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經濟數據甫一發布,即引發社會熱議,尤其是民間投資與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形成的反差:1~5月份,民間投資116384億元,增長3.9%,2015年全年為10.1%;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4564億元,同比增長7%,較去年同期加快1.9個百分點。
針對民間投資增速呈現斷崖式下跌,在國家發改委昨日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表示,目前在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方面還存在政策制定落實、政府管理服務、市場環境建設、企業自身發展四方面的問題。此外,據此前國務院派出督導組的反饋,民間投資失速原因之一是近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下滑,尤其是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利潤增速可能會下降,影響了投資的積極性。
然而,從上述兩點原因來看,似乎不足為憂。一方面,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民間資本獲利漸難,退出符合經濟規律。目前政府要做的,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由於民間投資天然的逐利屬性,自會流入前景可期的新興產業。另一方面,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直是本屆政府致力的方向,無論是市場準入還是政策放寬,可以預見將越來越有利於民間投資。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房地產再度繁榮帶來的負面效應。以民間投資為例,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0%,增速甚至比1~4月增加0.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增長5.7%,回落1.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增長2.0%,增速回落0.9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29.3%,降幅擴大 6.2個百分點。
東部地區的民間投資增速較高,除了與東部地區市場化程度、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更有成效相關,更重要的是,房地產的繁榮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大量的資金流向了樓市火熱的一二線城市,而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以廣東為例,1~4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共完成開發投資2473.32億元,同比增長16.2%,而近年來,廣東民間投資近半集中在房地產。北京市的情況更為極端,今年1~4月民間投資有八成投向房地產。
在實體經濟利潤下行以及風險加大的背景下,不僅包括能夠拿到利率較低的信貸資金的國企,民間資本也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對房價的上漲起到了助推作用,而房價的過快上漲對其他行業,尤其是制造業產生了擠出效應。同時,企業由於房價上漲增加了運行成本,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進一步被削弱。
因此,欲讓民間投資重回健康狀態,最重要的還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一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一手加快產能過剩行業的去產能工作。一旦戰略新興產業取代房地產等產業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主要力量,民間投資增速自然回升。
與此同時,對信貸增速過高需采取謹慎態度。去年以來一二線城市房價交替上漲,與貨幣供應寬松關系較大。正如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近日在陸家嘴論壇所言,“貨幣供應過多了,不是帶來物價的上漲,就是帶來資產價格的上漲”。而且,在政府對房價上漲過快城市實行限購、土地拍賣限價等舉措外,控制信貸增速重要性愈顯。
房地產拉動中國經濟的傳統模式,不僅不符合經濟轉型大勢,且在整體高庫存下無異於飲鴆止渴,這從決策層到普通民眾也早有共識。當前,無論從微觀上看民間投資增速如何回升,還是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經濟的長遠前景,對房地產等行業出現非理性繁榮“壯士斷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積極培育新動能,都顯得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