逐漸改制而來,一般都有五六十多年的歷史,長期紮根在農村,靠網點取勝。現在大中型銀行和小城商行的市場都集中在城市,競爭異常激烈和飽和,但農村這塊市場的競爭卻小很多,農商行長期服務農村,在農村金融服務上沒有哪家銀行可以超越。”上述城商行支行行長說。

另一家城商行某分行行長則說,當地政府往往也會給農商行一些業務上特有的支持,“比如,發放給農民的補貼,有些地方只通過農商行系統。一些鄉鎮的基礎建設貸款,也只給農商行。”

蛻變的農村帶來銀行轉型需求

不過,雖然在農村地區競爭優勢明顯,很多農商行依然選擇了向綜合化經營方向轉型,以保持區域競爭優勢。

以廣州農商行為例,目前已經發起成立了24家村鎮銀行,設立了珠江金融租賃公司;重慶農商行參股設立了重慶汽車金融消費公司,控股設立了渝農商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還控股設立10多家村鎮銀行;江陰農商行股東大會陸續通過了籌備設立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及投資子公司的議案。

“看今天的珠江新城,可以想到,現在的農商行,其業務與城商行有什麽大的區別呢?如果還局限於以前農信社的那一套業務,再不轉型和創新,發揮綜合經營的協同效應,未來遲早會沒有我們的立足之地。”廣州一位農商行高管對本報記者如此感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