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中,工業化成為未來雙邊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
在6月7日舉行的“中國企業走進非洲”研討會上,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李肇星表示,中非合作要從一般貿易向產能合作升級,從工程承包向投資經營升級,從援助主導向自主發展升級。
商務部西亞非洲司參贊舒駱玫也表示,願意跟非洲國家開展商談自由貿易協定,在更高層次提高雙方合作的規模和治理。
李肇星說,自2009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有3000多家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年初發布的數據,中國與非洲雙邊貿易進出口1.1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0.67萬億元,進口0.44萬億元。
截至2015年底,中國通過援助和融資在非洲已經建成和在建的鐵路及公路總長達上萬公里;援助和融資建設各類學校200多所;累計向非洲派出醫療隊員2萬多人次、維和人員3萬多人次,目前中國在海外的維和人員中90%部署在非洲。
“非洲也是中國企業的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場,第二大石油來源地,而且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興的投資目的地。”舒駱玫說。
為推進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建設,2015年12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並發表致辭指出,中方願在未來3年同非方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
具體是中非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金融、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和平與安全合作計劃。為確保“十大合作計劃”順利實施,中方決定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舒駱玫說,中非工業化合作計劃是中非經貿合作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在這個計劃里面將要新建或者是升級一批工業園的建設,目的是幫助非洲國家吸引外資,同時為走進非洲的企業搭建一個平臺。“我們還會考慮到非洲的實際情況,也願意在工業園內給一些基礎設施,包括工地、水電方面的建設提供支持。
同時,中國將向非洲國家派遣高級的專家顧問,提供設計、運營管理方面的支持,三年向非洲提供4萬人來華培訓的計劃,為其提供基礎的職業培訓。
非盟《2063年議程》提出,到2063年,非洲要實現制造業占GDP比重50%以上、吸納超過50%新增勞動力的目標,強調非洲要進一步提升商品附加值、發展科技驅動型制造業、提高勞動力技能水平、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實現經濟增長和工業化。
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劉鴻武說,到去年為止,中國的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23%,高居世界第一,但是非洲54個國家,只占全球制造業0.5%;中國全球的對外投資中,投到非洲的只占5%,以上海為例,對非洲的投資不到對外投資總量的2%,因此合作空間很大。
南非駐上海總領事ThaloThage也表示,非洲的工業化是改變非洲和中國等貿易夥伴過去貿易結構不足的重要手段。
為了推動南非的工業化,ThaloThage說,南非已經設立了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工業發展區、產業發展區等專門的經濟特區,對各種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不同的地方可以發展專門的產業,制定不同的經濟政策,也可以制定專門的減稅政策、增值稅、就業經濟獎勵計劃等。”
吉布提駐華大使H.E. Abdallah Abdillahi Miguil也表示,將把吉布提建設成非洲的迪拜,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所有中國企業來到吉布提都可以享受到免稅的待遇,讓產品能夠更容易的進入到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
尼日利亞駐滬總領事Ali Ocheni說,現在非洲最缺的是基礎設施,因此非常很難吸引到足夠的投資,因此邀請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也歡迎中國的企業以PPP的方式來非洲發展基礎設施。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說,接下來會積極推動和引導企業在非洲開展更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項目。
比如,鼓勵棉紡、化纖、家電等行業建立加工廠,實行上下遊的配套集群式發展的加工基地;鼓勵企業在當地多建一些增加當地就業和市場供應的項目;鼓勵企業在深化礦產資源開發的同時,能夠開展屬地化經營,延伸下遊的產業鏈;鼓勵以投資方式為主,結合設計工程建設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基礎設施的建設。
“十二五”期間上海與非洲國家的貿易規模已經超過400億美元,累計對非投資超過19億美元,新辦了南非的電視機制造廠、埃及照明廠、蘇丹制藥廠。
“非洲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正處於產業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上海企業境外投資充滿機遇的新型目的地。”尚玉英說,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明朗的背景下,全球2015年FDI項目減少5%,但是非洲的FDI項目增長了7%,因此加強上海與非洲的投資貿易合作前景廣闊。
“我們下一步還會繼續探索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創新,把上海打造成為企業境外投資效率最高,最為便利的高地,同時也會探索事中事後監管的聯動機制,保障和促進境外投資健康規範,有序發展。”尚玉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