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三型”導彈速度超過2倍音速,射程超過150公里。2004年全系統實彈試射成功後,“雄風三型”於2008年正式量產,到2012年共生產120枚,每枚造價相當於人民幣2500萬元,居臺制導彈之首。(視覺中國/圖)
肇事者錯誤地選擇了“作戰攻擊”模式,而非“模擬訓練”模式。此後,臺灣檢方吃驚於發射按鈕要“長按”才能發射,而高仍然毫不遲疑,正是因為他完全確信自己是在模擬狀態下測試,哪知導彈立刻點火,沿規劃航路飛向他隨便設定的澎湖列島外海目標區。更糟糕的是,導彈自毀的功能雖然有,但臺軍方透露“這次在船上沒有配備”。
2016年7月1日,臺軍一枚“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發生誤射,不幸誤傷臺灣漁船。對這一事故,公眾最吃驚的,無疑是如此精密的武器一旦發射,後果不堪設想。7月2日晚,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也質疑,多重安全保險設計在這次事件里“竟然全部沒有作用,令人難以想象”。
那麽,這發導彈是怎麽被誤射出來的?
臺軍第一時間就明確,此次事件源自一連串違紀,並非外界所傳“陰謀論”。有媒體引用軍事專家分析稱,“現代巡航導彈發射,首先需要搜索雷達瞄準鎖定海上目標,把數據輸送到火控雷達,火控雷達經研判目標屬實後,計算好系列參數,最後由最高指揮官(不會是一個人)確認無誤,再輸入密碼”。這種說法其實過於概念化。
機械化時代的武器的確是這樣,各子系統需要多人分別操作,作戰流程多由人工傳輸數據、下達命令的方式推進。可是,信息化時代的武器借助先進的數字化通訊技術,正越來越將所有流程統一到一個網絡之中,自動化水平大為提高,所需人員、反應時間和勞動強度大大減少。這樣的技術既需要也方便了借助模擬運行來完成戰備狀態檢查、人員技能培訓,甚至全系統配合水平的提升。
然而,這次事故恰恰出在這種系統檢測之中。據媒體報道,7月1日,臺軍131艦隊所屬的“錦江”級大型導彈艇“金江”號原定上午10點接受每年兩次的“甲類操演驗收”。早上8時左右,導彈武器中士高嘉駿提前到艦上戰情室模擬練習。這種理論上一人就可以完成發射的武器,防止事故的根本措施就是制度(不同層次、崗位之間的授權、監督、複核等手段)。
然而,據媒體報道,該艦當時並未遵守標準作業程序。在高模擬練習時,理應在場監督的少校艦長、中尉兵器長和射控士官長均在開會(一說直接上級離開戰位去喝水)。而高自以為自己負責導彈保養也有3年,沒有按標準程序讓兵器長一同操作(此時他們之間會互相確認口令),而是向後者要來了火控系統鑰匙。
與上述軍事專家所稱按作戰程序反艦導彈必須有一個確切的目標和準確的參數不同,在測試、訓練和考核等狀態,這種導彈不需要像平時那樣接收其它雷達提供的目標指示,而是可以在指揮系統內人為設置一個虛擬目標,火控計算機即可為導彈確定發射參數、規劃彈道、為導彈供電,並啟動彈上制導系統輸入數據。
與實戰不同的是,此時按下發射按鈕,導彈並不會發射。據媒體報道,問題在於高錯誤地選擇了“作戰攻擊”模式,而非“模擬訓練”模式。此後,臺灣檢方吃驚於發射按鈕要“長按”才能發射,而高仍然毫不遲疑,正是因為他完全確信自己是在模擬狀態下測試,哪知導彈立刻點火,沿規劃航路飛向他隨便設定的澎湖列島外海目標區。更糟糕的是,導彈自毀的功能雖然有,但臺軍方透露“這次在船上沒有配備”。
因此,這並非這種導彈“一個士兵隨便點點屏幕就發射”,而是所有防範的制度均被漠視和繞開。
1998年,“雄風三型”導彈首飛成功,速度超過2倍音速,射程超過150公里。2004年全系統實彈試射成功後,“雄風三型”於2008年正式量產,到2012年共生產120枚,每枚造價相當於人民幣2500萬元,居臺制導彈之首。
“雄風三型”長約7米,彈徑500毫米,發射重量1500公斤,采用美國馬丁公司的雷達導引頭和慣性導航系統,可設置多個航路點以複雜彈道突防,5000米高彈道時射程300公里,掠海飛行射程120公里,速度2.2倍音速。迄今,臺軍有8艘“成功”級護衛艦和7艘“錦江”級大型導彈艦,每艘裝備4枚。
這次“雄風三型”導彈擊中一艘60噸小漁船的駕駛樓。有分析人士談到為何不能識別民船、彈頭引信未正常起爆、20分鐘才飛行近80公里等話題,都是因為不了解反艦導彈的作戰程序和性能設計。雖然不能完全說它充分驗證了打擊大型艦艇的能力,但從很多性能的衡量標準上看,這個型號的導彈還是值得重視。
誤射反艦導彈的事故雖然罕見,但越來越複雜的大型武器系統出錯的幾率一直存在。其原因無非技術缺陷、人為失誤和故意破壞三類。
技術缺陷永遠無法避免,正如很多軟件系統即使在問世前花費大量精力“捉蟲”(因英文中軟件缺陷被稱為“bug”),仍可能出現問題。同時,軟件系統不斷叠代,也是自身擴展功能、完善性能的基本手段。但是,越是重要的技術系統(例如銀行金融系統、防災搶險系統),投入的經費、時間和人力越充足,采取的備份和補救措施也越完善,因而發生致命後果的幾率反而越小。武器裝備就更不用說了。在人類造出核武器這種殺傷力登峰造極的武器後,如何防止誤射、誤傷就不光事關生命財產,更事關人類和平。因此,在軍用武器的研制和使用中,硬件軟件方面的防範、診斷、糾錯、容錯能力也與時俱進,很少被發現根本性的致命設計錯誤。
然而,任何技術都是人設計的,意料之外的狀況無法避免,因而沒有設計錯誤的系統仍可能在運行中出現故障。人類的糾錯能力只能在不斷發生的故障甚至事故中積累提升。例如,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曾有兩種運載火箭都發生過因某繼電器在加工過程中留有金屬余屑導致失靈,控制系統收到錯誤信號,誤以為箭體偏轉,結果糾正本不存在的偏轉反而造成真正的姿態失控。
任何武器系統都需要人來操作,而人天然會出錯。這方面的失誤就更多了:美國曾有一個工人不慎將掛在腰上的套筒扳手掉落進二十多米深的發射井,反彈砸破洲際核導彈的燃料箱,將發射井炸成大坑;在冷戰時期,美國空軍在西班牙墜毀的B-52轟炸機掉落6顆實戰用氫彈,有的被發現時控制起爆的7道保險已有6道損壞,有的至今未找回;直到近年,美軍還曾在轟炸機飛行訓練時誤裝了核巡航導彈,並將某核導彈部件誤寄給臺灣……
至於在科研試驗過程中,武器系統不按規矩來操作的情況就更司空見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