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應用商店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手機廠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 龔進輝
傳聞往往接近真相,豌豆莢應用分發業務並入阿里移動最終被坐實,外界不僅關心豌豆莢這家以情懷著稱公司的決策考量,更期待未來阿里移動在應用分發較量中的表現。
事實上,面對BAT3的猛烈攻勢和小米、華為等手機廠商的強勢崛起,豌豆莢這一最大的獨立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命運走向一直備受關註。如今,豌豆莢並入阿里移動,遲遲未公布的“賣身”價格反倒成為關註焦點。
其實大可不必,在我看來,“賣身”價格不公布是豌豆莢與阿里移動共同商討的結果,目的是不希望焦點轉移,而是聚焦於雙方聯姻的初衷、行業影響力和未來發展方向,尤其是增強應對手機廠商的競爭籌碼,使應用分發排位戰再添變數。
安卓應用商店四股勢力
與手機行業相似,應用分發也是個碎片化市場,各種勢力你來我往、明爭暗鬥,我總結主要有四股勢力。一是互聯網巨頭,憑借自身資金和流量優勢,其應用商店突飛猛進,百度手機助手、360手機助手、應用寶是典型代表;二是獨立應用商店,其在巨頭和手機廠商的夾擊下無法獨善其身,要麽被收購,要麽退出市場。
業內習慣把互聯網巨頭和獨立應用商店統稱為第三方應用商店,智能手機的走俏,使其迎來一個新的勁敵——手機廠商,隨著應用分發能力不斷提升,手機廠商逐漸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成為應用分發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比如小米、華為、vivo等。
值得註意的是,為避免被管道化,近年來運營商不遺余力地推廣自家應用商店,以搶占應用分發這一價值窪地,中國移動MM應用商場、中國電信天翼空間、中國聯通沃商店應運而生。
四股勢力互相攻伐,好不熱鬧,纏鬥數年之久,應用分發行業格局基本成型,起步較早、舍得砸錢、產品導流的BT3躋身第一陣營,現阿里旗下擁有了市場排名第四的豌豆莢和排名第五的PP助手,BAT齊聚應用分發第一梯隊。資金、資源匱乏的獨立應用商店和用戶體驗不佳的運營商應用商店敗下陣來,未來應用分發市場的重頭戲莫過於第三方應用商店與手機廠商的對決。
豌豆莢阿里合體的深層考量
豌豆莢並入阿里消息一公布,外界反應不一,有人為其找到最終歸屬叫好,也有人為其被收購感到惋惜。在我看來,上述觀點只能代表對豌豆莢過去的評價,而無法準確預測其未來命運。想要知道豌豆莢命運走向和行業趨勢,必須弄清楚豌豆莢與阿里聯姻的初衷。
先說豌豆莢,傍上阿里大腿,除了獲得資本輸血,更重要的是優質資源互補,主要體現在大數據和內容雙向互利。大數據是阿里未來10年三大戰略之一,借助阿里深度數據和海量用戶,不僅可以快速提升豌豆莢的品牌影響力,UC、高德地圖、神馬搜索、PP助手等阿里移動分發矩陣為其提供流量支持,還能實現個性化服務和精準分發。要知道,應用分發是一項價值業務,更是規模業務,必須有龐大且穩步增長的體量,才能有對應的數據積累,構成精準分發的前提。
同時,阿里在文化娛樂領域廣泛布局,積累視頻、電影、遊戲、小說、體育等豐富的內容資源,這對深耕應用內搜索的豌豆莢而言具有天然吸引力,緩解優質內容匱乏和類型不齊全的尷尬。通過與阿里文化娛樂產品的深度結合,豌豆莢可以更好地響應用戶從搜索應用到消費內容的需求轉變。
再說阿里,收購豌豆莢的重頭戲莫過於強化自身應用分發實力,增加行業話語權。作為國內最早的一批安卓應用商店,豌豆莢擁有業內最全的應用數據庫,裝機量已超過5億,2015年近一半三星、1/4小米和華為用戶選擇豌豆莢,而且包括魅族、小米、搜狗、APPSolution在內的80多家軟硬件廠商均選擇接入豌豆莢的應用和遊戲內容庫,進一步鞏固阿里多元大數據對應用分發的賦能效應。
另外,區別於其他應用商店,豌豆莢還具備強悍的內容挖掘能力,幫助用戶發現高品質的應用和遊戲是其重要使命,豌豆莢設計獎、應用發布會等手段屢試不爽,挖掘大量優質應用和遊戲並推薦給用戶,皇室戰爭、VSCO、紀念碑谷在華首發均由豌豆莢運作,其中皇室戰爭首發期間豌豆莢分發量行業第二,近期已躍居第一。豌豆莢對優質內容的敏感,成為阿里收購的又一原因,為其大而全的文化娛樂內容增加一個高效輸出渠道。
正如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所言,豌豆莢並入阿里不是一場基於財務的收購,而是雙方基於未來戰略方向共識的合體。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阿里移動將形成大數據+內容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個性化、精準的應用內容分發。
手機廠商覬覦應用分發
去年4月,手機廠商抱團“抵制”第三方應用商店引起廣泛關註,在華為、金立、vivo應用商店搜索360手機助手、百度手機助手、豌豆莢、應用寶均無果。手機廠商此舉目的不言而喻,意在推廣自家應用商店,以獲取不菲的收益。
眾所周知,手機擁有天然入口優勢,非常適合做分發類、工具型產品,因為每出貨一臺,代表自帶應用商店增加一個用戶,強悍的用戶拓展能力是第三方應用商店無法企及的。
手機廠商涉足應用分發市場,主要有兩大優勢:一、實現應用商店與底層系統的深度對接和整合,提供更多獨特功能,比如免流量靜默應用更新、減少用戶安裝過程的“秒裝”。二、平臺延續性,手機廠商每年出貨量至少達百萬級,優秀應用可以獲得更好的推廣政策,幫助其觸達用戶,而且應用商店既能結合硬件、定制ROM,也可以與用戶互動。換言之,手機應用商店可以從底層系統與用戶建立強關聯,從而提升分發能力,有效解決用戶與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割裂感。
盡管手機廠商涉足應用分發領域優勢明顯,但也存在兩大明顯短板。一、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手機應用商店主要通過捆綁終端覆蓋海量用戶,因此出貨量成為左右其影響力的關鍵因素,中國智能手機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已成定局,這意味著手機出貨量增長每況愈下,導致應用商店增量用戶逐步減少。
二、應用商店管理規範,現有應用商店魚龍混雜,存在諸多灰色地帶,需要進行規範化和系統化管理,相比管理機制健全且經驗豐富的第三方應用商店,手機廠商則顯得力不從心。華為消費者BG掌門人余承東曾公開表示應用是其工作重心之一,意在加強應用審核力度,以杜絕惡意應用對用戶、平臺產生不利影響。
顯然,現階段手機廠商想要蠶食第三方應用商店市場份額,仍面臨諸多阻礙。事實上,以BAT3為首的第三方應用商店仍是主流分發渠道,這是否意味著行業格局生變再無生變可能?我看未必,任何玩家都不能掉以輕心,打贏未來分發之戰才是關鍵,個性化推薦、精準分發大勢所趨。
第三方VS手機廠商:誰能打贏未來分發之戰
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優勢是用戶體驗和產品運營,過去經常參與手機應用商店的定制、運營,雙方關系算不上親密無間,但至少和平相處,如今部分手機廠商收回應用商店運營權,比如魅族從37遊戲手遊團隊收回遊戲應用中心接入和運營權,而抱團屏蔽第三方應用代表雙方矛盾正式公開化,大戰一觸即發。
小米、華為、vivo等手機廠商應用分發能力增強有目共睹,但並不意味著手機廠商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沖擊第一陣營。姜還是老的辣,百度、騰訊、360仍占據領先優勢,而且不會坐以待斃,第四名PP助手與第五名豌豆莢合體後,阿里躋身應用分發第一陣營,形成BAT3應用分發新格局。
對開發者而言,大量僵屍、冷門應用得不到有效分發,甚至應用一上線生命就進入倒計時,其核心訴求是以最低成本獲得最高效的應用分發。對用戶而言,玩轉應用的需求強烈,但不知道哪款應用有價值,個性化推薦可以滿足其越來越細分的需求,千人千面式的個性化、精準分發才是最優解,這恰恰證明阿里移動大數據分發思路的正確性,與手淘千人千面和UC賦能媒體計劃如出一轍。此前,PP助手曾提出“數據+”的大數據分發戰略。此次阿里和豌豆莢媒體溝通會上,王俊煜也指出,“大數據驅動精準分發”和“產品和內容精品化”將是豌豆莢未來發展方向。
不難看出,智能、精準、高效的應用分發是未來應用商店的發展趨勢,可以有效滿足開發者和用戶的需求。值得註意的是,應用商店正面臨新一輪變革,從工具性產品轉型為內容型產品,用戶通過應用商店獲取優質內容的需求日益旺盛,為善於挖掘內容的阿里移動提供施展空間,未來或將在個性化、精準應用內容分發大戰中拔得頭籌。
長遠來看,第三方應用商店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手機廠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