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齊來打大鱷 蔡東豪

2008-08-21  NExtMagazine十年前的今日,港府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買港股,理由是俗稱「大鱷」的對沖基金「聯手」狙擊匯市和股市,香港成為了他們的「自動提款機」,危害香港經濟,因此港府必須採取果斷的入市行動。

《蘋 果日報》在八月十一日刊出專題特輯,標題是《打大鱷內情十年後曝光》,訪問了一九九八年為政府殺大鱷的前金管局「女掌櫃」葉約德、前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 員李國寶、御用經紀之一的中銀證券副董事長馮志堅。雖然訪問內容沒有披露機密內情,但讀到三位當事人回憶當年打大鱷的緊張氣氛,可讀性依然甚高。文章深入 探討一個重要,但長期被忽略的課題,我為記者的原創意念鼓掌;美中不足之處是,這樣有原創意念的文章,只被放在內頁,全無宣傳,可見報章的高級編輯對缺乏 「猛料」的報導自信心不足,這是香港傳媒的悲哀。這是題外話,他日有機會再談。

該文章帶出一個重要問題︰港府入市最後成績是錄得一千二百億 元利潤,表面上贏了一仗,但取勝原因是運氣抑或策略?文章沒有下結論,但從訪問的字裡行間得悉當時入市決定頗為倉卒,事前欠缺周詳計劃。其中馮志堅指出, 港府一面持八月期指好倉,一面持有更多九月淡倉,形容此部署「好蠢」,反映任總對期指不夠熟悉,入市的信心亦是一般。

一直以來,我對政府動 用外匯儲備入市有「看法」,說得清楚一點,政府把香港金融市場在金融風暴中的處境,塑造為「政府打大鱷」、「香港金融保衛戰」等忠奸、敵我的對峙,我不盡 認同。當然,勝者為王,入市為政府帶來逾千億元盈利,成績驕人,但賺錢是否代表成功?出發點正確嗎?政府是否Right For The Right Reasons?我有以下四個具體問題︰

問題一︰政府怎可以一力咬定在股匯市興風作浪就是大鱷?市場上參與者眾多,負責交易的證券行必須為客戶身份保密,除了道聽途說,有誰能斷定當時衝擊聯繫匯率,大手沽期指的是大鱷?

我 在想,香港愛國愛港的富豪一向以「數口精」見稱,他們也看得出「自動提款機」的賺錢機會,他們有否加入戰團「合法地賺取利潤」?以口直心快見稱的李國寶指 出當年不少利益團體從中「攞着數」。有趣的問題是,東亞銀行「盤房」交易員職責上必須為銀行賺錢,嗅到賺錢機會,究竟他們有沒有參與?

問題二︰大鱷真的「聯手」衝擊香港金融市場?政府把金融風暴形容為一次有計劃的集體行動,有何根據?大鱷同行如敵國,有可能一同部署行動嗎?大鱷的一致行動,是因為他們同時間看到賺錢的機會,採用類同策略去賺錢。我較為相信是一群鱷魚發現了受傷的肥美大魚而已。

問 題三︰為何大鱷被定性為壞人,為香港人的公敵?二○○六年和○七年香港股市急升,對沖基金也積極參與,但從來沒有人抨擊對沖基金「炒高個市」。當市場出現 失衡情況,合法賺錢機會出現,對沖基金(或任何投資者)把握賺錢機會,這無不妥。這是弱肉強食的「森林定律」,跟「保衛家國」扯不上關係。

問 題四︰政府除了入市干預,真的別無他法?假使政府坐視所謂「危機」不理,恒生指數可能從八千點下跌至五千點甚至更低,可是這又有什麼問題?當藍籌股股價跌 至偏低水平,自然有投資者入市,包括上市公司和大股東進行回購。比方說,新鴻基地產股價一個月內下跌五成,而期間公司基本因素沒有大改變,管理層和大股東 會否驚惶失措?我看未必,他們可能視之為增持公司股份的機會;即是說,政府不入市,自有其他投資者趁低吸納,在某股價水平作出支持。

對沖基金也懂得計數,指數跌至一個低水平,有可能代表公司股價已跌至吸引價格,他們可能掉頭買入。我不認為恒生指數會永無休止跌下去。市場有自動調節機制,毋須政府操心。

政府的入市理由,是金融市場在崩潰邊緣,市民信心盡失,政府必須做一些事情。我提出相反情況,二○○七年股市升越三萬點,可能出現泡沫,政府有沒有責任入市沽空,阻止升幅,以防股市升得愈高,投資者日後跌得愈痛?為何政府的思維是股市可升,不可以跌?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