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823
投資市場的成敗利鈍往往顯出人性的弱點,人們趨利避害卻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 為現在看到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可是只需「回帶」一望,世上沒有永遠升市,亦沒有永遠跌市,只有變幻才是永恆。所以筆者最近亦表明,即使眼前樓市節節上 升,亦不表示值得以現價買樓,並非筆者看淡後市,而是以投資論,估值較低的股市不是更值得考慮嗎?
此亦是筆者一向批評某些論者,以為樓市長升不跌,地產商永遠受惠,建立萬世霸 權。歷史的事實表明,此款霸權從未存在,即使有之也只是歷史長河內的一瞬。有人說香港經濟被六大地產家族把持,莫講此六大家族當中的猶太家族並非以地產為 主業,即使其餘的五大家族,即「李郭李鄭」及包吳氏,亦不是以地產業起家。
華資財團崛起之際,有所謂「地產五虎將」,即長實、新地、恆隆、合和及大昌, 與方今「五大地產」比較,只餘下前二者,而加添了恆基、新世界、信和。更早期香港的商業王國是「四大洋行」,即怡和、和記、太古、會德豐,要不是退居二 線,就是被人吞併。現今的所謂霸者,他朝亦可以因決策錯誤、管理不善,甚至是接班問題而退位讓賢,「家族霸權,世代相傳」,從何談起?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原本從事各行各業如製造業、金銀珠寶業、商品貿易、航運 等,從而賺到第一桶金,才有足夠財力轉營地產,甚至進軍零售業、公用事業。如果因為部份發展商事業廣大而視之為霸權,則亦可以說是「工業霸權」、「貿易霸 權」、「公用霸權」,而無視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勝劣敗,能者居之」的現象。對筆者來說,他們的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才是壯大的主因,其道理一如「揀股要揀管理層」。
在大師姐的著作中(P.204)明言生財需要擁有三個要素──土地(land)、勞動力(labour)和資本(capital),所獲得的是租金(rent)、工資(wages)及利息(interest),工資和利息來自人類的努力,而土地擁有者沒有創造土地或其價值。有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浮現出一個疑問:第四項生產要素──企業才能何在?古典經濟學的確只有前三個可見的要素(physical factors),可是近代經濟學者指出第四項生產要素,其所獲得的回報是利潤(profit)。

無論根據馬克斯主義、佐治主義,以至大師姐的著作,壓根兒就不承認所謂企業才 能,認為企業能不斷壯大及擴展,並不出於其主事人及管理團隊的竭精盡智,而是來自於剝削勞工或土地使用者。如果這是事實,則資本擁有者及土地擁有者就不會 倒閉,管理不善者亦能透過資本及土地壟斷而永續,然而無論銀行或發展商倒閉是不絕於書。至於說大地產商霸權令到中小地產商遭擠出市場(P.157),諷刺的是最近百利保與新地嘉里合作推出南灣項目,麗新則推出翠峰28及萃峰。
與其訴說社會怎樣不公平,不如尋找當中的規律令自己得益,財團是因企業才能乘時而興,作為個人亦可尋求發展此種才能,比如在2005年英文版出版時見到樓市大有可為而入市,到今日2010年中文版出版後路人皆見時計劃收割,已經獲益不淺。
有些文章令人看後心曠神怡,事後卻是過眼雲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