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由於信息爆炸,創作篇好的文章想賺取高點擊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i黑馬 特約作者 陳一佳 11月10日報道

現如今,社交網絡、自媒體平臺發展得如火如荼,幾乎已經成為了人們每天獲取熱點新聞的必要途徑。然而,讀者們可能無法想象,由於信息爆炸,創作篇好的文章想賺取高點擊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編輯們從搜羅熱點、寫文章、配圖、到絞盡腦汁想標題,一篇文章上消耗的腦細胞絕對不比傳統媒體稍。但是現在,有了“它”,編輯們以後可能就要少了很多苦惱!我們還是先從《紐約客》封底的漫畫說起。

從2005年開始,《紐約客》的每期封底都會有一幅無字黑白漫畫,面向讀者征集配圖的文字。最幽默有趣的一條將會刊登在下一期雜誌上。十年來,這已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欄目之一,每期都會收到約 5000 條讀者配文。

欄目火了,但負責挑選配文,已經71歲高齡的編輯Bob Mankoff卻因此苦了,說到這份差事,他說“每周都要篩選5000多條配圖文字,這絕對是一份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我幾乎每兩年就不得不換一個新助手。長期大量看這些配文,就像在雪地里會得雪盲癥一樣,他們也會得‘幽默盲’。”

但是很快科技就來幫忙,讓Mankoff可以從茫茫文字中解脫出來了。微軟研究員Dafna Shahaf和Mankoff合作研發了一個人工智能系統——教會計算機判斷什麽是“幽默”。要知道,目前機器人的學習還只停留在模仿人的行為上,想讓機器識別人類的“感覺”,特別是像諷刺、文字遊戲以及各種產生幽默的手法,對人來說很容易,但已經困擾了機器幾十年。Shahaf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年前,Shahaf在參加 Mankoff 關於漫畫配文的演講時,發現可以讓計算機評估一條文字的有趣程度,但關鍵是突破“機器學習”。於是,她從《紐約客》的數據庫中找到過往的漫畫和文字,將他們錄入系統,教計算機做出選擇,從而形成相似的笑點。

由於視覺軟件一般都是為照片設計的,而不是圖畫,所以研究員還需要人工描述每幅漫畫里內容,並將其分為兩類:背景信息和反常之處。比如在下面這幅漫畫里,背景信息包括:辦公室、工作地、秘書、電話;反常之處是:臺階、天空、上帝。

最終研究結果顯示,人工智能的選擇中,有 55.8% 是編輯人工選出的最佳答案。這個結果讓Mankoff還是很滿意的,認為人工智能確實可以在現實中應用,幫助編輯們排除掉一大部分蹩腳的笑話,大幅度減少勞動量,但其智能判斷的能力還是無法與人腦匹敵,也許永遠不會超過人類。

不過微軟研究員們的野心還遠不只這些。現在,除了幫助漫畫篩選配文,根據尼曼實驗室報道,《紐約時報》的數據科學團隊也開始使用機器算法,幫助編輯篩選報道了。每天從《紐約時報》網站的300多篇報道中,選出50篇最吸引人的放在Facebook賬號上。

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開發團隊把算法接入到編輯日常的辦公協作工具Slack上,並創建一個名為Blossom的機器人。使用時,編輯只要像平時聊天一樣和它對話就可以了。在對話框中發送“Blossom Facebook?”,Blossom 就會從各個版塊的新聞稿中,挑選出容易在Facebook 上引發傳播和互動的內容,並立即把鏈接反饋出來,以供參考。文章發布後, Blossom 還能幫助給出這些文章在社交網絡上的反饋數據。

Blossom的一名開發人員告訴我們,這個機器人目前表現得非常不錯。僅就 Facebook 的點擊率來看,那些典型由機器人推薦的文章已經比由人工推薦的文章多出了 3.8 倍!

因此,這更讓微軟的研究員們信心倍增,“總有一天,我們會讓系統自己創造出有趣幽默的文字,而不只停留在篩選的層面。”從篩選到創造,這是否可以實現,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值得思考的是,文字工作者們在歡迎新工具帶來更多方便的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危機感?畢竟機器人可是能夠24小時工作,不用吃飯、不用睡覺的。

 

作者簡介

 

陳一佳,80後著名雙語主持人和財經評論員、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華人女主播,紐約三橙傳媒創始人兼 CEO,《創業美國》制片人和主持人。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