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行改革歷史螺旋:新一輪IPO大檢查指向何處?

先做後說,這是證監會新任主席劉士余的風格。正因如此,上周五證監會例行發布會沒有公布IPO大檢查的具體計劃,業界也並不十分驚訝。

A股歷史上各種檢查不計其數,但是針對IPO排隊企業進行的大檢查,最為典型的之前只有一次。上一次IPO財務大核查始於郭樹清任內,完成於肖鋼在任期間,聲勢浩大、成果豐碩,令整個市場的參與者至今仍記憶猶新。這一次,當證監會宣布啟動新一輪IPO大檢查時,市場各方都高度關註,希望可以對新一輪IPO大檢查的推進計劃窺探一二。

回顧歷史,從尚福林到劉士余,中國證券市場改革一直螺旋推進。啟動股票發行制度改革、遭遇股市低迷、暫停IPO、啟動檢查、重啟改革。而目前一個新的螺旋又進入到前半段,IPO大檢查之後,改革又將走向何方?

“財務大檢查淘汰一批不合格企業可以緩解‘擁堵’,但要根本化解‘堰塞湖’,還是要推行註冊制。”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否則就算標準再嚴格,也依然會有人選擇鋌而走險,不擇手段去“迎合”標準。

清理“門戶”

擬上市企業堵在A股的“大門口”,讓證監會頭疼不已。剛剛過去的6月,證監會在市場監管方面重大舉措不斷。從規範並購重組、到推出借殼上市新規,無一不給企業和券商等各參與方以巨大壓力。借殼難度加大的同時,企業IPO熱情卻大增。

截至6月30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達到894家,再創歷史新高。按照目前每個月發行不到20家的速度,排隊企業消化完至少要5年。

目前註冊制改革腳步放慢,證監會決定通過大檢查的形式清理“門戶”。6月24日,證監會宣布,已經專門部署首次公開發行(IPO)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執法行動,且第一批違法違規線索已經進入執法程序。

“預計還是那個思路,查處一批、震懾一批、推遲一批。”北京一位資深證券市場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監管層還在通過各種方式搜集線索,還沒有看到集中的、專門的檢查行動,比如查閱底稿等。

與郭樹清時代有針對性的IPO財務大檢查相比,劉士余啟動的此次大檢查最典型的特點是“全面”。根據證監會介紹,此次檢查將全面覆蓋IPO各個環節,全面覆蓋發行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中介機構等各類主體,全面覆蓋不披露、不及時披露、虛假披露等各種違法行為。

在線索收集方面也是全面發動,包括日常監管、交易監控、信訪舉報等多個部門和環節,全覆蓋的查找線索,甚至明確表示鼓勵“內部人舉報”。

在具體檢查方法上,證監會將進行分類核查篩選,結合IPO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制度,針對“信息披露風險較大的項目”集中展開線索篩查;根據抽查工作情況,對內控不力、風險較大的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機構進行專項核查。

另外,證監會也會根據市場熱點問題追蹤挖掘各種財務造假線索,並廣泛收集各類市場信息情報,通過稽查執法大數據系統和專門的財務分析工具,對歷史財務報表、媒體揭披問題、市場關聯信息進行數據挖掘。

“此前有一個針對IPO申報項目的抽查制度,不過去年抽查停了,當時剩下300多家項目沒有查。這一次大檢查,首先是恢複抽查制度,抽查比例會提高,從5%提高到10%。”華南一家券商投行部門內核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這一次沒有收到相關通知,也沒有接到券商自查的要求,不過這次檢查氣氛非常緊張,預計一旦有什麽問題,處理會非常嚴厲。

該人士表示,有傳言說7月份會有像上一次一樣的財務大檢查,由券商先自查,然後由證監會組織抽查,“但是現在還沒有定,沒有收到自查通知,我們也不清楚怎麽執行。”

IPO發行節奏緩慢、排隊企業“擁堵”,此時啟動財務大檢查,無論是否以化解“堰塞湖”為目的,結果上都會達到減少排隊企業數量的效果。上一輪財務檢查當中,前三個月有162家企業提交終止審查的申請,隨後兩個月又有106家企業提交終止審查的申請。一輪大檢查,“嚇退”了268家企業,相當於排隊總數的三分之一。

“我們業界的理解,這一次大檢查同上一次IPO財務大核查的政策動因類似,就是為了疏解IPO排隊壓力,”北京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長期有800多家企業積壓在A股市場門口,市場就會不斷給證監會施壓,質疑其不作為。

在他看來,目前啟動大檢查會嚇退一批企業。對比2012年的財務大核查,有200多家企業退出IPO排隊行列,其中有造假的、有“心虛”的、有財務指標不再符合條件的。

“害怕的可能有兩類企業,一是故意造假的,涉嫌欺詐發行或信息披露違法,預計會主動撤回;另一類是有財務粉飾,程度較輕,可能會進行調整。”他告訴記者,IPO申報材料的報告期為3年,企業和中介機構一定會盡可能地將上市前三年的財務報表做得漂亮。但是如果排隊時間跨度拉長至2年~3年,上市周期至少也要5年~6年,企業的財務狀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他表示,就算證監會沒有要求自查,企業和中介機構也會主動自查。“企業凈利潤等財務指標,是審計機構在會計準則之下,依據職業判斷做出會計處理的結果,會有自由裁量的空間,很難說造假。就算沒有主動造假,也還是多少會有處理過度的地方,自己會沒有底氣。不同審計師審計同一家企業,結果肯定不一樣。”該人士表示,券商內部會有質量控制部門,會進行問核。

值得註意的是,排隊企業一旦違法,就算主動撤回首發申請,該負的責任也仍然逃脫不了。今年1~5月,有17家首發企業退出IPO程序,其中有主動撤回的、也有證監會終止審查的。

企業主動“撤單”一般有多種情況,除客觀原因導致自身不再符合發行條件外,還有少數企業、保薦機構是急於先上報、先排隊,隱瞞企業存在的影響發行條件的問題,在條件尚不成熟時就上報材料,在審核過程中問題逐漸暴露。也就是所謂“帶病申報”,對於這一類企業,就算主動撤回申請,證監會依舊會從嚴追責。

背後深意

對於這一輪IPO大檢查的政策動因,業界存在三類觀點。如前所述,一種觀點認為,這個時點啟動大檢查就是為了緩解IPO排隊擁堵情況。不過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證監會之所以出手是因為違法太過猖獗。另有改革派觀點則認為,整頓市場、讓各方歸位盡責,是為了提高市場效率,最終目標是重啟註冊制改革。

回顧上一輪財務大檢查,可以發現專項檢查與股票發行制度改革是相互交織、滾動前進的。

郭樹清上任伊始,A股市場開始“刮骨療毒”,同時市場化改革也逐步啟動。到2012年2月,市場上就開始出現有關“IPO不審行不行”的討論。2012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標誌著郭樹清正式開始對“廢除審批權”做出努力。這也讓企業看到了上市融資的更大可能性,申報IPO的熱情大漲。

但是,隨著股指持續走低,監管層的改革熱情被市場的“討伐”之聲逐漸澆滅,與此同時,暫停IPO的呼聲從四面襲來。有一位入市20年的投資者曾向證監會公開發問:“股市這麽低迷,但新股發行、增資擴容的腳步並未停緩,為什麽不能暫停新股發行,提振股市信心呢?”

迫於壓力,2012年5月,證監會投保局對這一問題做出公開回應,從數據和事實兩個角度論證,IPO與股指漲跌沒有必然聯系,而且隨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出現了“發行失敗”的情形,市場的約束效果初步顯現。

不過,這樣的呼籲並未改變熊市之中投資者的怨憤。2012年7月,又有投資者發問“為什麽不停止新股發行?”面對這樣的質疑,證監會再次耐心回應,堅定IPO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和信心,並再次重申停發新股是一種行政管制行為。

然而,在羸弱的股指面前,任何解釋都是無力的辯護。郭樹清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任職期間,上證指數從最高2537(2011年11月4日)點,跌至1949(2012年12月4日)點。

2012年11月,當浙江世寶慘淡發行之後,IPO被迫實質性暫停。截至2012年11月22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達到808家,IPO“堰塞湖”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郭樹清決定啟動財務大核查。2012年12月,證監會下發《關於做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財務報告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標誌著一輪轟轟烈烈的財務大檢查拉開帷幕。

根據安排,在企業和券商自查之後,自查要在2013年3月31日前完成,之後證監會組織重點抽查。不過,郭樹清沒有等到自查結束,就調任山東,由時任中國銀行行長肖鋼接任證監會主席。這一輪聲勢浩大的財務大檢查,直到當年6月份終於以“嚇退”三分之一排隊企業而告終。

IPO財務核查一結束,肖鋼絲毫沒有停頓,立即重啟了股票發行制度改革。2013年6月7日,證監會公布《中國證監會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

與此同時,證監會推出兩大舉措為審批權下放保駕。一是下發《中國證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稽查執法工作的意見》,新增600名稽查執法人員,實現全系統稽查執法隊伍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二是下發文件,授予所有派出機構行政處罰權。

IPO暫停為證監會騰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此同時,監管執法在質和量上都得到較大突破。2013年前10個月,證監會受理各類證券期貨違法違規線索486件,同比增長44%,收繳罰沒款14876.3萬元,同比增長近2倍。案件調查數量也大幅增長,各主要類型案件調查數量也均超過去年全年。期間,證監會查處了萬福生科、新大地、天能科技等案件,並對平安證券等立案稽查。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接下來就是兩個重要的動作,啟動股票發行制度註冊制改革和重啟IPO。2013年11月30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這標誌著A股市場股票發行開始從核準制向註冊制過渡。同時,證監會宣布IPO於2014年1月正式重啟。

IPO重啟之後,肖鋼堅持實施“預期管理”,在發行節奏上保持穩定,股指也沒有太大波動,上證指數一直圍繞2000點上下波動。不過,這種行情自2014年6月開始出現緩慢變化。從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上證迎來一輪持續大漲,特別是2015年上半年,這種以改革牛為背景、以杠桿資金為推動的上漲表現出瘋狂態勢,股指也從2000點漲到最高5178點。

伴隨股指上漲,市場情緒高漲,對改革的期待大幅提升,對監管層改革動作的容忍度也大幅提高,註冊制改革一路高歌猛進,A股市場離註冊制近在咫尺。

天有不測風雲,快速推進的改革被突如其來的股災打斷。2015年6月以來的股市異常波動,讓監管層降低了風險容忍度,改革動作慎之又慎。作為救市的一項舉措,IPO在7月份再次暫停。

歷時漫長的救市之後,股市機能逐漸恢複。2015年11月13日,證監會宣布“按現行制度恢複暫緩發行企業中已經進入繳款程序的10家公司先啟動發行”,這標誌著為期4個月的IPO暫停結束。

為了不像上一次一樣功虧一簣,監管層在註冊制改革上做了最後一搏,爭取到《證券法》適用條款的國務院授權。2015年12月27日,人大授權國務院調整註冊制適用法律的相關《決定》獲審議通過,期限兩年。彼時A股離註冊制近在咫尺,但是金融反腐深化,以及對股災和救市進一步反思,證監會高層巨震,註冊制改革腳步放緩。

場景似曾相識。上證指數在今年1月份失守3000點之後,就一直在2900點上下波動至今。上周五,上證指數報收於2932.48點。與此同時,IPO排隊企業數量即將沖上900家,“堰塞湖”亟待泄洪。此時此刻,證監會再次啟動IPO大檢查。

“監管層現在很少公開介紹具體的政策舉措,IPO大檢查如何推進、下一步改革是否會重啟,還沒有明確預期。”董登新認為,化解堰塞湖,可能並非證監會啟動大檢查的主因,違法違規太多、市場化改革難以推進,可能才是這一次大檢查最主要的動因。

7月1日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證監會對88起案件作出處罰,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109份,較去年同期增長84.75%,其中包括欣泰電氣等涉嫌欺詐發行的案件。另外,在IPO環節,包裝上市、披露不實乃至欺詐發行較多,今年1~5月退出IPO程序的17家首發企業中就包括“帶病申報”的案例。

問計“註冊制”

如果不從源頭上解決上市問題,IPO堰塞湖“疏而又堵”幾乎是一定的。源頭在哪里?對於這個問題,監管層與理論界、學界沒有分歧,那就是註冊制改革。不過,爭議的焦點在於“何時”。換言之,當前實施註冊制改革的條件到底是不是成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再提註冊制,僅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註冊制”。這也意味著高層對註冊制的態度發生轉變。對此,包括吳曉靈在內的多位專家都認為,註冊制實施是資本市場改革的結果,如果多層次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法治化建設到位的話,註冊制就是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上海申銀萬國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近日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註冊制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在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等逐漸完善之後,市場各方歸位盡責,市場有效性大大提升之後,註冊制就會水到渠成。本質而言,註冊制實質上是政府放權給市場。在市場自己還不能良性運行的情況下,貿然市場化、貿然推進註冊制會是一場災難。

不過對於這一說法,有不少業內人士也有不同意見。“註冊制改革本質上是一場革命,一定會觸動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一定會帶來市場的陣痛。”董登新就認為,改革不應該停,只要給出明確的市場預期,拿出明確的時間表,市場有能力進行有序消化。

董登新 認為,2012年之後證監會在兩個方面去了非常大的進步。一是信息披露,要求越來越高、處罰越來越嚴格,配套措施越來越豐富、細化。二是監管加強,處罰案件數量和力度都大幅提升。另外,國務院的有關註冊制的授權又為改革提供了合法性,註冊制推出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在他看來,等到市場達到理想狀態時再推出註冊制,是不現實的想法。”我們第一次遇到改革如此困難的時候,”董登新說,任何改革,想達到四平八穩的理想狀態時再推出,幾乎都是不可能的。雖然之前的熔斷機制立而又廢,但是熔斷跟註冊制相比是個非常小又不必要的東西,不具有可參照性,更不能杯弓蛇影。

對於一輪一輪的大檢查,券商也多有抱怨。“從凈化市場的角度講,我們非常支持監管,因為可以維護市場公平秩序,促進市場優勝劣汰。但是從券商業務角度,我們覺得不太好,又會進入一種‘很忙但不賺錢’。”前述北京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說到底券商是盈利機構,若追求100%沒有風險就等於沒有業務。

另外,“應付檢查”也會帶來成本,一方面從準備底稿、完成問核流程,到準備充分的證據,都會帶來人力物力成本,另一方面,檢查也會增加企業和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心理壓力,市場上會有一種“提心吊膽”的氣氛。

董登新自2009年就開始參與證監會、滬深交易所等有關股票市場發行制度改革的討論,在他看來,IPO通道不暢實際上存在巨大風險,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非常大。排隊企業數數量龐大,意味著每一家企業都要經歷冗長的審批、昂貴的時間成本、巨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在最需要資金支持的時候得不到融資,上市周期大大延長,基本上就會被“拖垮”。

“當前實體經濟比較差,企業的IPO訴求比較強。因為銀行貸款收緊,融資會更加困難。”前述北京證券律師表示,實體經濟對IPO影響比較複雜,一方面大部分行業景氣度下降,企業業績下滑,不再符合IPO標準,錯過最佳發展時期;另一方面,企業融資壓力大,造假上市的動機會有所提升。

市場發展對註冊制改革提出迫切要求,但是條件是否成熟,這還需要監管層來做出判斷。不過,從上一輪財務核查及改革軌跡可以看出,或許新一輪大檢查結束之時,就是註冊制改革再燃之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