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務部:去年12月內地香港貿易數據差距是正常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061.html

商務部:去年12月內地香港貿易數據差距是正常的

一財網 郭麗琴 2016-02-04 15:46:00

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2015年12月中國內地對香港出口額為460億美元,而香港公布的數據是237億美元。這讓人回憶起多年前一些沿海省份企業通過香港的“國貨複進口”行為,形成虛假貿易的經歷。因此,坊間有看法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走弱,這種數據的不匹配反映了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上升。

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2015年12月中國內地對香港出口額為460億美元,而香港公布的數據是237億美元。

這讓人回憶起多年前一些沿海省份企業通過香港的“國貨複進口”行為,形成虛假貿易的經歷。因此,坊間有看法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走弱,這種數據的不匹配反映了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上升。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4日在月度例行發布會確認,商務部已經註意到2015年12月內地與香港的貿易數據出現較大差距。經過了解,他認為,2015年12月的貿易數據從總體上看上是基本正常的。

他分析,這其中有三個原因造成了數據差異。

首先是兩地統計口徑不同,內地出口數據長期高於香港進口數據。內地與香港一直存在貿易統計差異。十幾年來,內地統計的出口額都高於香港統計的進口額,差額最高時達到過250億美元。造成統計差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內地出口至香港的轉運貨物,主要包括集成電路、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在內地生產後先出口至香港分撥中心,再轉運全球;而港方將其視為轉運業務,不納入進口統計。再比如,對原產於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等經內地組配後出口香港的貨物,港方按照原產地規則,不將其納入自內地進口統計,而納入自他國(地區)進口。

其次是兩地匯率折算率不同,采用美元統計數據會產生一定差額。兩地貿易多以人民幣和港元作為結算貨幣,在折算成美元時,兩地使用的匯率折算率不同。內地以外匯局前一個月底發布的《統計用各種外幣對美元折算率表》折算,香港以當月平均匯率折算。去年12月以來,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的價差進一步擴大。當本月匯率發生較大波動時,兩地美元統計數據就會產生一定差異。

第三是季節性集中出口,推高了內地對港出口增長。對比往年數據可以發現,每年年底內地對港進出口都會出現較高翹尾因素,兩地統計差額會高於平常月份。主要原因是不少企業年前集中出口、搶出口,以避免受春節後開工遲滯影響。2015年12月,中國內地不僅對香港出口較快增長,對歐盟、印度、韓國、澳大利亞、臺灣地區等多個貿易夥伴出口都在增加。

不得不提的是,中國曾在2013年,較為特殊地在前四個月的貿易數據中出現了造假爭議,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年全年整體數據的可信度。

此外,通過港澳地區國貨複進口導致對港貿易虛高是多年積弊。在海關總署每年公布的出口主要國別(地區)總值表格中,進口原產國(地)中有一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也就是海關統計人員常提到的“國貨複進口”。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本報表示,每年有相當一批廣東省的企業為了獲得退稅,利用港澳管道,一進一出之間,每年產生了1000多億的進口額,而且這一金額逐年上升。

海關人士向本報透露,一般而言,這與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鏈布局策略有關,比如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跨國公司,產品在中國內地生產,出口至其亞太集散中心香港之後,根據該產品在內地的銷量,再分撥一批貨物回到內地。但他也坦言,由於中國特色的出口退稅制度,確實存在一批企業為了規避境內直接銷售的稅率,采用到港澳“走一遭”的方式,再以幾乎零關稅進口內地。為了規範進出口行為,外貿主管部門也曾多次尋找解決辦法,但也難以根除這一積弊。

2014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專門就虛假貿易規模請教了商務部及海關總署相關人士(詳見本報2014年2月13日《虛假外貿額估算難官方暫無修正計劃》)。他們對本報記者表示,2013年前四個月外貿虛高情況屬實,但現在沒有一個科學的模型能夠精確地測算出虛高數據,也從未公開過相關數據。且根據國際慣例,這種情況是無法修正原有數據的。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對本報記者說,如果確實有造假造成了偏差,這種偏差如何認定?因為政府部門不可能窮盡地抓到所有的造假方,然後一一加以核實,最終形成數據。即便是官方,也只能是估算。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