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個社會如何選用日常用品,便可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內容是否豐富多元。 以日本為例,人們對於物品的美感追求,或對應季節而有不同呈現,都存在明確主張,最容易彰顯的例子之一,就是穿鞋的習慣。 走在日本街上,絕少會看到人們穿著球鞋、運動鞋逛街,因為他們認為,運動鞋應只在運動時才換上,平常走路穿的則是休閒鞋,兩者是區分開來的。一來,每種鞋子的機能性不同,例如球鞋是針對打籃球時,激烈跑跳需求所設計的,並不完全適合逛街時穿。其次,鞋子搭配衣著,一身休閒打扮,腳上踩的若是動感十足的運動鞋,總是顯得十分突兀。 在不同場合穿不同鞋子的習慣,和他們從小的生活教育有關。在日本,中小學生上體育課,多半是拎著運動鞋到學校,進入體育館前才換上,下了課就換回便鞋,運動鞋只在做運動時穿,是從小便養成的認知。 反觀台灣,街上幾乎有一半的人,是穿著運動鞋逛街,把運動鞋當休閒鞋穿,雖展現一物多用的勤儉美德,但卻也不得不承認,反應出的即是整個社會,不講究細節的習性。 一物多用固然有其優點,例如吃中餐只用一副筷子,餐桌上什麼菜都可以夾,萬能且便利。但一樣是吃飯,西餐卻對應不同食物,發展出林林總總近百種餐具,最基本的排餐就得用到奶油刀、牛排刀,以及吃前菜、主餐和甜點等,不同規格的大小刀叉。 思考如何使用更精巧的物 件,讓吃飯這件事達到更高境界,乍看雖麻煩、缺乏效率,但背後蘊含的,卻是重視發明與創新的精神,以及認真看待生活細節的品味追求。反之,若一切都只朝圖方便、不去細究差別的方向發展,不但容易讓生活陷於乏味,也因常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不利專業主義養成,令許多發明難以實現,限制住了社會發展的諸多可能性。 進一步思考,當整個社會從生活內容開始,就有講究的習慣,不只關乎個人生活品味,更帶來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經濟效益。自行車產業即清楚說明,只有當人們越來越能區別,萬把塊的摺疊車、數萬元的越野車,和十幾萬元的公路車,各有其不同用途,甚至講究起輪組、坐墊等細部材質,不再二輛淑女車凸全台灣」時,產業競爭力才有機會更上層樓。 同理,當人們能認知到休閒鞋不等於運動鞋,每個人日常至少都需要兩雙鞋,市場自然出現倍增的需求,正也是「講究」帶來的巨大商機。 (本專欄由沈方正、何炳霖、江榮原、謝榮雅輪值整理.尤 予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