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00萬的責任

標題所說的又是瀏覽量,回看記錄,在今年7月才寫了一篇《悶出200萬的感想》,止凡實在想不到還未到2016年,瀏覽量又累積出另一個100萬。往後的日子不一定每一個100萬瀏覽量都需要發文作紀念,但今次又真的有感而發。




記得第一個100萬瀏覽量所需時間為8年,而第二個100萬瀏覽量則只需要10個月,第三個100萬瀏覽量需時5個月而已,大家能計算到當中的複利率嗎?看見這結果,才驚覺原來瀏覽量真的有複利率效益的,很有趣。

近年的確看見瀏覽量增加不少,相信主因是參與了不同的媒介,包括著作、訪問、講座、專欄、工作坊、其他網站、youtube直播等,接觸大眾的機會多了,自然瀏覽量大增。而伴隨著這些事情的背後,並不是有什麼利益,而是多了一份責任。

由於多了渠道,於是多了不少新來的blog友,有緣合意的可能留下來追看,留言討論交流一番.不喜歡這裡的,可能看兩眼便走了。同時,亦引來一些blog友,他們既不喜歡這裡,但又會留言作些負面批評,甚至諷刺、謾罵,尤其以匿名留言居多。面對這些比從前多的負面留言,我經常作出反思,是否繼續寫下去也是其中思考的重點。

反思、檢討,我認為是重要的,如果不作這些行為的話,分享交流來幹嘛?所以反思與檢討是必要的,而當自己面對負面批評後思考到了一些點子時,我的心情會很平靜,例如:

當我在想今天在做的事情有否意義時,我會想:「到底我能正面地影響他人嗎?還是批評者更能做到這效果呢?到底我自己認為誰在做的事情更有意義呢?」。

當我被批評永遠不能說出確實的操作時,我會想:「每個人的背景是否不同?一個20歲青年,與一個50歲的一家之主,與一個80歲的老人家,同樣叫他們買建行是否有問題呢?我的堅持是否合理?」。

當我被指罵對某事情認知不足,我會想:「我承認我的無知會有問題嗎?犯錯有問題嗎?」

當我發現我不認同對方,又改變不了對方時,我會想:「黃絲藍絲在佔中等事件的立場可以妥協嗎?大企業中勞方資方在加薪問題上可以沒有爭議嗎?同性戀者與教會主持的立場可以一致嗎?」

類似的反思題目還有很多,還有一個很好的點子,正是這些反思機會的本身,如果我從來沒有開始寫blog,根本就不用面對這些負面批評,不用作出任何反思,這是缺少了進步的機會,更可能於茶餘飯後與朋友的討論中很自以為是地批評這個那個,變成了自己第一本著作《永不當田雞》的田雞。

另外,寫這個blog時的感覺,由寫一個個人網誌,隨便分享,說說而已,慢慢變得比較嚴謹,思考得更深入。某程度上這是有點壓力的,雖然我不希望這樣想,但的確不像從前般輕鬆。原因是這裡的文章所影響到的人的確不像從前般少,讀到這裡文章的blog友也越來越廣,財商高低水平可以很參差,說得不好,後果不像從前般簡單。

其中一個話題,我也與巴黎兄在直播之後午飯時討論過,就是物業投資收租這個操作。如果這只是自己的操作考慮,主力只不過看看當時的財務條件、樓價水平、租金回報、投資值博等等,向成功者學習如何操作也算合理。然而,今天在blog內分享時,可能會想的問題更深更大,例如這個操作行為是否值得推廣,在blog內分享了,假設大部份人都在做「收租佬」,玩「大富翁遊戲」,對香港是否有益?

在接受其他網站或雜誌邀請寫專欄時,我在想的不會是名利問題,又不會太著意某平台的風格與自己是否合得來,有否瀏覽量的協同效應之類。反而會從「能否影響更多人」去想,更會想得大一點,希望價值投資、財務知識的聲音可以佔領更多平台,甚至改變主流傳媒的聲音。

近年,當寫文章時,在想的問題中,的確會出現這份責任。即使我不時都會提醒自己:「這是想多了,自己只是打工仔一名,普通人一個,散戶一名,凡人一名,自己找到累積財富之道就很足夠了,閒時輕鬆寫寫文,上面所想的創造香港價值、影響股民思想等問題,想太多,簡直是自找煩惱。」。不過,可能興趣吧。

世上總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傻瓜,就好像巴黎兄,除寫blog外,又辦工作坊、又辦課程、又搞直播,為何呢?可能覺得有好東西,分享出來會更開心吧。又可能搞這些東西,在平凡的人生多點色彩吧。我不知道大家在生命中有否找到很喜歡做與充滿熱誠去做的事情,如果找到的話,回想一下,可能你都未必找到幹這些事情的原因。

我不是說巴黎兄是傻瓜,不過他大概不會生氣的吧。預祝大家聖誕快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7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