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運營的價值在互聯網行業曾經被低估了,直到現在,行業內大多數人對於“運營”的理解仍然是模糊和有偏差的。

本文由三節課(sanjieke.com)官方出品,作者黃有璨,三節課發起人,微信公號“黃的世界”作者。作者將自己8年的運營工作經驗以連載的方式逐一分享,此為一系列連載的開篇。預計從下周開始的每周二、四,這些內容會持續在三節課進行連載發布。

(一)

我自己有這麽一個判斷——互聯網在國內的發展,也許是可以粗略被分成3個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是互聯網發展的最早期,我又稱之為概念驅動時代。

基本這個時代從1995年持續到2004年前後。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互聯網剛剛起步,線上世界還一片空白,可玩的東西和可選擇的服務都還不多,大家對於到底什麽是“好產品”,甚至於怎麽做產品都還沒什麽認知。所以,往往在這個時代里,你只要有一個還不錯的新穎的概念能被做出來,在互聯網世界里可能很快就能火起來。

那個時代的人們,不管是用戶還是行業從業者還是投資人,也是熱衷於追逐概念的,從門戶到論壇到博客再到各種網遊,無不如此。

第二個階段,是互聯網發展的成長期,我稱之為產品驅動時代。

這個時代,差不多從2004年前後開始一直持續至今。在這一階段,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各種線上產品也越來越多,在競爭加劇的現實下,各類互聯網產品不得不更加重視“用戶體驗”,這一階段很多發展起來的產品,往往都是依靠體驗而取勝的。圍繞著如何做出體驗更好的產品,整個行業里也慢慢都建立起了一些方法論。而“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正是在這個階段和這樣的背景下火起來的。

而第三個階段,很可能就是已經慢慢到來的運營驅動時代。

簡而言之,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產品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隨之而來的就是,想要在產品模式或產品機制上創新,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難——因為可創新的點,可能早就被人做得差不多了。好比現在你想做一個O2O上門服務的產品,不管是註冊還是下單購買,你都只要去扒拉扒拉現有市場上已經很成熟了的各類產品,參考學習下他們的做法就行了。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產品的體驗和業務流程,可能都會變得越來越同質化,越來越差異不大。於是,決定一個產品是否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可能就會越來越變成了:運營。

這個時代,我覺得是從2015年一大波同質化O2O產品的出現開始的,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對於這些重服務的產品,服務和運營在其競爭發展中的重要性,是遠大於單一的“產品”的。這個時代,我覺得可能會又往後延續很多年。

註意,這並不是說產品不重要了。事實上,產品的體驗良好仍然是一個產品成功的必要條件,產品也仍然需要跟運營之間保持密切的合作,為運營提供足夠的彈藥。只是到了這個時代,運營將會越發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勝負手”,甚至是,運營的策略和方向,也會更多影響到產品方面的調整和改動。

好比當年的團購又或是像打車這樣的產品,在最熱門時,市場上充斥著成百上千個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產品。最終美團和滴滴這樣的產品能夠殺出重圍,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產品背後的運營。

(二)

從行業人才端而言,也存在著類似的趨勢。在互聯網的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不存在所謂“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這樣的職位的,當時,現在所有產品和運營們要做的事都被叫做“策劃”,基本都是一群最早在網上泡得比較狠,還算有點兒想法的人在做這件事,還根本談不上什麽專業技能。

而到了第二個階段,隨著產品的體驗越來越被重視,一個產品從設計到上線再到功能體驗的反複叠代打磨的整個工作過程,慢慢在很多互聯網公司被作為“產品經理”這樣一個獨立的崗位提了出來,產品崗的薪水也開始一路水漲船高。此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樣的書火遍全行業,而行業也開始瘋傳“產品經理是離CEO最近的人”這樣的言論。所有這些,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一定程度上都在催生著產品崗的人才供給增大——雖然好的產品相對還是缺,但純粹幹活執行類的產品經理,事實上在供給端比頭幾年已經要好很多很多了。

但,到今天為止,整個行業對於“運營”的理解,仍然還是一團模糊。而好的運營,更是極度稀缺。

我眼中所謂“好的運營”,是那種至少3-5年以上經驗,熟悉內容、用戶、活動等各個模塊的運營,熟悉各類產品形態,有能力通過各種運營手段的組合拉升一個產品大部分的主要數據,同時還可以做到跟產品間的溝通無障礙,甚至可以出一些簡單產品方案的運營。

不誇張的講,在過去這一年里,我見過的95%以上的團隊,都如饑似渴、不惜血本地想找這樣的人。而他們想找的這樣的人,放眼整個互聯網圈,在我自己認識的人里,掰掰手指頭數數,滿打滿算可能也沒超過30個。

(三)

曾經,人們對運營的認知是片面和偏差的。比如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多數人眼中,運營是跟推廣劃等號的。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發現,運營是一件遠遠要複雜得多的事。

運營首先需要極強的執行力和大量對於細節的關註。好比,哪怕只是推廣一堂課,我需要考慮的可能就包括了——

對於這堂課而言,我主要要用來去打中用戶的點是什麽?

如何通過課程文案說服用戶相信我要傳遞給他們的這個點?通過何種表現形式(文字?語音?圖片?視頻?)、何種邏輯?(講故事?講道理?擺事實擺論據?)

我需要一個什麽樣的標題以刺激更多用戶打開,閱讀我的課程文案?

課程的報名流程是否順暢,是否存在會導致用戶流失的不良體驗或硬傷?

我可能需要通過哪些渠道去完成對這堂課的推廣?在不同渠道上,我完成推廣的方式和手段是否需要有一些細微不同?假如需要同時在10個微信群里分享課程鏈接,我是不是需要針對其中幾個不同類型的群來寫幾個版本不同的分享轉發語?並且在群內以不同方式去跟那些群成員們進行互動?

但運營又一定不止於執行和細節。事實上,可以把執行和細節做到極致,可能只是一個運營從業者剛剛邁上了職業生涯的第一級臺階。

以Uber的運營為例,進入中國市場後,為什麽Uber一開始需要瞄準外國乘客作為首批用戶?為什麽早期的司機和乘客都要重點瞄準大量身在外企、收入中高的精英階層用戶?什麽時候該分別給司機和乘客補貼,給到多少合適?在開啟補貼的階段,怎樣的手段可以實現投入產出比較優的拉新效果?隨著產品發展的階段不同,補貼這件事瞄準的到底更應該是拉新還是用戶的消費使用頻次?......

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後,是一個極度複雜的決策鏈條,而這個鏈條上的任何一環出了問題,都會導致滿盤皆輸。而上述所有這些決策及其背後的執行,理想狀態下,都是依賴於運營的。

國人常有一句勵誌的話:有誌者事竟成 。但這一口號,很多時候在運營範疇內可能都是錯的。你會發現,運營往往面臨的決策和信息極多,要做的事極雜,以至於,作為一個真正可以對產品負責的運營,往往我們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從100件事中去除掉98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找出僅有那一兩件能成的事來。

(四)

要做好運營,成為上面我們提到過的那種被整個行業如饑似渴不惜血本的想找的運營,其實不太容易。這既需要具備強大的執行力和至少某方面的一技之長(如活動策劃),又需要能夠理解產品和運營背後的一些規律(比如早期的產品和一個已經成熟千萬量級的產品,運營側重點一定不同)和各類產品形態背後的本質差異(好比社區類產品和工具類產品的運營邏輯也會有很大差異),還需要具備一些宏觀面的思考能力,可以真正對數據負責。

從目前來看,由於此前在整個行業中運營的繁雜、不標準和不受重視,國內互聯網行業的運營從業者們是不存在一條典型的成長路徑的。更多的運營人,只能純粹依靠於工作實踐中的摸爬滾打去獲得提升。

對我自己,也是一樣,我工作10年多,其中8年一直在做運營,此間從來沒有人系統教給過我到底什麽是運營,以及運營該怎麽做,全靠自己悟自己幹,個中糾結痛苦,唯有那些曾經跟我一樣長期做著運營但又完全不知道該怎麽去思考運營、甚至不知道自己方向何在的人,才能體會。

也因為如此,當我前後經歷了近十款產品的生和死,高潮和低谷,感覺自己終於差不多能想明白運營是什麽和運營背後的一些邏輯、規律,並能夠按照這些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一些事情和創造一些成果了之後,我有了一種特別強烈的表達欲望。

所以,這篇文章其實只是一系列連載的開篇,我想要通過一系列連載,把我對於運營的很多思考和理解都逐一分享出來,其中的很多東西,至少我從來沒見有人講過。這個連載預計將會持續幾個月,具體我也得寫著看。若無意外,從現在開始的每周二、周四,這些內容會持續在“三節課”和“黃的世界”(我的個人公號)兩個地方進行連載發布。

(五)

無論如何,有兩件事,我是特別確信的——

1.運營的價值在互聯網行業曾經被低估了,直到現在,行業內大多數人對於“運營”的理解仍然是模糊和有偏差的。這一狀況終會在未來幾年內得到改善,運營在行業中所占據的權重和重要性也會越來越高。

2.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我們所反複提到的所謂“好的運營”。這既是行業的運營從業者們當前所渴望的,也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需要。

最後,引用一句我的某位同事的話:

運營的最大樂趣,其實就是一種你在“創造一個小世界,並令人在其中獲得愉悅”的那種感受。

好比,哪怕我現在正在開始寫的這一系列連載,也是在試著搭建起一個小世界,而我,正是通過這個小世界去連接到更多人,讓他們獲得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