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到农村去!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5/4MMDAwMDIwNTg4Mw.html

当王小蒙将新买回的一辆小轿车开进村时,公爹谢广坤在村口放鞭炮庆祝引来众乡亲围观……2010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场情感大戏《乡村爱情3》以这样的开场方式,向世人揭示了2009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新现象:汽车开始进入农村家庭。

“当我在农村市场调研,发现许多农民院落里停放的不再是拖拉机、农机专用车,而是奇瑞QQ、吉利金刚等自主品牌小车时,我突然发现原来竞争对手的增长之源在农村。”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今年两会期间曾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汽车进入农村家庭的速度让她吃惊。

吃 惊的不仅有王凤英。在今年9月召开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用一组数据证明了二三线市场在2009年 中国汽车市场“井喷”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9年,中国三线城市乘用车需求增长率为67.7%,比一线城市高出了20个百分点;在市场增长贡献度上, 二三线市场贡献度达到72.8%,这一数字大概是一线市场的2.5倍多。

徐长明发现,在过去的三年中,一线城市在汽车消费市场中所占份额以 每年2-3个百分点逐年下降,而三线城市则以相同的数字在逐年递增。而拥有大批三线城市的西部地区,其汽车消费量在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也在迅速提升,相对 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东部发达地区汽车消费市场份额却在逐步下降。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转移过程。”徐长明说,正是三四级城镇消费的巨大增量 造成了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之态。而这种波浪式递推的消费特征,使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摸不透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底线究竟在哪?农村市场的存量 究竟多大?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在短期内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汽车厂商产能目标的不断上调,扩张运动愈演愈烈。

观念驱动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引燃三四级城镇消费热情的是国家政策。“在2009年国家出台的几项汽车消费鼓励政策中,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取消养路费和汽车下乡政策,使三四级城镇汽车消费浪潮提前到来。”

徐 长明曾经算过一笔账,购置税减半政策,大致使排量在1升以下的车型消费支出减少1586元,1升至1.3升的车型下降2287元,1.3升至1.6升车型 价格下降3941元。而取消养路费政策则使三四线城市的车辆保有费用下降了30.6%,这一数字比一线城市的车辆保有费用降幅多出了15个百分点。徐长明 认为,正是在购买、使用环节上的优惠政策使得三四线城市汽车市场普及化进程大大提前。

而对中国汽车市场有过多年研究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并不认为09年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是形成三四级城镇巨大增量市场的主要原因。“观念才是推动小城镇居民狂热购车的深层次动力!”

苏 晖在走访各地区城市中发现,威海、潍坊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居民具有强烈的学习新事物、新观念的愿望,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他 们。“其实在许多三四线城市居民心中,大城市的乘车出行方式早已深埋心中,买车这一愿望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没有3000块钱的补贴,这一天迟早也会来, 汽车消费优惠政策只不过将三四线城市的购车时间段提前了。”

而在农村市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落后的生产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进城 务工的过程中,农民逐渐意识到拖拉机、马车这样的生产方式,费时费力又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回报,而面包车这种既可以拉货又可以载人的交通工具,使用方便、 快捷,观念的转变也点燃了农村消费者强烈的购车愿望。”

在苏晖眼中,如果说2000年-2008年的第一次私车浪潮中,追求面子是消费者购车的最大驱动力,那么2009年开始的第二次私车浪潮则是源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因为购车而改变的生活方式,让三四线城镇居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 是,由于停车位减少和交通环境日益恶化,一二线城市的汽车消费量在减少,而不受上述问题困扰的三四线城镇开始了购车狂潮。于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 城市开始出现了这样的景观:每逢节假日,开车前来旅游的往往都是来自三四线的城镇居民,而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愿意去自然风景优美的偏远地区度假。

“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加之政策推动,使得三四线城镇很快重现了当初一二线城市汽车市场的‘井喷’状态。”苏晖对记者说。

小车当家

如果说在第一次私车浪潮中,以捷达为首的“老三样”敲开了一线城市百姓的大门,那么在第二次私车浪潮中,以自主品牌为首的经济型轿车成为三四线城镇居民的“宠儿”。

“先完成买车的愿望是三四线城镇居民购车的动力,也正是这一原因促使该地区许多实力不强的消费者将经济型小车作为首选车型。”苏晖对记者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三四线城镇中,自主品牌小型车找到了它的消费群体,品牌认知度不高和有限的消费实力使得一些三四线城镇成为自主品牌车型目前理想的栖息地。不过,这样的“栖息地”并不具有普适性。

多样的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不同区域的三四线城镇“主打”不同车型。比如在江浙小镇,品牌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首选因素,在当地生产的吉利轿车并没有市场;而在休闲城市成都,经济型小车成为当地主流。

苏 晖对记者说:“文化基础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汽车消费特点。从我的观察来看,文化基础越好的城市,车型消费越趋向于实用。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实用 性的汽车消费理念开始普及。而一些三四线城镇则开始出现为了要面子追逐高档车的消费风气,重蹈一线城市过去的消费风俗。”

经历了第一次私车浪潮的苏晖,发现在第二次私车浪潮中,许多三四级城镇开始出现攀比之风,这种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产生的强烈购车愿望是任何行政命令都无法限制住的。

苏晖的这一说法在电视剧《乡村爱情3》中已有验证:当王小蒙将新买的轿车开回家时,刘能想体验乘车的感觉,被王小蒙的公爹谢广坤当场拒绝。为了挽回面子,刘能找到女婿赵玉田,希望他能为自己买辆车……

“如果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这些小城镇也会面临像北京这样的交通拥堵困境。”苏晖有些担心地对记者说,与一线城市相比,在三四线城镇中,维修、保养等严重不足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会为该地区今后的汽车社会发展埋下隐患。

加剧产能过剩?

三四线城镇消费市场的崛起,为中国的汽车企业带来了太多的憧憬,也将由之导致太多的冲动。

“这 种一波接一波的发展方式,让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家看不明白,他们不知道农村市场启动之后,中国的汽车市场消费底线到底在哪里,换言之就是企业应该生产多 少车型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个问题他们在欧美市场没有遇到过,在中国市场也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合资汽车企业高层管理者曾对记者说。

于是,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在2010年宣布调高产能目标,也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汽车列入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宣布加大对汽车业的扶持力度和投资力度。而后一种情形在苏晖看来更为危险。

“汽 车是一个对GDP贡献非常大的产业,它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相应的配件买来一组装就能产生一辆汽车,GDP的产生速度比房地产业要快得多。这样的产业特点 必然会使各地开展汽车产能扩张竞赛,使汽车产业继续膨胀,而这种膨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使产业兼并重组之路更加困难,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愿意牺牲当地的税收和 GDP去成全别人的心愿。”苏晖对记者说。

在一片看好的第二次私车浪潮中,有些人造势、有些人憧憬,却很少有人站出来奉劝企业将来年的生产目标下调。这是一场狂欢的盛宴,只不过在这场盛宴过后,很少有人会考虑,买车之后的维修、保养问题如何解决?城镇中会有足够的街道让车辆任意驰骋?

在苏晖眼中,三四线城镇过快的汽车增量必将产生汽车后市场严重不适应汽车销售市场的矛盾。这种矛盾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让消费者更发愁的事情不是找不到车位,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排队等候修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