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化作、裸磚墻紙,每個會議室都以不同國家的名字命名,隨處可見的懶人沙發,一樓二樓間懸空的巨大吊床,當然還有令人垂涎的美食,以及可供健身的體育設施,在“流利說”的辦公室處處散發著濃郁的谷歌風。
“流利說”是一款利用語音評估技術進行英語口語學習的移動應用軟件,它可以像Siri一樣陪用戶練習英語口語,並對發音進行打分和解析,用戶可以進一步學習標準發音和發音技巧。
僅僅上線三年多,流利說用戶量達到3000萬,獲得摯信資本、GGV、IDG在內的B輪千萬美元投資,成為語言學習類APP中的黑馬。
在線教育儼然已是紅海一片,2015年國家對外公布的在線教育投融資數量為199起,融資金額高達20.3億美元,中國在線教育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在線教育最熱的投資市場。
具體到英語在線教育產業而言,51Talk、VIPABC、新東方在線、滬江網等為代表,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如何在日漸多元的市場競爭中撕開市場缺口,構築自身競爭壁壘,是每一個初入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將“練習”產品化
與大部分做教育應用的團隊不同,“流利說”是一個無教育背景、強技術基因的團隊。流利說創始人王翌為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系博士,曾在美國谷歌擔任產品經理,負責計算機網絡和雲設施等工作。CTO胡哲人曾在美國互聯網大數據公司Quantcast任資深軟件工程師。
“團隊基因決定我們是技術驅動型的公司,與傳統教育的距離感讓我們能夠從新鮮的視角去看教育這件事情,思考技術在教育中能否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否具有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王翌表示。
反觀2012年,適逢移動浪潮興起,小米、蘋果等移動終端設備銷售大熱,從Siri到Google Now,蘋果、谷歌等巨頭也在推動語音識別時代的到來。
在王翌看來整個英語在線教育是一個非常低效的市場,“學生投入大量時間收獲甚微,老師被剝削的嚴重,工資很少,教育公司賺了錢卻也叫苦不叠,原因在於將大量成本用於營銷,其中所有的價值都是不對等的。”
王翌堅信口語的提升主要靠說,練習大於說教,目前市場大多英語教育產品核心賣點都是外教,將學好英語等同於外教,背後的隱形利益鏈條是外教可盈利,而練習被忽略的原因在於難以規模化、標準化,其次難以賺錢。
以口語為入口,不依賴老師的情況下,借助語音識別技術,將英語練習規模化、標準化、產品化成為流利說的發力點。早期的“流利說”更像一個應用學習工具,用戶可以跟著雙人對話錄音,對著手機麥克風模仿錄音里的發音和語調,應用將根據單個詞的發音、句子里的停頓位置和聲調對用戶發音進行打分,並標出發音不準確的單詞。
整個評價過程完全依靠計算機算法在手機上完成,評分機制的引入是“流利說”最大的亮點。“流利說”使用的打分算法是基於GOP(Goodness of Pronunciation)算法,即利用事先已收集的語音發音方式,將用戶的發音與已經收集的語音做一次強制對齊,把強制對齊得到的似然分數值與收集的語音做一個比較,利用這個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作為發音好壞的評價。
“我們收集了數千美國人近萬小時的錄音,提取音節的最小單位音素,總結統計特征與規律,搭建打分模型,根據這個模型進行發音比較。”流利說首席科學家林暉介紹道。林暉曾在谷歌擔任研究科學家,負責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及大數據挖掘算法研究,“流利說”的整套語音分析算法由他完成。
英語教育之“重”
工具型產品的可替代性往往是所有產品類別里最強的。除了提供碎片化口語練習之外,無論是出於對用戶沈澱抑或商業變現考慮,科學系統化的教學內容終究是繞不開的環節。
“一些環節可以通過技術將其量化,但越深入這個行業你會發現有些環節終究無法用互聯網的‘輕’來取代的。”王翌直言。
在和許多知名出版社溝通後,王翌發現絕大多數教材都是針對線下教室教學的傳統教學場景編寫的,並不適合學生面對移動設備學習的場景。為此流利說決定邁出了將公司做“重”的第一步,組建內容團隊,研發一款適合移動學習模式的系統課程。
6000張原創手繪插圖,超過30000道題目的題庫,22000多句美國播音配音,“流利說”的“懂你英語”產品由此誕生。更為重要的是伴隨2.75億分鐘用戶學習行為的記錄以及31.9億句龐大錄音數據庫的沈澱,為流利說的自適應學習系統提供了最重要的數據支撐,也為產品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根據後臺數據統計顯示,42%的人曾把[r]發錯成[l],將eat fresh讀成eat flesh,在環境噪音、口音、英語學習水平等多維度不可控因素下,數據的積累會讓機器更易判斷出用戶發音錯誤。
再具體到每個學習個體而言,長時間的學習數據跟蹤,其發音常常出現哪些問題,如何進一步提升,也可以做進一步的細化分析,未來千人千面的英語學習場景將成為可能。“隨著學習的進展變化,各個努力值的變化,數據引擎會為用戶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匹配算法。”“流利說”首席產品官翁翔堅解釋道。
從最直接的用戶說英語的語音數據,到用戶在學習課程過程中的各種行為,“比如是否反複聽錄音,學習的路徑選擇順序,每個用戶在非學習情況下的社區數據也對我們分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胡哲人補充道。
學習類APP如何商業化
如何調動用戶的積極性,在無外教監督之下也能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枯燥的口語練習變得“有意思”,“流利說”引入了遊戲機制。效仿憤怒的小鳥等遊戲,用戶需在闖關之後才能解鎖進入下一個話題,闖關成功給予金幣獎勵。
此外針對不同階段的用戶群體,設定了不同類型的排行榜,例如金幣榜是跟據每句話得分的高低進行累計排名,闖關耐力榜則是對連續闖關天數的累積排行,每日速度榜更關註每天的闖關次數。“從不同維度切入是為了照顧到每個階段學習者的積極性,通過反饋和激烈措施優化學習目標。”王翌表示。
遊戲化的產品機制設置
從工具、內容到社區再到系統課程的打造,用戶量雖然不少,但如何提高用戶轉換率,變現往往是工具類產品,尤其是重知識輸出類產品最大的挑戰。
“懂你英語”算是“流利說”第一個產品商業化的嘗試,標準版產品定價為99元/月,白金版售價是9個月9880元。在商業化渠道拓展方面,流利說也與淘寶教育搭建了英語的商業化體系。
在王翌看來,相較於其他在線教育產品,流利說並沒有直接從交易環節切入進行盈利,而是先打造工具和內容,積累用戶後再進行商業化嘗試,漏鬥式商業變現方式使得流利說的變現成本低了很多。
從免費到付費,流利說是否跨過變現的門檻,實現商業閉環,投資人也在觀望,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知識正在告別免費時代,人們越來越願意為“專業”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