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雜交稻種出口面臨瓶頸 業內呼籲應積極調整出口策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555.html

今年3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湄公河流域五國領導人贈送大米,鼓勵雜交水稻要優先走進湄公河國家,隨後農業部種子局召開會議研究雜交水稻種子走出去座談會。據了解,政府將有條件地放開雜交水稻種子出口條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辦企業,就地生產和銷售。

在目前國內雜交稻種供給結構性過剩已趨於常態化的背景下,且中國雜交稻種在種質資源和育種技術方面有顯著優勢,業內提出破解出口瓶頸的重要途徑,即從出口種子向出口技術轉型,變“走出去”為“走進去”。

種業出口遭遇瓶頸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一帶,雜交水稻種子的主要國際市場也位於這一區域。從1980年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美國環球種子公司簽訂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協議開始,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推廣。

與之同時,中國就有少量的雜交水稻種子出口到東南亞。90年代後期,種子的出口量增大,擴大到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特別是近15年來,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已成功走向世界。其中亞洲的越南、孟加拉國、緬甸、巴基斯坦、印尼、菲律賓都已進行了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美洲的美國、巴西、委內瑞拉、烏拉圭、哥倫比亞等國家都已進行過種植。

中國種業企業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種子貿易和對外投資兩種,目前是以種子貿易為主。但這種曾經探索的以推廣品種、重視商品貿易為主的種子出口之路如今開始遭遇瓶頸。

根據美國農業部外國農業局2014年發布的《中國種子年報》顯示,以水稻種子出口格局為主的中國種子出口,2008年以來,基本呈現數量下降、金額上升的趨勢。其中,水稻種子出口在數量和金額上均以2011年為拐點,呈現前升後降趨勢,近兩年基本穩定。

在東南亞,越南是中國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首批落地國。當地人雖然喜歡我國的水稻品種,但現在並沒有帶動我國的種業經濟效益快速增長。究其原因與我國種業企業一哄而上、沒有長遠布局,沒有保持技術梯度上絕對優勢有關。

孟加拉國曾經是中國種子“走出去”的第二大重要目的地國,年需求量在9000噸左右。但近幾年每年從我國進口種子不到500噸,且多是為了尋求來自中國的技術合作。湖北種子集團曾是出口該國的主力軍。由於湖北雜交水稻良種較當地主栽品種增產一倍以上,具有絕對的品種優勢。隨後公司對該國的出口量一度占該國雜交水稻進口量的一半以上。

至於後來為什麽種子進口量下降,該公司一位推廣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主要是孟國已經初步掌握了雜交水稻的基本技術,本地化生產程度逐年提高,已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其種子本地化生產的成本更低。與我國制種成本在2.5-4美元/公斤相比,當地制種單價在1-1.5美元/公斤。而且孟國近年來也在加大在菲律賓國際水稻所購買抗性較好、產量較高的常規稻的力度,以及引進印度抗病性高的水稻品種,進一步壓縮了當地對中國雜交水稻種子進口的需求。

印度、巴基斯坦也是我國雜交水稻的重要出口國。2011年,我國對巴種子出口量達到頂峰(5000噸),但2012年恰逢巴基斯坦氣候幹旱,種子大量積壓,庫存量增大的同時,又沒有得到較好的儲存,導致報損率增加,當地人對於來自中國的種子態度由此變得謹慎。而印度受德國拜耳、美國孟山都等跨國公司在當地成立合資、獨資公司的影響,在跨國公司制種成本更低、技術改造更先進的沖擊下,我國雜交水稻種子在印度市場的占有率亦呈下降趨勢。

前述推廣研究員稱,稻谷品質不適應出口國人民口味;制種父母本播種差期過大,不利於機械化作業;出口國本地化生產成本優勢明顯,已成為中國雜交水稻種子出口的瓶頸。

推廣轉型:從出口品種向出口技術

對於國際雜交水稻市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曾估計,市場空間為120億美元到160億美元。憑借我國雜交水稻種子在全球的明顯優勢,尤其在東南亞、非洲地區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有實力的種企將能夠在未來國際種業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而中國雜交水稻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世界領先的雜交水稻育種理論、育種技術、制種技術、推廣模式組合技術。要破解上述出口瓶頸,在該推廣研究員看來,有條件地放開兩系雜交水稻技術出口,培育出適合當地的品種;在出口國成立合資或獨資公司,建育種基地,加工生產基地,推動實現種子本地化生產,“既可以降低成本,還能牢牢掌握核心技術。”

由於不同國家進入到不同的出口階段,今後也要根據出口國市場的情況調整出口策略,有些國家需要從推廣品種變成推廣技術來重新占領當地市場,出口策略也應該調整為從“走出去”變為“走進去”。

值得關註的是,在當前制度層面,中國在雜交水稻技術及產品出口方面,采取消極的保護政策。

比如,《進出口農作物種子(苗)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了禁止交換的種質資源與限制交換或出口的農作物種類及品種,規定禁止雜交水稻親本種子出口、不允許三系雜交水稻保持系和兩系雜交水稻親本出境等。以及在國內種子生產過剩的背景下,依靠出口國內落後的種子品種來實現海外營收,這一出口戰略勢必影響其在國外的產量表現,並對我國種子的海外擴張產生不良影響。

這為業內所詬病,認為應該反思這一政策,積極調整出口策略,用最好的技術占領國外市場。盡管中國目前仍處於世界雜交水稻技術的優勢地位,如果不能打破政策瓶頸盡早“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那麽中國在雜交水稻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地位將在短期內喪失。

其實,限制出口這一消極的保護政策,對於防止優質種質資源流失起到的作用並不明顯。據新華社主辦的《瞭望新聞周刊》報道,雜交水稻在國際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比較落後是中國優質種子資源流失十分嚴重的原因之一。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識產權辦主任萬宜珍稱,“在中國境內培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要想在國外申請品種權,目前還沒有一條暢通的正規渠道。”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不在當地國申請品種保護,在跟國外頻繁進行的雜交水稻合作及種子貿易背景下,大多數水稻品種可在生態環境相同的國家直接應用。這將讓中國很快失去在這一地區的市場競爭力。

在前述《瞭望》報道中,萬宜珍曾對媒體透露稱,中國把大量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賣到了這些國家,而又沒有申請當地國的品種保護,當地國的單位、企業或個人就有可能把這些新品種以自己的名義保護起來,成為他們的知識產權,那麽最後不僅導致中國的雜交水稻資源嚴重流失,並且還會出現“種中國品種,侵外國權”的怪現狀。

那麽,如何保護種子專利呢?

全球第一大植物保護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先正達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將品種引入某一國家之前,先正達會分析該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申請專利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另外就是采取措施管理親本,預防其被第三方非法竊取。

隨著農業部對雜交水稻“走出去”政策實行重大調整,對品種出口年限限制、資源合作的限制實行有條件的放開之後,無疑將對雜交水稻從“走出去”向“走進去”轉變起到推動作用。業內樂觀估計,未來 5-10年將是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出口的最佳戰略機遇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