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圖)
不管延遲退休方案這位“媳婦”顏值幾何,“見公婆”總是難免的。據媒體報道,一直以來,對“一刀切”的延遲退休,不贊成者十之八九。
據筆者所知,迄今為止,“反方”意見至少有八個方面:
一、養老保障的問題不能自我封閉在“保險”的框框里求解,養老保障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幾個人養幾個人”的問題。其實,養老保障決定於兩個方面:其一是老人所在的國家和社會能夠生產多少社會財富,其二是這些社會財富將怎麽分配。
二、延遲退休會影響就業,尤其是年輕人就業,這種負面影響在采取了類似政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充分顯示出來。尤其在歐洲,失業率已達10%甚至攀上20%,而青年失業率則還要翻上一番。可以預見,就業問題將是中國最大的社會問題。
三、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能與發達國家簡單作比較,因為兩者之間的社會制度和階層結構有極大的差別。發達國家目前的老人是富裕群體,而中國的老人並非如此。
四、發達國家解決人口老齡化以後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其實是靠國際移民。所以,進入老齡化已達數十年之久的發達國家,目前老齡化反倒不像預計的那麽嚴重。但是,國際移民和相伴相隨的社會排斥又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
五、現在把調整人口結構的希望寄托在放開二孩上。但是,中國的兒童福利制度極不完善,尤其是對0-3歲的嬰幼兒基本沒有公共服務。現在基本上靠家中老人在帶孩子,如果延遲退休,誰來承擔這一份重任?何況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雖然已近75歲,但健康預期壽命卻只有65歲。延遲退休以後,老人還有精力和體力去帶孩子嗎?
六、中國的藍領工人,男性到了50歲以上,女性到了40歲以上,在單位就不受待見了,極有可能被辭退。而一旦被辭退,再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不容易。現在的方案設計,被延退的勞動者不但要延遲領取養老金,反而被要求在被延退的時間段再繳養老保險費。無疑是雪上加霜。
七、十年前被“下崗分流”的40、50歲人員,現在正到了50、60歲,該領養老金了。一旦有了養老金,收入就穩定了,甚至比打零工、吃低保還能高出一些。他們已經苦等苦熬了10年,不就是等著這一天?現在突然說政策變了,想想他們能接受嗎?
八、有關方面寄希望於“每年只延遲幾個月或者每幾年推遲一年”能夠減輕被延退者的負面感受,但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目前的解釋無法令人信服。
在跨年時碼上這些文字,算是留一份紀念。當然,也是為2016年的這一討論做些預熱。對於以上提出的問題,有關方面如果能夠作出令人心服口服的回應,對於改革的進行、政策的落實肯定是有好處的。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中心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