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激勵、評價制度下,上海國企的創新動力正在不斷被激發。
2014~2015年上海國資委系統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總額超過1100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3萬億元,並形成上海兆芯國產CPU等一批重大創新轉化成果。
科創主力軍
毫無疑問,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國資國企是主力軍。
數據說明一切:截至“十二五”末,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7萬億元、利潤總額1.17萬億元,國有權益2.2萬億元,累計資產總額15.6萬億元,分別增長111%、115%、91%和99%。
上海國資系統企業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全國地方省市國資委和計劃單列市系統企業的1/10、1/8和1/5。2015年,上海市地方國有企業創造的生產總值、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繳納稅金占比均超過上海全市的20%。
而從產業布局來看,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將重點發力於一批重大戰略項目,布局一批重大基礎工程,比如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大飛機、北鬥導航、智能電網、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等。而在這些產業領域,國資國企已經積累了雄厚的實力。
7月5日舉行的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表示,必須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特別是要牢牢抓住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提升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
但創新也意味著風險,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此前就表示,國企的考核、任命、任期制度,決定了國企對創新缺少持續動力。
如何激發國企的創新活力,並形成持續的動力,是上海的一個大課題,需要構建一套相適應的考核、激勵、評價制度。
在今年5月舉行的上海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專題提案座談會上,上海市國資委主任金興明表示,上海出臺了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加快科技創新的9條措施,建立了一套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動力的考核、激勵、評價制度。
這其中包括——加大創新考核評價指標權重,結果與任期激勵相掛鉤;指導競爭類企業編制與法定代表人任期相一致的創新轉型規劃;深化研發投入和創新轉型、跨國經營費用視同於利潤,境外投資項目考核單列等政策。
“企業創新專項規劃的執行情況,要與考核激勵掛鉤,其中,產業集團、科研院所的掛鉤比例上限,分別是30%、50%。”金興明說。
上海華誼集團的一個負責人此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2015年開始,華誼集團對下屬企業經營者的考核進一步提高了新產品產業化的獎勵力度,“以前只從新產品產值上考核,2015年增加了新產品毛利率的考核維度。希望我們的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進程能有所提速。”
除了經營者,上海也建立健全了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比如,在國企內部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優化科技創新人才管理體系,鼓勵科技創新企業探索股權和分紅激勵。
上海儀電就實施了相應的股權和分紅激勵計劃,對科技人員采用科研項目難度與進度設定緊密結合的項目獎金激勵制度,或者是對研發人員等核心關鍵人員實施以“產銷量”等經營性指標為主的超額利潤分享獎勵計劃。
鼓勵創新,也要寬容失敗。上海提出,創新項目因客觀因素未實現預期目標,在考核評價和經濟責任審計時不作負面評價;鼓勵企業集團完善內部創新考核體系,建立責任傳遞機制。同時鼓勵企業將容錯機制寫入公司章程,制定流程式、可操作的細則,解決創新者的後顧之憂。
完善創新投入機制
考核、激勵、評價制度的調整,激發了企業經營者對於創新的良好預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2015年舉行的華誼科技大會上,華誼集團就提出,每年用於科研設施建設、新產品開發、現有裝置的技術進步、收購創新資源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占主營收入不低於2.2%。
上海儀電2014、2015年科技投入分別達到4.3億元和5億元,占銷售收入比例達到3.7%和3.95%。
從政府層面,上海也為企業加大投入提供了相應的政策保障。比如,凡是被納入上海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的競爭類企業,其符合條件的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費用、境外投資項目費用,均視同於利潤。
光明集團副總裁葛俊傑曾對本報記者表示,之前國企考核註重規模導向、盈利導向,三個“視同於”有助於解決上海國企註重長遠發展、提高企業長期活力、競爭力的問題。
截至2015年底,上海國資委系統30家企業累計投入的278.41億元創新研發等費用,視同於考核利潤。
此外,上海還將30%國有資本收益,用於支持重大科技創新和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優質資源和優秀項目向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集中。
截至2015年底,共有48.36億元的上海國資收益,支持了一批創新項目,包括中航電新能源汽車、12英寸集成電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