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麻煩大了】難啃的夏普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606

從臺北土城,經桃園,至大阪關西國際機場,1712公里的空中行程對於66歲的郭臺銘原本算不得什麽。走下私人飛機,長長的紅地毯,當地官員的殷勤笑臉,動輒十億美元計的投資承諾,這一切,鴻海精密的老板再熟悉不過。

然而,2016年2月4日,距中國傳統丙申猴年春節只剩四天,郭此次突然赴日之旅卻不同尋常。

全世界都在關註這宗交易。這一天,作為這個星球最大消費電子產品代工商,鴻海精密正式宣布動用7000億日元(約合62億美元)收購日本夏普公司接近66%的股權。一旦交易最終達成,這將是最大一宗外資收購日本大型消費電子集團的案例。

剛剛過去的2015年,鴻海精密營業額高達4.48萬億新臺幣,約合8800億元人民幣或1354億美元,海爾、美的、格力相加或者風頭正勁的華為也僅及其一半。

郭臺銘發表講話後,旋即疾步進入會議室,相伴左右的,是鴻海副總裁戴正吳以及三年前派駐夏普堺工廠母公司SIO的會長林忠正。後兩位,恰恰在鴻海並購夏普一案中扮演吃重角色。

郭臺銘再度亮相已是次日,身邊站著夏普集團現任社長高橋興三。兩人共執一份文件,那是9個小時馬拉松式拉鋸的成果,關於鴻海精密獲得談判優先權的說明。“雙方已取得90%共識,礙於法規上的細節,需要兩至三周流程,但2月29日前簽約不會有問題。”郭說。

“一分一毛都是鴻海自有資金,也不是政府的資金,盼能用鴻海的經驗,協助百年老店夏普重新創業。”郭說。

自2015年春天夏普公司再度陷入財務危機引發郭臺銘窺伺,長達近一年時間談判後,雙方竟然仍有10%的意見相左——這本身已說明問題。

別忘了,以2月5日當天市值計,鴻海方面是336.8億美元,雖說只是其所代工的蘋果公司市值的6.8%,相比三星也不過是後者的25.6%,可是卻足足較25.6億美元市值的夏普高出13.9倍。更何況在鴻海錄得歷史最佳業績的2015年,夏普方面繼2012、2013年之後不出意料再次報虧——其半年報虧損已在860億日元左右,全年赤字2000億日元更屬於大概率事件。

實力相差如此懸殊卻一直處於僵持狀態,以至令生怕翻盤的郭臺銘不得不反複“禦駕親征”,背後玄機何在?

就在握手照片曝光後數小時,夏普董事會發布官方意見,謂“優先談判權”只代表高橋興三個人意見。

事實上,早在2012年夏普公司首次陷入危機且試圖引援時,郭臺銘已充分領教夏普的反複無常。

當年3月,雙方已就郭氏每股550日元價格購入夏普9.9%股權達成協議。同時,介於鴻海自身對於夏普皇冠上的明珠,同時也是最大虧損來源的本州堺市10代線面板廠(SDP)器重有加,郭還願意以個人出資方式入股後者38.9%股權。甚至,雙方在談判中明確“排除三星入股”的特別條款。

不曾想,“一朝天子一任政策”的文化在夏普如此深入人心。隨著新任社長奧田隆司上臺,悉數推翻了前任所有承諾,甚至雙方談判細節也被作為“出賣公司利益”有力證據經特殊渠道透向媒體,這無疑讓郭臺銘光火之余頗為難堪。

屋漏偏逢連夜雨,夏普股價僅數月內下挫27%,一方面是鴻海要求重新考慮投資入股價的建議未受接納,一方面三星公司卻以是時低價位入股少量夏普堺工廠股權。自2001年晉升臺灣制造一哥,並隨同蘋果產品的代工躋身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龍頭,鴻海失面子丟里子的事此為僅見。

終於,討厭的奧田離開了社長位置,但陰霾還在。即便在安倍晉三政府三箭連發強意人為推低日元匯率的刺激下,夏普公司仍無起色。2015年5月9日,其決定將原先1500億日元企業註冊資本金縮減為1億日元(約合510萬人民幣),憑著中小企業身份獲取特有的稅率優惠,而至9月28日,又決定將公司創始人早川德次於上世紀20年代購得土地上興建的兩棟總部大樓以總價188億日元(約合10億元人民幣)出售予兩家日資企業,只為將其中148億日元包裝為“特別收益”計入2015年財報。

仔賣爺田自然也會心疼,尤其續租總部大樓協議只簽至2018年3月,之後新東家將考慮拆除大樓改建為大型商場,但現在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夏普曾經被視作國寶級的日本家電企業,其研發了該國首臺黑白電視、首臺彩色電視,更成功從美國無線電公司率先引入液晶技術,從而在面板領域390億美元全球市場中對抗韓國、臺灣和新近崛起中國大陸業者,成為“日系”代表。

在公司成立113年、上市即將60年之際墜入絕境的夏普,手心還是扣著三張底牌,13人構成的公司董事會對於企業前途的構思亦不統一。

首先,身為原三和集團,現三菱東京UFJ金控財團成員,長期以來財團集合體文化仍然令其有所依仗。盡管不如身處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的松下、索尼以及位列瑞穗金控集團的日立等受到關照,但是危難時刻來自三菱與瑞穗系旗下主力銀行的3000億日元貸款無異於某種“傳統在延續”的昭告。

甚至,“不能輕易流失核心技術”的民粹口號,在贏得外界一定層面支持下,也是與外來者博弈的趁手武器。

同時,成立於2009年的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同樣對夏普表示好感。這是一家頗為奇特的企業,日本政府出資920億日元,19家日系大企業出資100億日元,擔綱社長與首席運營官的兩位民間人士各出資500萬日元。既獲取官方支持,又通過民間運作提升效率。

當日資企業大批步入不景氣時代,INCJ的橫空出世有著別樣意義。事實上,在“加拉帕戈斯化”最嚴重的消費電子領域,INCJ已有過成功經驗。通過整合索尼、三菱電機和NEC的中小面板部門組成的瑞薩電子,日前市值已至1萬億日元,表現可圈可點。而對索尼、東芝等個人PC部門的操刀合並也頗有成效。

INCJ對夏普給出的折扣價是3000億日元,未來還會支持分拆面板工廠與瑞薩電子進一步合並。

有了INCJ的出價,郭臺銘時隔三年後的出價,果然高出整整10倍。

這個價格值不值?郭臺銘心知肚明。畢竟從4.5代一直至10代面板線,夏普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只要中國京東方位於合肥投資600億元人民幣的10.5代線還未落成,只要韓國三星與LG兩強在大型柔性面板上還不能構成規模效益,那麽老貴族的身價依然不墜。

郭臺銘的策略是在不斷拉高收購價格基礎上先行分化對方陣營,其中最重要的手筋,便是在支付夏普的4843億日元款項外,明確先賠付價值2000億日元由貸款轉換而來的銀行優先股,如此一舉獲得已進入公司董事會的銀行方面代表的歡心。

同時,郭氏作出四項承諾,即繼續使用夏普品牌,維持夏普公司的獨立性,不對夏普下達裁員計劃,不泄露面板屏幕核心技術。或許郭對高橋興三還給予了個人保證,後者不必因改換門庭鞠躬下臺,而這正是INCJ一直堅持的。關鍵問題是,夏普是否相信郭老板會一言九鼎,至少它自身在面對利益決策時同樣翻臉快過翻書。

2月5日這天,郭臺銘替夏普劃出了紅線——2月29日。10天之後,夏普公司派出龐大代表團來到臺北土城繼續完善並購細節。2月25日,鴻海提前4天宣布談判成功,有消息稱,這是郭氏首肯先行支付1000億日元保證金換來的勝利。

不過僅隔數小時,夏普就甩出一張3000億日元約合26億美元的債務清單,而郭氏此前對此毫不知情,基於這個“或有債務”的神奇降臨,雙方不得不宣布將收購談判最後期限延長一至兩周。

好事終究多磨,而現在雙方都沒有秘密可言。夏普深知鴻海求購心切,一部iPhone6 plus 213.5美元的物料成本中,顯示屏占據23%。蘋果代工為鴻海提供了一半營收,而夏普又恰是蘋果公司液晶顯示屏的最大供應商,上下遊互動強強聯手增加議價能力,能讓只在每部蘋果手機賺得可憐的4.5美金的鴻海受益匪淺。至於鴻海,也深曉對手幾乎不可能獨自走出虧損泥潭,尋找一位善待自己的婆家方是上上之策。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同時還得隨時看看中韓面板同業及其背後政府的態度和意誌,這是一次對心智、耐心的巨大考驗。

2016年2月29日,萊奧納多·迪卡普里奧等到了期盼22年之久的奧斯卡小金人,而郭臺銘則仍然未能如願。唯一的好消息是,INCJ當日已宣布退出針對夏普的談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