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跨界人才少是農業互聯網最大瓶頸” ——專訪順為資本合夥人李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989

(視覺中國/圖)

南方周末:順為在農業領域的投資邏輯是什麽?

李銳:順為資本從農村的生產到消費,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都有關註。我們的投資範疇很寬泛,從農產品流通的項目,到藍領就業平臺,都做了一些投資布局。

具體來說,我們的投資案例包括美菜、什馬金融、農分期、好豆、一公里、51訂貨和匯通達等農村互聯網項目。

其中,農村金融這塊是我們重點關註的。比如我們投資的什馬金融,就是專註農村的消費金融市場。農民對於金融的需求其實很大,如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和農具等需求很旺盛,但在農村具體給農民做消費信貸的公司卻很少。

此外,我們還投資了一個生產金融領域的項目,叫農分期,它是是利用農業+金融+互聯網的模式,來服務農業經營。目前農分期在農村的重點客戶是那些正在規模化種植的農戶,比如種糧大戶。農分期幫他們在購買農機時提供分期付款業務。

雖然在農村市場,傳統金融機構一直在開展業務,但依然有大量金融需求沒被滿足。

南方周末:對於三農市場,你們看到了哪些趨勢?

李銳:大的方向上,我們發現商業的下沈趨勢越來越明顯,大家都在向五六線城市,向城鎮和村莊拓展生意。因為一二線城市已經趨於飽和,三四線城市爭奪激烈,唯有農村市場天地廣闊。

我們認為,在這個下沈趨勢下,能加快下沈速度和深度的項目,我們很關註,尤其是那些能節省周轉環節,讓產品更加快速直達農村終端消費者的項目,我們會重點關註。

這些年,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等領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我們認為互聯網和科技在農村提升效率的空間依然很大。所以我們看到,這幾年阿里和京東等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在農村布局了。

另外,從消費群體來看,現在出現了藍領返鄉潮,出現了打工者返鄉創業潮。在創業市場,也有很多公司在農村做就業和社交的嘗試。

最主要的是,我們認為中國的城鄉差距,在消費和收入上,不太可能再拉大了,村鎮級居民的消費能力在迅速增長,這個增長速度遠快於大城市。

南方周末:為什麽農業互聯網這幾年才開始火起來?

李銳: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是這幾年農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過去,村里拉一條電話線和網線很費勁,現在智能手機在農村越來越普遍。

另外就是這幾年城鎮間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尤其是交通方便之後,大部分村鎮離核心城市越來越近,這從過去農民一窩蜂出去打工的單向流動,變成了現在進城打工和返鄉創業的雙向流動。

南方周末:據你觀察,還有什麽因素在制約農業互聯網的發展?

李銳:現在最大問題是跨界人才非常少。既懂農村、農民和農業,又懂互聯網和商業的人才很稀缺。所以順為在投資農業互聯網項目的時候,非常關註團隊,關註這個團隊里是否有跨界人才。

南方周末:為什麽投資圈對於投資農業互聯網目前總體感覺很謹慎?

李銳:整體來說,比起其他行業,尤其相比純互聯網項目,農業互聯網更加本地化,更容易受地方政策和當地鄉土鄉情的影響。

目前在農業領域,VC(風險投資)確實進去的不多,主要還是農業市場的地域特殊性,沒法一個模式快速複制到全國,所以創業公司很難快速起規模。

現在很多農業互聯網項目,停留在信息平臺的層面,如果局限在此,公司很難做大,沒有什麽想象空間。但一旦涉及交易環節,確實對創業公司提出很高要求。

創業者涉足農業市場會很難,涉及交易環節更難,但一旦突破了交易這關,空間就很大了。

南方周末:能否從投資人的角度,對比中外農業互聯網的差異?

李銳:最大的差異是,國外基本都是規模化生產。比如美國,農業的生產要素很集中,大農場很多,基本都是規模化生產。而且農莊之間有很成熟的合作,有行業協會。另外,國外農產品,也更加標準化一些。中國農業則還是小農經濟為主,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

南方周末:你們對政府在農業互聯網這塊的工作有什麽建議?

李銳:政府一直重視農業發展,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跟三農相關。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農業利用互聯網來提升生產效率和流通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

除了這些,我們認為在核心的生產要素上,比如土地確權等工作,可以做更多的努力和嘗試。我們認為政府可以多鼓勵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同時,進一步開放,降低農業市場的管制和準入門檻等,以便給創業者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