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總裁的謬誤 林智遠

2016-05-05  NM

世事沒有如果,但會有巧合。上週分享港股最大市值的中移動(941)長升神話或不再,文章刊發當日,全球最大市值的蘋果公司(AAPL),公布上季業績,收入按年下跌,眾口一詞稱此為「蘋果神話破滅」。更神話的,是蘋果行政總裁庫克,竟把蘋果神話破滅歸咎於香港。連市值最大公司的總裁也不了解香港及自己公司,犯上分析謬誤,難怪有人也不了解香港及自己!不了解香港

以數據而論,蘋果有豐厚及穩定的毛利及利潤,毛利率保持約40%,利潤率持續多年在20%以上,收支結構清晰簡單;又有健康的財務狀況,四分之三資產是現金及可銷售證券,不影響營運下,亦足以償還借貸或回饋股東。但蘋果的市盈率卻僅10倍,較中移動的14倍及騰訊(700)的44倍更低,竟與滙豐(5)的10倍接近。故此,分析蘋果的收入及收入增長成了分析關鍵。蘋果每季業績公布,都隨附收入及銷售量的摘要數據,是找對了重點。找對了重點不代表分析就正確,蘋果總裁把收入下跌歸咎於香港,就跟一些人一樣,或是不了解香港。香港一向是轉口港,由早年的膠花、玩具、鐘錶、紡織品,到近年的名店、藥房,甚至上市集資及在先達買賣電話,香港都是擔當中轉站的角色。蘋果總裁是否不了解或高估了香港?了解香港的中轉站角色,再分析蘋果在香港的銷售下跌,或許反映蘋果已開發了不同渠道,不用經香港,已可銷售產品到用家手上,例如直接在內地出售產品;要不然也或許代表香港客戶及遊客,對蘋果產品的需求真是下跌了。假如一地區客戶對企業產品需求下跌,企業不去探求當中緣由,卻僅諉過於該區客戶,相信此不是待客之道!

不了解自己

按年比較同季業績,蘋果在大中華的上季收入確跌了26%,是各區之冠,但假如就因此妄下判斷,指出問題所在全是大中華,就真是太天真、太傻了!如比較蘋果2016年度首兩季,會發現上季收入跌幅,整體是33%,美國是35%,歐洲是36%,其他亞太區更達42%,跌幅全都大於大中華的32%。為何蘋果總裁在美國,不說歐美在聖誕及新年後,都對iPhone的興趣大減約四成?過去數年,大中華成了蘋果收入的增長引擎,2015年收入增長28%,大中華的收入增長竟達84%。從地域來源分析收入,蘋果的大中華收入佔整體收入,在2013年只佔16%,在2015年及2016年首半年已佔四分之一;反之,美國收入佔整體收入份額,卻持續下跌,由2013年的45%,下跌至2016年首半年的38%。分析收入或銷售結構,除地域外,亦可從產品種類入手。或許不用分析,大家也知道蘋果是依賴iPhone賺取主要收入,但實際依賴多少?第一部iPhone是iPhone 2G,在2007年推出,iPhone的收入佔蘋果整體收入,由零開始,到2010年佔39%,到2013年佔53%,到2015年及2016年首半年佔66%及67%,iPhone的銷售對蘋果收入影響極大。蘋果或喬布斯善於破舊立新,成就iPhone近十年,成就潮流,成就蘋果王朝;但如沒有吸引的新型號、新產品、新潮流,是否成也iPhone,敗也iPhone?

林智遠(Nelson Lam)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