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he Economic Animals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6771.html

他们以升职为无限荣耀;

他们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工作劳累;

他们自由时间少,常常为工作缩短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他们有必要和无必要的加班都是常态;

……

不要以为这是说我们,这是40年前的日本。

在去年的年度调查中,我们曾经提到过“经济动物”一词。1964年,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布托用这个词赞扬过奋进的日本人。这群“サラリーマン(上班 族)”将大部分人生交给了工作,对“快乐”一词迷茫又憧憬。40年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习惯每天衣着整齐遭遇“通勤地狱”。他们每天清早在各种交通工 具间涌动,只为一个目标—去上班。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在经历当年日本年轻人经历过的事,我们也成了没有生活只有工作的经济动物。

大部分人在忙工作。1097名公司人,在填写《第一财经周刊》年度调查时,有8.39%还是用“忙”来形容自己在2010年的状态。去年我们得到的此项数据是17.57%—我们到底有多忙?

美国摩立特集团战略咨询顾问崔玉红每天工作13个小时。沃脉德资本分析师顾翠萍很少有9点前可以下班的时候。达能依云高级渠道经理朱元欐的生活更是“一刻都没被浪费”—怀孕期间,她进修了心理学相关课程,休产假时考出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海辉软件高级经理徐剑敏的工作记事本上,会细致标明“和谁开了什么会”、“开会说了什么问题”等条目,未完成、已做完的事,也用不同颜色分类做了记号。他还会永远随身携带一个装有十来种颜色彩笔的笔袋、手机和电脑。

公司人用折腾、事儿多、庸碌、马不停蹄、紧赶慢赶……来形容自己的忙碌。和2009年年底的那批答卷人相比,他们没空调侃。去年的他们还在说:忙得 风生水起、柳暗花明交替前进、忙里偷闲、忙比闲好……今年差不多只剩下了单调的“忙”。他们今年也不太叫累,比例只有2.83%。

工作是他们离不开的东西。休息一天?那可是个恐怖的想法。在德国《时代》周报2010年2月的一篇报道里,曾经把无休止加班、好像有人追赶的感觉归 纳为“工作上瘾”,“我的生活似乎取决于我是否干得足够好。”彼得拉·D,一个在实验室工作的工作狂总结说,她从小就被人们按工作业绩评价。他们的生活逻 辑是先工作,然后才有快乐—直至最后只剩下工作。

这是件好事吗?

在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开放问卷,公司人可以选择任何能形容他们本年状态的词。使用“充实”、“给力”、“幸福”这类正向词汇的人只有13.86%。大部分人都不够快乐。

甚至还有一个公司人,他看上去就像张灰色的落叶。他的2010年状态是“颓废”。2010年,他得到的是“一个糊口的机会”,因为他错过了“好的工作机会”,而2011年,他的愿望仍然集中在同一角度—“好地方的好工作”。

和他一样混沌迷茫的人仍然有37个,觉得生活平平淡淡的有73人。33人在纠结,19人感到郁闷。有人把它归纳为瓶颈,也有人意识到那已经是个瓶颈到底的试管。

我们的调查对象,有81.59%的人年龄集中在23岁至33岁之间。要么刚产生点独立的念头,要么正在或刚刚经历“三十而立”。他们这一年充满变化。我们细化了变化的 指标,5.93%的受访者使用了中性的“转折”,5.2%在成长,4.38%经历跌宕起伏。

有些人升职速度比杜拉拉还快。易晓皎用两年时间从贝恩咨询公司分析师、百威英博销售总监助理,到中国区价格主管;丁慧琦大专毕业五年不到,先后进修了学士、硕士课程,任职过三家4A广告公司,从客户执行跳到客户副总监。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快”、一座15层高的楼也只用6天就盖完的社会里,我们被推着往前走。小学老师那句“裹足不前就是退步!”的厉喝,在今天还继续实用。徐剑敏在微软工作时,身边都是年轻聪明又拼命的同事,他生怕每天一松懈下来就跟不上。快,要更快;忙,我要更忙。

于是有了各种方法去更快更忙,这在问卷中被称为实现梦想的途径。在401个以“努力”为主题的回答中,用“努力工作”一笔带过的有50人。还有人在写完“努力”之后,又添加了一行字:悲哀的是从我初中起就这样给每年订计划了。

“努力”是回答占比最高的选项,但其实我们不缺努力。两年了,“忙”都是这项调查中对生活状态的描述中提及率最高的词。

美国长盛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纽约州执业律师李丹几乎一直都被压力“推着走”。面对一个五天内必须完成的案子,这姑娘先工作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 7点多直接登机飞去另一个城市继续工作。连续三天没有正常进食,结果出现了食物中毒的迹象。高烧中,还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等所有的事情都结束,她的烧居 然退了。

这种忙碌其实就是努力。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15.31%的人说工作是他们2010年得到的最想要的东西。很多公司在这一年走出经济危机,这的确给了公司人更多希望。获得新工作、事业得到发展、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153个人收获了爱情。他们的创造力好像突然爆发,愿意用“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奋斗一年才被认可的感情”、“像地球上如罡气般的细菌一样的爱,密密麻麻”这些语句来形容它。

5.56%的受访公司人实现的梦想和孩子有关。4.01%的人买了房子。还有4.1%的人今年对愿望这东西没什么想法。

工作,恋爱,房子,孩子。和去年相比,这些主题词还没有变。在日本,即使“多数就是正确”已经是一个争议话题,那些曾经摇滚过朋克过的叛逆男女青年,进入公司后立即是规矩的正装形象。我们的四个主题词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关键词,有人选择在30岁左右的年纪全部匆匆划过。

没变的事情还有很多。

房价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一年,没人能搞清楚到底该不该买房。有人揣着钱包看房三年,房价未跌,钞票贬值。

蚁族依然生机勃勃。以上海为例,房租也一直往上窜。房产公司21世纪不动产跟踪监测上海16个典型板块的标杆楼盘租金时发现,14个楼盘的租金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增幅集中在5%至30%之间。作为生活成本的重头项目,房租成本上升,让公司人生活更不轻松。

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高达5.1%,这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突破5%,在经济学上意味着步入严重通货膨胀。公司人在办公室周围吃顿便宜的饱饭都能成个问题。物价上涨之下,淘宝日益活跃。

父母在变老。80后成家之后,面临家族抚养压力。“因为我要赚钱养家!”这也是丁慧琦对自己工作狂状态的解释。世界上拥有最佳抚养比率的国家不是美国,是印度,根据《经济学人》的预测,这个优势至少还会延续一整代人。

结婚有房定律。即使号称男女平等,男人的生存压力更大。《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项历时一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社会调查显示,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

我们和去年一样卡在三十而立的坎上,对即将到来的10年、20年、30年担忧不已。只是,我们有换过角度思考这些看上去让人纠结得要死的事儿么?

有两个全程英文答卷的公司人,看上去晃晃悠悠不算认真,但是他们还算有趣。

第一个—2010年,Pressure。你得到了什么?Travel。你错过了什么?Baby。2011年,你想要什么?Baby。怎么得到它?XXOO。

第二个—2010年,Good。你得到了什么?Ummm, let me think。2011年,你想要什么?Happy。那你该怎么做?Take it easy。她还潇洒地拒绝了199元优惠订阅,她说,Tkx。

说得真不错,take it easy。轻松点,成家立业,本来就是所有人要花一生经历的事情,没人逼你吹完30岁的蜡烛之后,背着三十而立的枷锁在一年内全部做完。

如果要说新生代偶像,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 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算是一个。这个26岁的天才,正在撼动Google的商业帝国。如果那本关于他的书和关于他的电影说的是事实,Facebook发 展史,除了正向的青春荷尔蒙和创业激情,也充满性、谎言和背叛。他也同样没有想到很多事,车子房子……那不是他的兴趣。

任何没想到的事都可能发生。

不要以为所有30岁的女性都被匆匆划入剩女行列。一个在上海工作的总监级公司人说:“原本10年前戛然而止的恋爱在今年终于把最后一部分填补上变成完整的初恋了。这是出乎意料的礼物。”真是个浪漫的好消息,祝福她。

公司人们把实现梦想的方法写得很笼统。除了401个号称要努力的人,62个想学习的人,61个要赚钱的人,还有41个人想抓住机会或者寄希望于运气,36个人决定咬牙坚持。只有7个人给出了方向—换跑道,“离职或者创业”,1个人做出了初步规划。

她打算先学裁缝,投资点小钱,试着摸出点门道。

看一下我们生活的环境吧。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发布了2011年《社会蓝皮书》,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21.4%的提及率),职业心态 趋于安稳。在大部分人只想到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想鼓励一下这个做裁缝的公司人(她的下一个目标是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更何况,这本应是一个多元的、有 很多新奇想法的有趣世界。

另一项可以算作鼓励的依据来源于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0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它对创业家精神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全球排名前三的国 家或地区依次为马来西亚、以色列以及中国台湾。一些台湾人拥有两张名片,一张是现在工作的公司,一张是他要创业的公司。而创业精神,正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好歹谈一下梦想。

我们先来看爱情—即使它并不是公司人2011年梦想第一名。只有9.02%的人将爱情列入2011年的欲望清单。

我们爱看的电影在讲爱情,日剧在讲爱情,即使是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不食人间烟火的极客宅男Sheldon,也象征性地有了个女朋友。《非诚勿扰》 火爆不是没有道理,你的父母有没有语重心长地和你聊过,电视里那么多帅哥靓女,就真没有你看上的那一个?可是公司组织的相亲Party挤满了不到25岁的 小男小女,于是大部分人就只是讪讪敷衍说,我只是去蹭一顿饭。

也有人相亲相出了经验,正如面试总结的“面经”。上海人民公园和中山公园的父母相亲团依然活跃。这种父母媒妁的进化版经常遭到各种抵制—比如剪个奇怪的发型,或者发短信请朋友速打电话将自己救离现场。恋爱,还真需要勇气需要信仰。

2011年,公司人最想要的是什么?这时候再看欲望清单最高排名,多少有些顺理成章。

是的,还是工作!22.7%的受访公司人再次强调工作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期待新工作、好工作、满意的工作、升职,或者转型成功。

我们还真不能对这个梦想作出“乏味”的评价,因为它看起来正当、正直,而且理直气壮。看,榜单往下,6.65%的人终于直接把“赚钱”写了出来。财 务自由才能生存生活,公司人们非常清楚这个逻辑。事实也是,大多数人的投资不赔也不赚,基本还是靠工资吃饭。58.34%的受访者都是公司基层员工,他们 正在构筑事业的基石。未婚男女接近70%,我们都很清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何等逍遥的境界。

一个将自己的2010年概括为“新机遇、新挑战”的未婚公司人,他的答卷代表了一大批同龄公司人的心态:他得到了全新的工作机会,觉得终于在30岁 以前在事业上小有突破,但是因为“没有太多时间锻炼身体,体重超标很多”。他的2011年度愿望是“事业生活的平衡”,即使他并没有详细去规划,他还是像 答一份考卷一样回答说:“好好计划,少浪费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觉得他很真诚,可他不算快乐。1097个人当中,只有58个人说,我想要快乐。

在对2010年状态的描述中,快乐所占的比例更低—只有23个人觉得快乐或幸福。如果是选择题的话,我们相信愿意在“快乐”前打勾的人会更多;可是在我们不提供选项的时候,大家真想不起来快乐幸福吗?

还是要提一下幸福感指数。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Gallop World Poll)的研究员们在2005年至2009年之间,对155个国家数千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从“生活总体评估”和“日常生活感受”两个角度量化幸福感。

这项调查甚至得出一个大家不愿承认的结论:金钱能够买到幸福。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在幸福感指数上最终胜出,而且生活满意度和收入存在某种关系。

所以,或许,快乐这个词,大家真的没顾上。

听上去有趣一点的消息是,同样来自盖洛普这项研究,金钱只能买到特定的幸福,收入只会影响人们回忆起自 己成功并展望未来时的幸福感。比如位于美洲中部的哥斯达黎加,紧密的社会关系网与安于现状的传统让它排名第六。

40年前被称为“经济动物”时,日本人的那张欲望清单里,除了没完没了的工作,除了快得停不下来的生活,也有“我要”:“我要洛克菲勒”、“我要梵 高向日葵”、“我要包包”、“我要奢侈品”,甚至和我们的公司人一样,“我要环游世界”。1969年,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去了趟意大利—当时他27岁,之 后意大利成为他除了日本花时间最多的工作地。后来他做了大阪艺术大学设计学科的学科长,他希望学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也经常鼓励他们像我年轻时一样出 去旅行,去哪里都行。”

大部分人没有环游成功,但它还是可以算做一个梦想,在《非诚勿扰》中说出来。对的,现在这个愿望就像一切可以触及的梦想那样熠熠发光,488年前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旅费算下来也不过一小袋丁香而已。

我们的问题是,2010年,你错过、或者没得到什么?在这份公司人没有实现的愿望清单里,前三位依然依次是工作、爱情、赚钱。再往下数,那些失去的东西,比他们的梦想更要打动人。

45个人说他们失去或错过了家。他们检讨说,放弃了陪孩子的时间,没有常回家看看。

36个人抱怨说,工资没有涨,房子没着落。

35个人发现,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了。

还有人发现,自己可以去学习、读书,过另一种生活,但他们没有做。有人错过了健康、朋友,还有自由。

我们吵吵嚷嚷地提出了梦想,却不清楚怎么实现它。我们获得了工作,或许有一些爱情和金钱,同时发现失去的东西也不少。这就是我们急躁而忙碌的2010年。

1969年,“经济动物”在日本当选年度流行语。1970年代,日本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开始出现在国际视野中。原宿街头时尚开 始张扬。有人选择上班族路线,也有人做工匠、艺术家、修补寺庙……40年过去,日本成为一个彩色社会,经济动物在日本成为过气的“死词”。

而我们的梦想也快开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