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對於中國經濟複蘇程度的關註明顯高於往常。宏觀角度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兩個月站上榮枯線、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明顯回升,都預示著中國經濟已步入企穩回暖的軌道。
微觀層面的企業利潤重要性不亞於這些經濟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A股2800余家上市公司2015年年報和2016年一季報已悉數披露。總體上看,盈利情況頗為樂觀,凈利潤整體增速從2015年三季度同比的-11.8%提升至四季度的-11.1%,再提升至2016年一季度的-1.9%;若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和中石油、中石化這兩大權重較大的企業,增速則達到8.3%。
不過,這一切與去年以來的穩增長政策關系甚大。從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看,剔除金融企業和“兩桶油”後,過去三個季度數據分別為62.6%、65.7%和65.6%,資產負債率水平不可謂不高,主要原因乃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權重較大,且負債率較高,如果單純看深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則約為56%。
財政部公布的國企(不含金融企業)資產負債情況亦顯示,今年3月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5.6%,負債總額81.2萬億元,同比增長18.1%。負債增速超過資產增速,其中國企的總負債率為66.2%,央企則達到68%。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同樣顯示,2016年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85843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2015年全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當月增長11.2%。
換言之,一季度中國經濟的增長因素中,加杠桿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加杠桿力度主要集中在國企和地方政府。這從上市公司ROE(凈資產收益率)水平可見一斑,數據顯示,2015年三季度、四季度及2016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整體ROE分別為10.1%、9.8%和9.1%,呈下降走勢。表面看這一水平並不低,如果剔除金融企業,2016年1季度平均ROE直線降至6.5%,遠低於發達國家10%左右的水平。
實質上,從近年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僅僅依靠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不但難以持續,且會留下後遺癥,並非令經濟真正走向複蘇的長久之計。決策層近期也頗為謹慎,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貨幣政策為“穩健”。發改委5月3日也公告,2016年投資形勢仍然錯綜複雜,必須找準穩增長調結構適度擴大有效需求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佳結合點,提高投資有效性,保持有效投資力度。
簡言之,對於當前中國經濟,信貸增長不宜過度擴張,投資需重點放在有效性之上,讓更精準的投資來鞏固當前企穩向好的形勢。
此外,在經濟轉型中被寄予厚望的新興行業,也備受關註。從年報看,2015年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盈利增速分別達到18.8%和25.5%,形勢喜人。然而,盈利相加只有2170億左右,不足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0%,所以,新經濟雖然前景遠大,但目前體量偏小,尚難左右中國經濟的運行軌跡。
而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無疑是中國經濟未來的方向。5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亦將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中國制造2025列為議題。至於相關政策舉措,會議提到,一要支持制造企業建設基於互聯網的“雙創”平臺,二要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三要推動中小企業制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對接,四要放寬新產品、新業態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用地等政策扶持。
總之,看到當前中國經濟回暖仍需謹慎,加大刺激的老路不可重複。同時,對於新經濟、新引擎的打造,需要積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