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關於周顯不能做成的賣殼生意的想法


昨天買了周顯揀股祕密,在第書中3.5.1「誠信的重要性」一段,提及他其中一單企圖作的賣殼生意。


他 稱「上市公司名下有三億的物業、兩億的現金,但其大股東只有51%的股份。他想將殼賣掉,但他要拿回所有的資產。換言之,他要從其他股東偷掉其他股東應份 的49%的資產,還要再拿回5,000萬的現金」,他「找來了一家巨無霸國企」作為買方,然後那家國企買殼後,就注入資產,但是因為買賣的步驟談不成,就 沒有成功。


但不能成功的原因,據他稱如果舊大股東 「先把殼賣掉,買家以5,000萬買下3億的資產,不肯交回如何辦?如果他先把資產弄走,買家最後放棄怎辦?如果先簽文件再公佈,那是違法的行為,雖然很 多人都這麼做過,但被揭發了則有坐牢的風險,但如簽文件時馬上報上交易所,跟著轉換資產過程就很麻煩了。」


但是,如果他真的不要公司的現金,只要物業的話,我也許有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其實梁伯韜、杜輝廉買泰盛發展(後易名百富勤,已清盤)已經用過。


首先,把手上值3億的物業抵押,以60%的按揭計算,約值1.8億。


其後,把手上的2億現金,加上按揭得來的現金約1.8億當作特別股息派發,大股東可得1.919億(2 + 1.8) x 51%。


然後,再把殼賣給那班中國巨企,作價約1.5億,然後大股東以3億的作價購回物業,如果怕無業務,就收購該等物業的管理權/包租權,以維持公司的經營。


這樣做,三者都可以獲利。


(1)在大股東來說,如果賣不了殼,他有1.9億落袋,如果賣得成的話,他可以有約5,000萬現金加物業,滿足到他的期望。


(2) 在紅色巨企來說,他1.5億買了這個殼,然後這個殼有1.2億的現金加上舊物業的管理權/包租權,實際上只是3,000萬買了上市地位,實在划算,況且公 司手上已經有現金,除了可以維持公司運作之餘,也可以買下一些紅色巨企小業務,增強短期的盈利能力之餘,紅色巨企也可套回收購代價。


(3) 在小股東來說,派特別股息,股價立即會升,賣給紅色巨企,股價還不大升特升,所以也獲得不少利益。


所以在現實上,這個計劃是可以實行的,並且絕對顧及三方的利益,成事機會很高。但是大股東見到股價升得這樣勁,可能也不肯賣殼,就是要考慮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68

許松茂:核物理生的賣鞋邏輯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4/1MMDAwMDIzMDY1MA.html

許松茂:福建人,圓臉,慣常帶一副黑框眼鏡。

斯文潮男的表象,往往會掩蓋核物理專業畢業生的強大邏輯。

「名鞋庫上線(S.CN)前半年,我們的工作就是紙上談兵。」名鞋庫CEO許松茂說,想清楚這種商業模式的戰略地圖和組織架構圖。企業的發展速度、成本結構、收益都被認為是基於此的最終結果。

但現實仍超過了他們的預期,「日單量從0到400單只用了3個月」,而最初他們計劃是「一年」。名鞋庫迄今的平均增長率保持在200%-300%之間。

2008年9月,名鞋庫正式上線,定位於鞋類outlets:賣品牌鞋的庫存貨。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其銷售已將近2個億,以名鞋庫200塊左右的客單量計算,其去年賣出了將近100萬雙鞋子。

從外貿鞋ODM到網上賣鞋

對自己的人生,許松茂早做了規劃:45歲左右退休,把現有的擔子交給其他人,「我自己去做一些不以賺錢為目的的事」。

1983 年從廈門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許松茂沒有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核物理方面的研究人員,而是做了外貿。其創辦的艾德集團在當地人的描述裡,「是廈門乃至全國外貿 鞋ODM的龍頭企業」,其給全球78個品牌做代工,2010年合計出口的鞋子總量約為2000萬雙,營收在1億美元左右。

這塊生意已然順風順水,但2007年底許松茂卻覺得「外貿整體要遭遇瓶頸了」。而在轉向內貿的大趨勢中,他認為自己「可以做點什麼」。

然 而具體做什麼呢?做了20年外貿鞋的許松茂決定還是鞋裡淘金。但怎麼做?這個問題在名鞋庫早期的核心團隊中間產生了分歧:依託艾德原有的ODM經驗,為什 麼不新創自己的品牌?許松茂卻有自己的理解:這個新創品牌何以跟晉江已有的品牌競爭?成本又有多大?事實上後期的調研也驗證了這一點:超過1000位受訪 對象都表示,在名牌假貨和不知名的新品牌之間,他們更傾向於前者。

舉棋不定間,金融危機帶來了新思路。由於金融危機,加之諸多品牌備戰奧運 會等因素,當年「市場上有4億雙鞋子的庫存」,僅一個地區的庫存量就有5萬件。這對品牌鞋的一級代理而言,壓力巨大:一雙鞋即使按200塊計算,5萬件就 是1000萬的現金不能周轉。不僅如此,倘若這些代理商不參加品牌訂貨會,就極有可能被取消代理資格。

品牌商是有分銷這些存貨的需求的。名鞋庫上線不久就拿到了包括李寧等品牌的授權,迄今包括阿迪達斯、耐克、百麗旗下妙麗品牌、其樂、新百倫等在內的18個品牌都已對其進行授權。

「既然年輕人都想買品牌鞋,為什麼不能把這些庫存鞋低價銷售呢?」但許松茂的這一想法最初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他的很多朋友都說: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首先名鞋庫實行的是買斷制,「把別人的庫存變成你的庫存,你會睡得著」?賣不出去怎麼辦?

因為是庫存鞋,加之名鞋庫的大批量採購,所以其銷售價一上來就是六折以下。低價依然是王牌,「日單量從0到1200雙,幾乎是一條直線往上走」,截至目前其最高峰時的日銷售額達到110萬左右,也就是說日銷售量達到10000雙。

庫存鞋的生意能長久?

將信將疑間,名鞋庫開始試水。最初的2000萬啟動資金是艾德集團掏的,「如果這2000萬用光了名鞋庫還是沒有做起來,那就算了」。這也是許松茂給自己規定的底線。

迄今艾德對名鞋庫的投資已經追加到6000萬,「我們並沒有對外開放財務投資」。儘管從2008年開始陸續有VC/PE找上門。

名 鞋庫把銷售平台放到了網上,「因為這樣可以把銷售做到全國各地」,比如在廈門賣得不好的鞋子不見得在其他地方就賣不掉。但最初名鞋庫自己的網站讓投資人都 覺得寒磣:其只花了3000萬人民幣做了一個很簡陋的主站。「只要是人流多的地方,都可以開店。」許松茂說,名鞋庫的定位是零售商而不是平台。比如淘寶、 拍拍甚至天涯社區都是其目標。

幾乎絕大多數新興B2C都選擇了這條路。因為「淘寶這樣的平台已經吸引了90%的客流量」,深圳一個淘寶大賣 家說。這一策略也降低了名鞋庫的推廣費用:每天大量的人在淘寶上搜索「阿迪達斯、耐克」等。等名鞋庫在買家心中建立起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後,再把這些流量導 入其自有網站就相對容易了。

但在最初試水的3個月裡,名鞋庫的日子並不好過。「到處都充斥著我們賣的是不是假貨的質疑。」名鞋庫CMO韓步 勇回憶說,這些質疑的假設前提是:怎麼可能有五折以下的耐克、阿迪達斯?這顛覆了國內消費者對其的價格認知。其回擊道:有誰會費心費力去做已經過季、對應 SKU只有幾雙鞋的假貨?「我們一開始就對外宣稱名鞋庫賣的是庫存」。

這讓看過名鞋庫模式的一些投資人有疑慮:賣庫存的名鞋庫能長到多大?據某鞋類B2C人士介紹:品牌鞋的生產總量,「是根據訂貨會上代理 商們的訂單再加一定比例的上浮」形成的。也就是說品牌鞋每個品類的庫存是「一定」的。如果上游沒有庫存供應,名鞋庫賣什麼?實際上許松茂自己也承認:像 2008年這樣的年份,可遇不可求。

「這些問題我們在一開始就想過。」許松茂解釋說,首先品牌鞋的庫存不會枯竭,「市場競爭下」有人賣得好 有人就賣得不好,所以庫存上肯定是此消彼長的。其次儘管名鞋庫是從運動鞋切入,但其銷售的鞋品牌還是會逐步增多。這樣就避免了「單一品牌庫存不足時」對名 鞋庫造成致命打擊。

「幸運的是,名鞋庫自身品牌慢慢做起來之後,品牌商更願意對我們開放庫存」。比如李寧,名鞋庫目前是其最大的網絡銷售商,「不比它的官網差」。

打好爬台階的基礎

廈門湖裡區,當地的一個老工業區裡一棟不起眼的工業用房,名鞋庫的總部就在這棟房子的三樓。如果不熟悉,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許松茂在這裡並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他更習慣坐在客服人員中間。他的員工說,許經理喜歡靜悄悄地站在邊上看他們幹活,「我想觀察消費者的具體需求,在流程設置上是否有改進的餘地。」比如針對顧客的投訴,客服人員首先要全權承認錯誤,再去解決問題。

年屆五旬的許松茂說自己「不太懂」電腦,親自上陣的效率會很低。這一方面是為了改進流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找內部人才」。

對名鞋庫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儘量提高日單量」,而是打好能持續爬台階的基礎。名鞋庫上線之初,廈門當地最大的鞋子淘寶賣家就曾經預言:一旦名鞋庫的日單量達到500雙,它的整個系統就會崩潰:從客服接待、倉庫到出貨流程都會癱瘓。

當時名鞋庫的客服不到10個人。在訂單量上升的初期,「有些人今天回去明天就不回來幹了」,電腦頁面上不斷跳出阿里旺旺,「那時候最多一個人一天接過80個旺旺號」。最初的客服只留下了5個,如今這些人都是名鞋庫的中堅。後台壓力也瞬間驟升:那個時候名鞋庫還要手工制單。

「我 們從來認為名鞋庫和Zappos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但許松茂承認,其學習了Zappos全員客服這一點。最緊張時,甚至連艾德集團的人員都被調來。 「日單量從1000雙、2000雙甚至到8000雙,我們都沒出問題。」名鞋庫一開始就上線了ERP系統,「借力艾德自己開發的系統,而且天天在改」。

其還有意挑選光棍節等節日練兵,當天的銷售量達到了1萬雙。當時淘寶網的現場督導都很驚訝:並沒有出現預想中的忙亂場面,「沒有人說話,只聽見打字聲」。這既是為了「增強系統彈性」,同時效率的提高也意味著運營成本的降低和客戶滿意度的增長。

據其倉庫人員介紹,從接訂單到產品出庫,名鞋庫的速度是1個小時。「哪怕是光棍節那天,我們也是8點以前就下班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53

付費閱讀:看一個獨立博主的賣文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52168.html

年前的起因

把自己的作品放上互聯網,能收到錢嗎?下面就是我的親身經歷。

事情的起因是,我有一個博客網站。為了彌補網站的支出,我參加了Google公司的網絡廣告計劃。只要訪問者點擊廣告,我就會收到廣告費。

可是一年前,Google送來一封郵件,宣佈由於某種原因,我的廣告賬戶將被關閉。也就是說,我不會再收到廣告費了。雖然這筆錢並不多,但是畢竟少了一筆收入,我感到很不情願。

思前想後,我決定正好借這個機會,做一個試驗:在網上出售自己的文章,看看多少人願意付費。

2011年5月16日,我在每篇博客的底下,加上了一個按鈕,上面寫著四個字」付費支持」。用戶點擊這個按鈕,就會看到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讀了我的文章,覺得有幫助,歡迎向我支付一小筆金錢作為回報。

每篇文章的價格是0.99元人民幣,或者0.99元美元。讀完文章以後,如果你覺得它值這個價,歡迎付費。謝謝。

這不僅是我解決網站收入問題的一種手段,也是一個實驗。一年之後,我會公佈一共收到多少錢。如果微支付這條路能夠走得通,就會鼓勵更多的人在網絡上提供高質量的內容,逐步改變中文網絡的生態環境。」

 

猜猜結果怎麼樣?頭一個月,每天都有人付費!

可惜好景不長,正當我歡欣鼓舞,預料之外的狀況紛紛出現,種種外部限制讓這個試驗困難重重。對於付款閱讀,我有了新的認識。

(1)中介機構收費偏高。

我的收款工具,是國內最大的網絡支付平台」支付寶」。它每月前20筆交易免費,此後每筆交易收取1%的手續費,最低不少於1元,最高不超過25元。

我很快發現,如果每篇文章的定價是0.99元,還不足以彌補手續費。我不僅一分錢都收不到,而且還要自掏腰包,每筆交易另行向」支付寶」支付0.01元。出於無奈,我不得不把付款金額提高到9.9元,相當於一次性購買10篇文章。

要求讀者一次性付費9.9元,無疑是偏高的,大多數報紙的定價也不過1元。可是,所有的第三方支付網站都有最低收費門檻,使得」微支付」幾乎不可能實現。

(2)操作麻煩。

就算訪問者願意接受我的價格,他很快就會發現,支付過程非常麻煩。首先,必須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支付寶,然後才能付款。如果他的賬戶是空的,或者他根本就沒有支付寶賬戶,事情就會變得複雜。他必須輸入銀行卡信息,直接從銀行賬戶向我劃款,這又涉及到銀行網站的登錄和驗證。

基本上,訪問者至少需要3–5分鐘完成支付過程。考慮到他所要購買的只是一篇文章而已,我覺得實在沒有理由讓別人浪費這麼多時間。很多願意付款的人,也確實因為這個理由而懶得付款。

(3)用戶體驗糟糕。

真正致命的是這一點。交易應該是等價交換,可是由於我採用」先閱讀,再付費」的方式,導致整個過程實際上類似捐贈。訪問者並沒有因為付費,而得到新的體驗,付款之後,他的滿意度並無變化,事實上由於付款平台的限制,我甚至無法向他顯示一句」謝謝你」。

如果對一方來說,交易是否進行並無差別,只取決於你是否願意對另一方做一些善意的補償,那麼我覺得這肯定長久不了。

因為上面這三點不利條件,付費閱讀的人逐漸稀少。我慢慢開始接受一個事實:我的文章很難賣出去。

但是,我前面說過,一年之後,我會公佈這個試驗的結果,披露一共收到了多少錢。現在就是揭曉結果的時刻了。

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我一共寫了88篇博客,共計收到1079筆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幣4106.04元。

這個數字算多嗎?我的每篇博客,讀者人數平均接近2萬人。根據上面的統計,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個人願意向我付款。」轉化率」(訪問者轉化為消費者的比率)不到0.1%,而電子商務網站的正常轉化率大概是2%到5%。嗚呼,付費閱讀的艱難可見一斑。

我想,如此之低的轉化率,說明目前階段付費閱讀還不可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即使有各種不利條件,還是有人願意付款。如果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我覺得付費閱讀是可行的。當然,前提是你的內容必須對讀者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28

安域亞洲(00645) - 匪夷所思的賣盤 燕歸來

http://xueqiu.com/7889176837/29069066
安域亞洲(00645) - 匪夷所思的賣盤

當安域亞洲(00645)前幾天停牌後,相信持有此股的小股東個個都喜上眉梢,暗地裡盤算著可以獲利多少,只因按公司最新資產淨值約2.12億元,另加合理殼價3-4億元計算,賣盤合理作價應介乎5.1-6.1億元,相當於每股1.51元-1.81元,以此推算大部份在洽商賣盤消息公佈後才追入的投資者,也可以獲得豐厚利潤........

昨晚公司終於公佈賣盤詳情,由泰籍華裔富商嚴彬的持有之華彬集團以每股0.7元收購原大股東持有的53.57%股權,並會按此價向所有小股東提出全面收購要約。當我一看到這作價,我第一反應是會否另派特別息?但看完整份通告,是失望至極。我相信未公佈這份通告之前,任何一位小股東都不會想到作價如此之低。

原大股東以每股0.7元出讓其持股,基本上只是比最新的公司資產淨值有13%溢價,而目前殼股市價約3-4億元,這部份差不多是免費送給新股東,如此慷慨,令我想到唯一可能性是買賣雙方之間存在枱底交易。

根據2013年胡潤百富榜,泰籍華裔富商嚴彬的個人財富高達500億人民幣,位列胡潤百富榜第六位,算得上是頂級富豪。其私人持有之華彬集團為跨國聯合企業,在國內具有龐大業務據點,其主要業務投資及營運包括紅牛能量飲料、北京華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和度假區及北京華彬中心等。如其成功入主安域亞洲,則此將為其控股的第一間上市公司。

看到這裡,大家不盡會想,究竟嚴彬無端端買一個市值2、3億元的上市殼有何用途?正常估計應是會用作日後注入資產之用,但其集團的業務眾多,究竟最終會注入那業務,就真的很難估計。

原本小股東們對於這麼有份量的富豪入主安域亞洲理應感到高興才對,只是這匪夷所思的股份買賣著實令小股東們對嚴彬難以產生什麼好感,也相信很多投資者經此一役,對日後的併購、私有化概念股的炒賣會更加謹慎,但大家若問我日後會否避開類似的併購概念股,我自己的看法是無需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

這次"被蛇咬" 的經驗也正好印證了自己一向強調的分散投資的重要性。我經常強調大部份散戶的能力有限,不論你對某一隻股份有多大信心都好,都不要過份重倉;維持一個分散、均衡的投資組合是散戶在股市長久生存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14

新的賣殼手法

據筆者所見,近年上市公司地位有價有市,但有些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想法賣殼的想法層出不窮,賣殼的橋段,有很多跡象,以下就是一堆例子:

(1) 先供股再賣: 這一些股票公司市值較低,大股東會利用大折讓大比的手法把小股東供走,集中股權。

(2) 出售實體資產: 透過幾個出售的方法,例如實物分派,大手出售廠房等等,把不需要的業務分割出去。

(3) 突然派發股息: 公司業務不多,有巨額現金的時候,會突派發股息降低,之後再作賣殼。

(4) 大股東無端端配售: 公司大股東本身控制控制性股權,之後會出售部分股權,或者進行配售,使之降低至50%或30%以下,變相引入一些財技不足,不欲全購的新股東。

(5)失驚無神買入垃圾: 公司在配售取得現金後,會購入一些垃圾資產,套回一些資金,目的會「回水」予原殼主,降低收購成本。

(6)突然配售債券: 公司可能沒有債務,但可能因為需要方便未來印股票予新主之用,會發行大量債券,待實現部分概念後,會逐步出售股票。

(7) 大股東逐少減持: 多數因為投資移民的所謂財富計劃,大股東會逐少減持股票予市場,實際上是轉予一些為達成投資1,000萬,需鎖定資金的投資移民,這樣的套現法一定會使股價不斷推高。

(8) 管理層無端端變成財技人士: 公司本來頗為正經,但突然有些格格不入的財技人入來,股權也有些變動的時候,你就知可能有一些古怪了。

(9)無端端買入地產項目: 目的可能令他變為地產殼,可以賣的價值高一些。

其實有部分上市公司都走了其中不知多少步,如果符合以上的條件,其實都可以研究一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52

湯同仁手記系列:暢豐車橋(1039)值得懷疑的賣殼路線圖

2014年10月10日,暢豐車橋宣佈有新投資者注資成為大股東,並引入新的電子商貿平臺業務,但這個賣殼過程如果正式溯源,其實早自2013年底已開始,並大約分為5步,仁者將會逐步分析。
 
第一步: 購回合營公司及出售廠房資產
2013年12月27日,公司宣佈購回多年前和上市策略性股東中國龍工(3339) 成立的合資公司福建暢豐齒輪有限公司的40%股權,並把山東廠房之資產出售予獨立協力廠商海納齒輪橋箱有限公司及豐潤機械製造有限公司,作價3,800萬人民幣,同時把車削中心出售回龍工機械。
 
這家合營公司在上市後不久成立,但因為注入資產和現金的問題,已經把注資條數修改幾次,所以成立多年亦無法成事。這次突然把手上的資產陸續出售及整合,可能能希望退出經營的先聲。
 
第二步: 財務總監辭任,換入新人
2014年6月26日,自上市以來擔任財務總監的陳偉盛宣佈辭任,換入一位陳玉文,據稱其在香港及中國出任不同會計及金融管理職位超過18年,此外其於香港及中國業務的會計、審核、稅務、金融管理及控制以及公司秘書實務方面具備豐富知識及經驗。據Google資料,他曾任中星集團控股(55,前中大印刷) 的公司祕書,在這麼惡劣的經營環境換上一個新人,不由得我們另有想像。
 
第三步: 出售土地
在公佈轉換財務總監的3天後,公告出售剛購回來之合營公司福建暢豐齒輪有限公司的龍岩暢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予龍岩暢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作價3,500萬人民幣,此次交易需虧損400萬人民幣。這家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名稱相近,但卻是獨立協力廠商。
 
翻查龍岩暢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舊版網頁資料發現,網站竟然稱「龍岩暢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是國家定點改裝車生產企業,…..公司隸屬于福建暢豐集團。….2011年集團總產值為16.5億元人民幣。集團已於 2010年9月在香港主機板掛牌上市,港股代碼:1039。」,但新版網站卻刪除以下句子,稱「獨立於福建暢豐集團」。究竟這家公司是否先出售予人頭,然後假扮獨立協力廠商購回值錢的資產,筆者是非常懷疑的。再想深一層,究竟財務總監是否因為這單交易辭任,仁者是認為有這個機會的。
 
第四步: 公佈譴責文件
2014年7月9日,香港交易所公開譴責公司和董事並沒有因為業務惡化關係盡快通知合規顧問,並發出盈警。這次事件在調查後正式解決,使公司能有無後顧之憂進行換手動作。
 
第五步: 認購新股
2014年10月10日,該公司宣佈Century East的股東Century Investment (Holding) Limited、舊股東Starr Investments Cayman V, Inc.、Jingyu Developments及SDF II Holdings以33仙認購610,606,060股,淨集資1.98億元。同時收購該批股東持有的電商平台51%股權,作價520萬美元,以122,121,212股支付,佔擴大後47.8%股權,導致控股權益易手。
 
在這個交易中,同時需向該電台平台提供2,600萬美元,但這個網站雖然聲稱銷售正品平台,仍在建設中,在2015年方才開始經營,況且成本只是378萬人民幣,相對資金需求較大,作價也不太合理。另外持有網站股東除了原本的第二大股東外,亦有一些不知名的中國人持有Century East的股權,會否這些都是大股東的人頭,營造假象?
 
按仁者估計,還有第六步、第七步還有第八步,但這些都不重要,只是賣殼後的清理動作,作為學術研究,這是沒有所謂,但如果是教大家賺錢的,為了節省大家看的時,也大可不必寫出來,待日後有機會再作說明好了。
 
雖然,這種賣殼方式是比較隱蔽,但如果努力閱讀公告的話,各位讀者也應該能找到心目中的賣殼股票,如果前期升幅不大,也許這些股票會變為大牛股,升幅會特別驚人,希望大家也能找到心目中覺得好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44

坊間不會告訴你的賣殼盲點 股領袖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9/02/%E5%9D%8A%E9%96%93%E4%B8%8D%E6%9C%83%E5%91%8A%E8%A8%B4%E4%BD%A0%E7%9A%84%E8%B3%A3%E6%AE%BC%E7%9B%B2%E9%BB%9E/

近日大市表現如何,相信不用筆者再去多提。面對著每天高開低收的格局,基本上也難以尋找到獲利的機會,所以筆者最近也埋首做一些research的工作,務求在市況轉好時,能夠一併將之前失去的時間與回報追回來。回想起「港股大時代」的光景,只要有財技動作配合,股價自然炒得不亦樂乎,如果有賣殼消息跟尾的話,股東們與等收錢無異,與現在的市況實在有天淵之別。

說起「港股大時代」,幾個月前差不多每個星期也有賣殼消息公佈,除了令一眾投資者的身家水漲船高外,同時又令投資者教育行業興勢而起,呈現出百家爭鳴之象。當然,筆者長期身處市場之中,不得不留意一下這些投資者教育的教材,以觀察現時投資者的水平。抱憾的是,筆者留意到坊間所說關於賣殼的部分,有不少其實只觸及表面,筆者看到這些教材,也只有笑而不語,始終筆者是「根正苗紅」讀會計出身,所以今天則想宏觀地指出當中的盲點。

在計算賣殼估值時,坊間現時流傳著將殼價加上資產淨值,就會大致相等於全購價。對於這個說法,筆者在某程度上也認同,不過略嫌未夠精準,似乎未「搔到癢處」。需知道,股票市場上沒有「凡A則B」的鐵律,如果公司的賣殼估值能夠在三言兩語說清,那世界上就不會有輸家,也不會有窮人。

正所謂「差之亳釐,謬之千里」,以上這個說法的致命要點,在於誇大了「資產淨值」的參考作用,同時又忽略了股票賣殼的可能性。要促成一宗買賣殼交易,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股權分佈、殼的需求和供應、大股東及董事背景、股票套路等等,當中滲透著不少變數,這一切都包含在「殼價」之中。因此,所謂的殼價並不是確切地有一個明確的數字,而是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而浮動,所以並不是每宗賣殼交易的殼價,都能夠以「五億元」交收。

除此之外,資產淨值的解讀,本來是用來衡量該公司的償債能力,假如公司變賣所有資產後,是否足以償還所結欠的債務的一個指標。而在買賣殼的流程中,新主一般會先收購整間上市公司,後來才把原業務出售給舊主,所以把這一套應用在賣殼估值之上,本來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單單留意「資產淨值」的話,便有機會忽略了公司資產的質地,以致在估值上可能出現偏差。試想像,如果公司大部分資產均是流動資產,當中又以現金為主,這盤帳目的好處會令造假風險較低;在計算賣殼估值時,其「可信程度」及準確度也會較高。可是,坊間所流傳的說法,一般都只是盲目地把殼價與資產淨值相加,到底是筆者太認真,還是錢太易賺?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