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在中國,汽車真的可以分享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7/156659.shtml

在中國,汽車真的可以分享嗎?
劉伊凡 劉伊凡

在中國,汽車真的可以分享嗎?

想象一下汽車共享、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很快就會到來,以後都是共享汽車、智能汽車,出門手機一搖就來,從A地到B地之後,車又被B地那邊的人接著使用,所有的車大都在運動之中,而不是停在哪里。那麽問題來了,未來還需要那麽多停車位麽?還需要去買車嗎?

文|劉伊凡

最近,共享經濟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騰訊C E O馬化騰在今年兩會期間曾大膽預言:分享經濟將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我們的身邊,越來越多的有車一族將私家車接入打車平臺,兼職幹起了專車、順風車;甚至,你若願分享停車位、廁所、時間,也能通過互聯網尋到需求方,賺上一筆外快。憑借新的商業模式,Uber(優步)、Airbnb(空中食宿)正在席卷全球,國內的滴滴、易到等打車平臺,車鑰匙、丁丁等停車平臺也風生水起。

說到共享經濟,我們不得不提Google。眾所周知,Google沈迷於無人駕駛汽車的開發,是因為其中隱藏的隱性回報。目前每輛車的平均使用時間只占整個壽命的4%,而汽車這種商品,除了維修、保養等,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用於停車場建設、城市疏堵和治理汙染等,資源嚴重浪費。因此,在關於分享經濟的理想里,滴滴創始人程維認為移動出行起勢後,人們就不會再買車了,甚至於說未來十年後買車就像今天買馬一樣奇怪。想象一下汽車共享、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很快就會到來,以後都是共享汽車、智能汽車,出門手機一搖就來,從A地到B地之後,車又被B地那邊的人接著使用,所有的車大都在運動之中,而不是停在哪里。那麽問題來了,未來還需要那麽多停車位麽?還需要去買車嗎?

汽車分享是從城市開始的

城市正在被分享經濟占領。分享經濟在中國以滴滴和Uber為典型,它們讓有車並且有興趣分享的人閑時載客,賺點小錢,於是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看到了一堆朋友們開著各種名車出去拉活,朋友圈也看到了各種曬圖,他們會紳士的為你開門,準備好礦泉水和手機充電器。

時至今日,我們發現寶馬、奔馳越來越少,在公路上開始要動態價格叫車,不會使用網約叫車在一些時段可能沒辦法攔到一輛汽車,良莠不齊的私家車充斥著叫車平臺,分享經濟成為黑車司機的聚集地。經過與一位從事出租車行業的朋友聊天得知,上海現有的出租車司機數量僅為兩年前的二分之一,出租車行業嚴重萎縮。再仔細追問,發現離開出租車行業的原出租車司機,基本都進入了C2C專車平臺。

這些分享經濟的平臺極大地盤活社會閑置資源,而作為生活資料的私家車,正在慢慢退出汽車共享。現在已經冒出了一批人,他們之所以選擇買車,並不是用於生活,而是為了賺錢謀生。

城市交通出行的分享經濟正在讓很多想買車的人改變意向。然而如果大多數人都不再買車,那麽滴滴、Uber上大量的帶車加入的分享車主們又從何而來呢?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必然是無人駕駛技術的全面普及,出行就像汽車機器人挪車一樣,成為一種標準的人體空間移動,不再需要司機,服務時間、態度等都將成為標準化的SKU,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在約定的時間約定的地點上車,在約定的地點下車。

無人駕駛日趨成熟,那時候,滴滴、Uber等將和大量的司機逐步解約,同時和無人車生產企業簽訂購車合同(就像是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也不妨與無人車企組建合資運營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而造車的公司完全可以順便開個租車公司,反正賣車的渠道都還在,無非是增加幾個SKU。這兩天易到專車宣布要不玩了,改名叫樂視專車,一路看來,樂視專車、樂視汽車、樂視新能源汽車共享、樂視投資停車資源方,所有的一切是不是正在完善新的樂視汽車生態?不得而知。

然則如果等不到無人駕駛,城市的人都不再買車,分享車主們不足以滿足需求,滴滴、Uber是像神州一樣自營專車,還是通過價格杠桿全面提價呢?中國的分享經濟看起來更像是資源與市場需求的博弈。

打著汽車分享的夢想不過是要賣車

凱文·凱利認為,在未來,使用權要比所有權更重要。分享經濟提倡的是“使用而不占有”,根據你的不同需要,你可以使用不同類型的車,而不必擁有不同類型的車,你需要的是隨時付費使用。

據統計,經過一百多年汽車工業的發展,美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突破88%,但是美國人卻還在不停的買新車,分享經濟的流行並沒有對美國汽車的存量造成大規模破壞;然而,截止去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剛突破11%,中國距離汽車飽和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汽車僅僅是一個代步工具,是一個商品屬性強烈的物品,然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汽車這件商品卻像是買房一樣被貼上了身份地位的心理屬性,出行需求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們想的無非是有車而且要是好車、名車,這樣丈母娘才會“放心”把女兒嫁給你。而對於擁有好車的車主來說,他們把車來說當成自己的“老婆”,誰會願意把自己的“老婆”拿出來分享呢?車內的隱私也是限制國人將汽車分享的另一緣由。

汽車在中國人的理解里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人講的是擁有而不是使用權在分享經濟的引導下,中國城市人擁抱它大都是因為這是商業邏輯貧窮期帶來的紅利——有部車裝逼,順道掙點錢。

分享經濟的興起是互聯網和生態文化推動的產物,互聯網提供了技術支撐,生態文化帶了商業的重構,人與組織的重構。生態文化的叠代向來被認為是精英文化的助推,中國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相對於十三億人口來說占比甚微。要想讓中國人普遍接受分享經濟,必須要先推動教育的進程。

分享經濟還與城市發展有關。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堵,人們對分享經濟更易接受,他們希望用分享經濟改善自身生活條件,閑置資源、碎片時間等正在被分享經濟盤活,可是除此之外,相對於全國來說我們去過的三四線城市人口卻占了80%,分享經濟在這些地方壓根就用不上。

分享經濟在國內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共產主義、按需分配的公益商業邏輯,今天看來不過是經濟驅動的商業溢出,推動它發展的並非是理念或榮譽。在國人的這種心理下,分享經濟的參與者無非就是借此延伸自己的汽車業務線,他們想的最終還是要賣車,占領廣闊的三四線市場,獲得高價值的商業回報。

問題來了,中國人想買什麽樣的車

國外人出行一般選擇最便宜的交通方式,而中國人通常不把價格作為首要考慮因素,他們要的是便利,他們樂此不疲的對汽車安全技術充滿渴望,他們熱衷於升級車載系統,希望實現人車交互,有超速提醒。

中國人對於汽車的理解、分享經濟的推動,給傳統汽車市場帶來了新的轉機,車企希望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來分享這塊市場。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向下遊延伸,比如車享,他們正在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汽車服務。

汽車的產業鏈面臨新的價值重構,用戶希望在汽車購買消費過程中,車企可以確保信息的透明,為用戶清楚闡述產品、服務、功能等汽車價值。同時,用戶希望在車內實現數字化的體驗,智能化用車,在汽車內實現最後一公里的V20汽車生活。提供免費的日常維護,保修期可以更長,推出更舒適的新能源汽車。

既然中國的汽車需求還在增加,那麽停車位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車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希望在車內實現停車的同步引導,自動停車、找停車場、停車找位、繳費離場等。為此,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布局車聯網和後市場,希望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下的落地。而諸如車鑰匙一類的停車平臺,則希望整個城市停車的運營切入車前市場的預裝。

分享經濟讓更多智能交通出行方案得以實現,在構建汽車生態的過程中拉動所有參與者與用戶之間的距離,並讓用戶參與進來,做自己的智能出行選擇。只有到了中國的三四線城市汽車出現飽和的時候,交通出行的分享經濟才有可能普及,大數據和一體化才有意義。

分享 汽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