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宣布對小米生態鏈進行戰略升級,推出全新品牌——MIJIA米家。(視覺中國/圖)
兩年前沖到中國第一的小米手機,現在出貨量跌落前五。手機仍是小米生態平臺的核心載體,如果小米不能保持手機業務上的優勢,其龐大生態體系將何去何從?
2016年6月28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天津舉辦的2016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小米最早將在2025年上市,那時小米“15歲”。二是目前小米的主要精力放在實體店的拓展和新產品開發上。
雖然雷軍仍在輕松談論未來,但小米手機銷量下滑的陰影卻揮之不去。
小米成立6年來,給外界最顯眼的標簽是電商模式及高性價比的產品定位。正是這兩個利器,讓小米在2014年跑到了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和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位置。
也就在2014年,小米的產品品類迅速擴張。如今,除了手機、電視和路由器這三個小米自營品牌外,小米通過生態鏈模式,把觸角伸向了無人機、自行車、手表、凈水器、空氣凈化器、電飯煲、插線板、藍牙音箱、平衡車、自拍桿等領域。
此外,小米還進入了影業、直播、大病保險、互聯網金融、VR和智能機器人等非制造業領域。
但就在小米高歌猛進的同時,作為根據地的手機業務,卻面臨出貨量下滑的壓力。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在今年4月底的一份報告中稱,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和市場份額的前五名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和VIVO。其中,OPPO和VIVO取代的是小米和聯想的位置。
表面上看,小米業績的下滑跟大形勢有關。IDC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3.349億部,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增長0.2%,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小同比增幅。其中,iPhone的銷量有史以來首次下降。
但為何在同一時期,華為、OPPO和VIVO卻能逆勢增長?
更大的懸念是,小米將如何扭轉困局?如果失去手機的支撐,小米整個生態鏈還能持續發展嗎?
小米曾經創造過奇跡。據小米官方公布的歷年手機出貨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在2011年出貨30萬臺,2012年出貨719萬臺,2013年出貨1870萬臺,2014年出貨達到6112萬臺,2015年超過7000萬臺。
在金立手機副總裁俞雷看來,2014年小米的銷售之所以能大爆發,在於當時抓住了微博和微信等社會化營銷的媒體紅利,同時比較早地站在了智能手機行業的風口。
“當時傳統手機廠商的包袱很重,積累了很多功能機庫存需要消化。同時,在銷售、渠道和營銷上依然是功能機時代的思維慣性,所以電商的性價比模式,會暫時占據優勢。”俞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2014年,小米實現了手機的產能爬坡。同期,國內大部分手機廠商還處於艱難地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轉型過程中。
IDC的數據顯示,2014年小米是中國出貨量和市場份額最大的手機公司。也就是在2014年底,小米拿到11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450億美元,成為繼Uber之後,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進入2015年,小米的電商模式不再獨領風騷,樂視和華為等同行,都在用電商的模式跟小米爭奪用戶。這一年,小米僅比2014年多賣了一點。但美國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以下簡稱“沙利文”)的報告顯示,2015年小米的市場份額和出貨量依然是中國第一。
到了2016年,小米的業績卻急轉直下。同樣是沙利文的報告顯示,2016年一季度,小米在中國的出貨量和市場份額跌至第五名。前四分別是華為、OPPO、VIVO和蘋果。
小米出貨量的下滑,主要緣於對手在線下渠道的趕超。
多個數據調研機構的報告都顯示,從2015年開始,手機行業的線下渠道出貨量迅速升溫。OPPO公司一位高管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一年,OPPO線下店從14萬個增加到了20萬個。
金立手機副總裁俞雷表示,電商渠道的成本越來越高,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五六線城市甚至是農村市場的購機需求越來越強烈,但電商進入這些市場的成本太高。”
“互聯網手機品牌要做線下,需要重新布局和投入巨大的營銷費用,但對我們這些老牌手機公司來說,過去十幾年積累了幾十萬個銷售網點,相當於有幾十萬個廣告牌。而且,有線下店的退換貨成本,相對電商退換貨來說,成本幾乎為零。”俞雷說。
俞雷提供的一個數據是,目前手機行業的出貨量,80%來自線下渠道,並且占比在進一步提高。而就在去年,線下渠道的占比是70%左右。
小米出貨量下滑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高價市場在興起,但小米缺乏相應的高價產品。OPPO海外業務公關負責人譚宏濤說,這幾年一二線城市對手機的追求開始向高品高價轉變,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的OPPO的銷量自然提升很快。
而小米的產品,主要是在低價市場。剛結束的天貓6·18活動的數據顯示,在1000元以內的低價手機市場,小米占據核心優勢。在前十大銷量榜單上,小米的產品占據了前兩名。
但在3000元以上的市場,小米沒有上榜。3000元以上的市場,賣得最好的是蘋果手機,其次是華為。另外兩個國產品牌是OPPO和美圖。
缺席高端市場的確是小米的一塊心病。小米要做的是智能家庭戰略,要把生態鏈產品賣到消費者的客廳里去。而一個願意給家庭購置空氣凈化器、凈水器和智能電飯煲,以及買一輛小米平衡車的人,一般是中高端用戶,他們對高價手機是有需求的。
雖然小米早就不僅僅是一家手機公司,但手機依然是小米生態平臺的核心載體。如果小米不能繼續手機業務上的優勢,其龐大生態體系,就很難算得上穩固。
對於小米2016年一季度出貨量下滑的原因,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歸結於小米5的推遲發布。
今年6月,林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小米需求300萬片芯片,但高通幾乎一片都滿足不了,後來又遭遇了內存缺貨等問題,導致小米僅滿足了30%的市場需求。
自2011年小米1發布以來,每年發布一款旗艦級手機。但本應該在2015年發布的小米5,卻因芯片問題而推遲到2016年3月發布。同行們紛紛抓住2015年小米旗艦機型的空當期,發布了各自的旗艦機型,搶奪小米的市場。
小米之所以硬著頭皮苦苦等待高通芯片的出貨,是因為雷軍對於小米5的期待很大。小米5不僅增加了很多“黑科技”,還搭載了小米移動支付功能。小米5其實算是小米走向高端市場的一個跳板。
為什麽小米一定要走向高端市場?一開始,小米的主要用戶是IT圈人士和一些手機發燒友。雷軍是小米最典型的早期用戶。
後來小米推出了大量千元以內的低價手機,用戶開始走向年輕化。2014年4月,小米的米粉節,南方周末記者在小米位於北京的物流倉庫里,看到了大量訂單來自二三線城市的初中生和高中生。
這些年輕用戶後來又開始給自己的父母購機。所以小米的用戶又拓展到中老年人市場。
一位小米手機早期用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早期小米很難買到,誰有一款小米手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但後來發現小米推出低價手機,小米手機也成了街機,很多像他這樣的用戶,在換機的時候,又遇到小米5推遲上市,所以就選擇其他高價手機了。
雖然現在已經開始出貨,但小米官方對外表示,小米5依然處在產能爬坡階段。為了加速產能爬坡,雷軍親自主抓供應鏈業務。5月18日,雷軍宣布接手小米手機研發和供應鏈管理團隊,原任該職位的周光平轉任首席科學家。
同時,雷軍下決心涉足芯片研發,啟動了名叫“步槍”的芯片研發工作,希望起到“小米+步槍”的效果。
為了應對其他手機在線下的攻擊,小米高管在年初就提到,小米要建兩百多個實體店,但最近,雷軍的提法是,每個城市都要建五六個店面。不過,小米的線下渠道要發揮作用,還需要時間。
在2016年1月的小米公司年會上,雷軍回應了外界對小米業績下滑的質疑。他說,2015年小米的內心有心魔,把預期當成任務去完成。2016年,小米要去除KPI,並實施三大戰略。
一是聚焦核心業務,突破關鍵技術。雷軍坦承,智能手機創新進入了瓶頸期,剩下的都是黑科技,比如電池問題。為此,小米在手機部門成立了核心器件部,以期在顯示、照相、電池等方向上實現更大突破。
但技術研發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整個產業鏈的進步,光靠小米的努力很難一蹴而就。
小米的第二個戰略關鍵詞是“補課”。為了彌補專利的短板,小米在今年6月份買下了微軟1500項專利。
同時,小米還表示,會從精細化運營、品牌建設和員工激勵制度等方面補課。
2016年4月30日,四川省成都市,市民和“米粉”在新開張的“小米之家”店內購買或體驗小米產品。(視覺中國/圖)
值得註意的是,沙利文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出貨量雖然在下滑,但小米憑借其用戶年輕化和忠誠度高的特點,通過自有操作系統MIUI構建了一個移動應用平臺,並實現了互聯網服務收費的高速增長。
2015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達到37億元,同比增長約150%,其中多數是遊戲收入。當然,37億元的規模,跟《財富》雜誌公布的2015年小米780億元的年營收相比是個小數字。但卻代表了小米的想象空間。
“僅從出貨量來看衰小米有失偏頗。”沙利文公司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小米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手機公司,它還是一個電商平臺,是一個移動互聯網分發平臺。王昕認為,小米未來的增長空間來自圍繞“米粉”的周邊產品及服務銷售。
對於小米真正的核心對標對象,雷軍在今年4月的《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綠公司年會》上給出了答案:日本的索尼公司和美國的Costco公司。
索尼在上世紀70年代帶動了整個日本工業的升級,是日本“國貨”代名詞。小米提出了“新國貨”口號,目的是要在中國扮演類似索尼的角色。
為了打造新國貨,小米從2014年開始搭建小米生態鏈。兩年來,小米投資了五十多家創業公司,相當於每15天就投資一家。其中大部分公司是從零開始,小米深度參與孵化。
除了自建新國貨平臺“米家”外,小米還通過給傳統國貨廠商賦能的方式來刺激他們的產品升級,比如小米發布了智能家居戰略,希望把互聯網能力,嫁接給傳統家電廠商。
同時,小米還大量投資基礎設施服務,解決很多“新國貨”的短板問題。比如投資內容行業。到今天,小米的布局基本結束。用雷軍的話說,小米的牌基本都在桌子上了。
這副牌最終指向的是一個叫Costco的美國公司。Costco中文名叫“好市多”,成立於1983年,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商店。
Costco的特點是,所有商品基本都是公司創始人親自使用和挑選出來的。商品的品類大概只有4000個左右,每個品類有一兩個品牌。所以,算下來Costco的真正商品種類是2000個左右。這些商品基本都是以成本價銷售,所以Costco的毛利只有6.5%左右。為此,Costco一度瀕臨倒閉,最後創始人賣掉所有股份,公司才活下來。
如今,它主要是靠向會員收取年費,以及發行信用卡來賺錢。其中,每年收取大概100美元(約600元人民幣)的會員費。但信用卡業務是主要營收來源,貢獻了每年高達30億美元的利潤。
雷軍在今年4月曾公開表示,小米要學習Costco模式。小米的很多戰略布局,也是瞄準Costco。比如,最近小米推出了金融業務,允許小米用戶從小米獲取個人信貸。
Costco成功的關鍵是,它在美國能采購到足夠多的好國貨,但目前中國國貨的質量並不好。所以小米通過生態鏈,來自己搭建一個新國貨平臺。
目前已經有二十多家小米生態鏈公司發布了產品,這些產品過去大都以小米名字出現,但從今年3月開始,小米生態鏈統一以“米家”品牌出現,為的是避免外界對於小米產品太淩亂的質疑。
小米生態鏈的產品,有的非常成功,比如充電寶和空氣凈化器,但大部分都沒能複制小米手機、電視和路由器這三大自營品牌的成功。
雷軍在一個公開場合就曾提到了當時做空氣凈化器遇到的尷尬。當時小米決定做空氣凈化器時,雷軍找了差不多30個外部團隊談合作,但很多人都拒絕跟小米合作。原因很簡單,跟小米合作,要保證更高的質量,同時還要把成本降下來,很多人覺得太累。
另外,小米生態鏈上的所有公司,都算是自有品牌模式。這一模式要走向成熟,跟小米做手機一樣,要去突破供應鏈、產能爬坡和庫存等問題。
這意味著,小米手機今天遇到的出貨量下滑壓力,也很可能在生態鏈產品上重演。從這點上看,小米需要的不僅是在手機領域取得突破,更需要將整個小米生態體系進行一次大升級。
Costco是在堅持了15年後,才開始走向成功。雷軍也坦承,小米要做成Costco這樣的新國貨平臺,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這可能也是雷軍把小米上市時間定為小米15周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