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現在是去產能最好的時間窗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309.html

專訪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現在是去產能最好的時間窗口

一財網 宋易康 2016-01-24 20:05:00

對於去產能必須限定時間:改革已經到了攻堅戰階段,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而現在又是去產能最好的時間窗口,去產能工作越拖難度越大,風險也將越高。

記者 宋易康 發自北京  
“如今中國面臨七大行業產能全面過剩的難題。七大行業分別為:煤炭、鋼鐵、化工、建材、有色、紡織與汽車。”近期,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
對此魏建國認為,中央提出去產能已經有一段時間,但目前從全國範圍看,進展並不順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對去產能存在三種錯誤認識:一是對中國經濟抱有V型反彈的幻想,二是舍不得去產能,三是害怕去產能。錯誤的認識嚴重阻礙了地方政府去產能的行動力。此外,魏建國並不贊同產能過剩行業是 “七大慘業”,他認為,去產能過程中升級不等於簡單淘汰。

關於去產能的三種錯誤認識
第一財經日報:當前中國經濟去產能的核心難題是什麽?
魏建國:在當前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對去產能的首要問題,是一部分人還存在著錯誤認識,導致去產能工作進展遲緩。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對中國經濟V型反彈還抱有幻想,這部分人錯誤認為中國產能過剩只是經濟發展的周期性問題,由於經濟周期暫時陷入低潮,只要熬過一段時間,需求還會自動恢複。持這種觀點的人以學者居多,但占比較少。應該看到,《人民日報》近日專訪“權威人士”的文章中已明確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下,國內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可見,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而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去產能。
第二種是舍不得去產能,舍不得去的背後實際上是利益問題。這部分人雖贊同產能過剩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問題,也知道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但由於各種利益而舍不得。持這種想法的人主要是企業家,且所占比例較高。他們辛苦創業,白手起家,成果舍不得去掉。但無論如何,在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大形勢下,去產能都會毫不留情地推進,“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第三種是害怕去產能,這些人面對去產能茫然無措,對當前形勢判斷不清。他們認為去產能危險性較大,會帶來一系列就業與財政問題,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於害怕因去產能而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甚至會有人“鬧事”。害怕的背後實質上是怕擔責。這部分人在地方政府官員和學者中都大有人在,但占比較第二種情況少。應當看到,去產能是中國經濟繞不過去的坎,必須做的手術,領導幹部要勇於擔當、敢於碰硬,以“小震”化解未來的“大震”。當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完全可能通過企業創新和結構升級催生出新的經濟成分、新的商業模式。
整體來看,地方政府特別是省、市一把手領導對去產能的態度和認識尤為關鍵,直接影響到去產能的成敗。所以首先要及時修正其錯誤認識。

“五個一批”科學去產能
日報:中國當前哪些領域產能過剩情況嚴重?正確認識去產能後具體應該怎麽做?
魏建國:改革開放發展30年,中國經濟全面發展,但經濟結構性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從產業結構上看,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七大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分別是:煤炭、鋼鐵、化工、建材、有色、汽車與紡織。產能過剩的惡果非常明顯,直接導致企業銷售額、利潤率與效率的下降。
經濟界和學術界目前很擔憂去產能的過程中,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毀滅性打擊,所以將上述行業形容成“七大慘業”。我不太同意這種看法。在當前新常態下,有的專家認為企業一定要轉型升級。但我認為,在幾種矛盾疊加時,有的企業是轉型,有的企業是升級。對於一些升級的企業不能單純以淘汰重複建設衡量。
比如造紙業,有的小廠產業升級、提高效率,就不是過剩的問題。中國經濟到了要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階段,比如廣東企業用機器人代替人力,成本下降,產品競爭力提高。廣東的產業結構轉型任務那麽重,從經濟數據看,GDP卻沒受到很大影響,而東北問題就比較大。由此可見,轉型越早越主動,升級不等於簡單淘汰。
我認為以上七大產能過剩行業可以通過“5個一批”進行歸類,給予不同的政策去產能。其中的一些企業在市場、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是可以重喚青春的。“五個一批”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淘汰一批。對那些占用過多社會資源但效率依然低下、產品銷路無望的“僵屍企業”立即實施停業待產。為了不讓僵屍企業占用過多市場資源和空間,將整個行業拖垮,應當機立斷將創新能力不足又停業待產的“僵屍企業”淘汰掉。
第二,提升一批。加大力度提升一批擁有較好品牌、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效率高的優質企業。把這些企業作為此輪去產能的產業調整核心保留下來,給予更好的政策支持。
第三、兼並重組一批。通過兼並重組的方式可以重塑企業活力。“權威人士”指出,處置“僵屍企業”要盡可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其中著重強調了兼並重組的重要性。應該看到兼並重組對於去產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擊特有的緩沖作用。
第四,“走出去”一批。通過我國“一帶一路”大戰略,幫助一些產能過剩行業企業“走出去”,對外輸出產能。中國大戰略提出解決了中國企業下一步怎麽走的問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自貿區擴容等,把國際和國內戰略相結合,給中國產能過剩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機。
第五,限時觀察一批。限時觀察一批將死不死、企業面臨實際困難、“推一推就會下去,拉一拉就能上來”的企業。限定期滿,能夠劃入“兼並重組”、“走出去”的企業,就給予政策支持,幫助企業通過兼並重組、內部創新與提升管理水平實現轉型。反之則堅決歸入“淘汰一批”中。但值得註意的是,“限時觀察”的企業不能再歸入“提升一批”的範疇。
日報:“限時觀察”的提法非常新穎,杜絕了地方政府和產能過剩企業出於自我保護心理、紛紛把自己往“提升一批”歸類的情況。那麽請問限時觀察具體應該如何操作?
魏建國:我認為限時觀察是當前全國去產能難題很好的切入口。在當前大家都不去產能,但不去又不行的時候,對目標企業啟動限時觀察,既能避免“濫殺無辜”,也能加速推進地方政府去產能的步伐。
限時觀察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就企業的情況與性質定出一個明確的觀察時間,公之於眾。觀察期間要對企業實施限產或停產改造,確保限時觀察期間的企業可以保持平穩過渡。
第二,采用積極特殊的支持辦法,幫助企業在一段時間內克服原有的結構性問題和市場銷售問題。用“號脈”和“點穴”的辦法“精準開方”,消除這些企業在生產上的一些難題,使它們能夠在限定時間內取得顯著變化,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第三,在以上兩個步驟都落實的基礎上,將一部分有所好轉的企業歸入上述“五個一批”中的其他類別,通過“走出去”或“兼並重組”的方式給予不同政策支持,幫助企業去產能。

金融、財政形成合力
日報:在去產能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如何把握好與市場的關系?金融和財政又該如何配合發力?
魏建國:去產能過程中,政府和市場、金融和財政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去產能。例如,產能過剩企業都會涉及到在銀行的貸款問題。一些是以政府擔保到銀行進行貸款的,一旦“僵屍企業”責令停產,面臨被淘汰,銀行的呆壞賬將成為一大問題。
必須要正確處理好銀行的貸款問題。對這些企業取消銀行貸款、破產清算後產生的呆壞賬,則應由銀行消化一些。對於產能過剩企業,銀行和地方政府都應實事求是,不能再猶豫不決,更不能拖著不辦。一些企業享受著優惠的銀行貸款,但實際上是銀行不斷地將老百姓的錢投向產能過剩行業的無底洞。
我們看到,一些“僵屍企業”利用金融資源所產生的收益還不足以覆蓋資金成本,不僅導致自身效率低下,同時也會拖累整個行業,使我國整體去產能過程進展更加緩慢。所以清理掉這些過剩的產能,就需要金融機構主動收緊對“僵屍企業”的金融支持。騰出一部分金融資源來支持有活力的新經濟。該銀行負責的就應由銀行消化。
就政府而言,也應主動將優惠政策留給需要提升與“走出去”的企業。產能過剩行業不斷消耗的是納稅人的錢、消耗國家資源、消耗政府的優惠財政。對於歸入“淘汰一批”的企業遲斷不如早斷,早斷不如當機立斷。產能過剩行業拖下去,政府的資源最終也將被拖垮,對於需要“提升”、“走出去”的企業也是一種打擊。
同時,在去產能過程中,政府應盡量避免因為產能過剩企業員工失業所造成的社會不穩定。這一點比銀行消化呆壞賬更重要。這就需要政府在淘汰“僵屍企業”過程中,對還沒有解決企業員工就業的,拿出社保托底。通過財政補貼給這些人一些最低生活費用,幫助他們進行新技能培訓,尋找新出路,這些都是政府的責任。

借鑒國外經驗
日報:放眼全球,國外在去產能方面有什麽好的經驗可供中國借鑒?
魏建國:對於去產能,國外有現成的經驗。比如德國是醫療器械領域全球領頭羊,但德國在該領域也經歷過去產能的陣痛。德國的去產能就是將行業內比較粗糙、低端的醫療器械企業毫不客氣地淘汰,從而將優惠政策集中支持行業中有創新能力的優質企業。
在支持優質企業發展中,德國聯邦經濟部和衛生部曾推出“健康經濟出口計劃”,幫德國企業發展潛在客戶。德國政府還建立基金會,企業專利可獲50萬歐元的健康研發資金。德國聯邦衛生部還設有聯邦藥品和醫療器械局,由醫療專家、工程師等組成,進行監管。正是有了這些措施,像西門子等一批具備優勢的高科技醫療器械企業得以發展壯大。
我們醫院中使用的核磁共振儀很多都采購自德國西門子。德國擁有全球僅次於美國的醫療器械產業規模,有170多家醫療器械生產商。目前德國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中約有2/3用於出口,產品出口額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我和一些德國人聊,他們認為去產能就是不斷優勝劣汰的過程。這就是德國醫療器械到現在都領先全球的原因。
德國另一塊去產能領域與中國類似,同樣發生在鋼鐵行業。受兩次能源危機影響,全球鋼鐵需求大降,歐盟的鋼鐵生產供過於求,產能嚴重過剩。上世紀90年代,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為應對產能過剩,歐盟內部的鋼鐵行業開始大範圍整合重組。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著名的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等一系列大型鋼鐵集團。大型鋼鐵集團的成立,既整合了鋼鐵生產,降低了鋼鐵產量,提升了企業效率,又增加了歐盟鋼鐵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由此可見,提升一批產能過剩領域的行業龍頭,兼並重組一批過剩產能企業,是德國企業領先的經驗,這在我國同樣適用。去產能就像我們種地選稻種一樣,應將粒大飽滿的稻種精選出來,而將幹癟的小稻種毫不客氣地去掉。只有栽培產能過剩領域中的優秀企業,下一步才能豐收,我們的澆水施肥才不會白費。而如果將精力用到壞種子上,即便再費心思,也沒有好的收獲。

去產能必須限時間
日報:中國此輪去產能應該限定時間嗎?應該花幾年?
魏建國: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去產能將是開局之年的重中之重。確保去產能的穩定是關鍵所在。對於去產能必須限定時間:第一,改革已經到了攻堅戰階段,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而現在又是去產能最好的時間窗口,去產能工作越拖難度越大,風險也將越高。第二,對於去產能,信心是當前最大的力量。先設定時間,集中力量完成去產能任務,首戰取勝必然信心大增。
去產能關乎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當前,中國經濟到了提高效率和質量的關鍵時刻,去產能是奔向這個目標的一個雷區。我們應發揚工兵探雷的精神,把去產能作為中國今後產業經濟發展進而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前期工程來實施和安排,以取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開篇。
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轉型期,經濟在增速下降的同時會實現轉型升級,完全可能使我們今後發展的步伐更快。就像一輛正在過彎道的賽車,如今產能過剩,拉了太多人,所以速度上不去,影響了過彎的速度,但只要成功應對去產能的挑戰,賽車會跑得更快。成功應對去產能挑戰後,中國將具有一個相對寬松的市場環境,更能支持有活力的新經濟發展。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