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手惡性挖角、通路封殺中國步步進逼 台灣如何守住城池?

2013-07-01  TWM
 
 

 

三安開出千萬新台幣挖角台灣晶電的工程師,木林森與億光在封裝產業廝殺多年,如今雷士又下令通路全面封殺億光照明產品,兩岸LED產業對決仍未落幕,還有更多精采故事要上演。

撰文.林宏文

六月初,中國LED磊晶大廠三安光電董事長林秀成宣布,將以二二○○萬美元收購美國流明(Luminus Devices)全部股權。美國流明主要業務是開發、生產高亮度照明設備,與日亞化學、首爾半導體、台灣晶電均有技術專利方面的合作,另外也投資台灣朗明納斯光電,主要客戶包括樂金、宏碁、飛利浦等大廠。

三安是目前中國第一大LED廠,二○一三年初還大手筆宣布收購台灣璨圓二成股份,讓三安的LED磊晶片產能穩居中國市場寶座。若計算三安加璨圓的總產能,一二年規模可達二四五台MOCVD(有機金屬化學氣相磊晶)機台,低於台灣晶電的三三四台;不過,由於三安尚規畫一百台產能,明年三安加上璨圓產能將上看三四五台,可望接近晶電集團的產能。

上游之戰

三安大動作挖角晶電工程師不過,這家搶盡鋒頭的快速成長企業,最近負面新聞不斷。四月初,中國媒體爆料,三安光電自借殼上市以來,不僅超過半數利潤來自政府補貼,其LED路燈、LED晶片、黃金等廢料回收三大業務問題重重,包括天津與蕪湖項目涉嫌虛增投資;另外,本身不生產卻外購路燈,再以高過市價三倍的價格賣給地方政府。

三安的問題,正是整個中國LED產業的縮影,靠著政府大量補貼支持,讓中國LED產業競爭力逐步增強,但強取豪奪的競爭手段,尤其是針對台灣進行惡意挖角,卻嚴重衝擊台灣競爭同業。難怪晶電董事長李秉傑每次談到三安都會說,「三安是個不擇手段的對手。」早從一○年起,中國LED產業就展開對台灣的大肆挖角,其中三安更開出年薪千萬新台幣的優越條件,向台灣同業晶電、璨圓、泰谷、廣鎵等挖角,總計已有約二百位台灣LED工程師及主管被挖走,其中晶電的人數最多。

日前,LED產業研究機構LED inside公布一個調查,數據非常驚人。一○年下半年,三安已吸引六十多名台灣工程師跳槽,一一年農曆新年後更爆發一輪新離職潮。此外,一○年三安為員工支付的現金才六千萬人民幣,但到一一年及一二年卻高達一.八億及二.八九億人民幣。LED inside估計,三安為台灣技術人才的支出約為一年一億人民幣,讓三安員工的平均年薪從一○年的二萬人民幣,增長為一二年的五萬人民幣,增幅達二.五倍。

「三安以補貼進行不合理的殺價,付出不合理薪水惡意挖角,破壞產業及行業的價值。」向來溫文客氣的李秉傑,談到三安時非常生氣,尤其是一位高階主管在離職前,還參加晶電內部主管會議,把許多機密全部帶到三安。在三安宣布收購美國流明後,李秉傑也表態考慮終止與其合作關係。

晶電與三安是兩岸LED磊晶產業的龍頭,目前這場競爭尚未落幕,但晶電已站穩全球前三大磊晶廠的位置,在專利技術上已與國際大廠交互授權,在爭搶兩岸龍頭位置的企圖心上,李秉傑絲毫不讓,對於台灣鞏固LED上游產業,也有相當的信心。

確實,目前中國第一大LED封裝廠木林森,一半的晶粒用量都來自晶電,只有少部分來自三安,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在專利布局上較強,而三安不僅做磊晶,還大幅擴充封裝產能,也讓木林森有所警覺,加大與晶電的合作關係。

木林森總經理林紀良說,未來,兩岸在LED產業將各有擅場,台灣在LED晶粒及封裝等上游及中游做得好,中國則會通吃中下游市場,包括燈源、燈飾等品牌市場。不過,林紀良也預言,木林森的擴張速度比上游晶粒廠還要快,他很擔心,明年LED晶粒廠可能就會出現缺貨的情況。

中游之戰

億光與木林森短兵相接

同樣的,兩岸在中下游的封裝及照明市場,如今也一樣棋逢對手、短兵相接。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兩岸最大的封裝廠億光與木林森,不僅在封裝產業上已廝殺多年,如今雙方也都跨進照明品牌市場,競爭場域又延伸到另一個市場。

億光董事長葉寅夫說,此刻正是台灣廠商布局LED照明市場的最佳時機,因為台灣在LED產業擁有各種優勢條件;因此,他畢生最大願望,就是以大中華市場為後盾,進而成為國際品牌。目前億光在中國市場以打「Everlight」品牌為主,歐美市場則另創「zenaro」品牌,「這個投入時間會很長,可能要三到五年才能回收,但成功後的回報會非常大。」有趣的是,中國第一大封裝廠木林森,找來台灣的林紀良負責最重要的行銷業務,而台灣第一大封裝廠億光,則找來曾在中國最大光源品牌廠雷士照明擔任營銷總經理,也在燈飾廠歐普服務過的吳正喆負責行銷重任。兩岸LED龍頭廠各自找來對岸的頂尖戰將,又讓這場兩岸LED龍虎鬥更添話題。

億光積極搶攻中國並強打自有品牌,但是五月中,卻傳出雷士照明下令封殺,嚴禁旗下經銷商銷售億光LED產品,否則將取消原有產品經銷權及停貨處置。雷士這個舉動,再度引爆中國LED照明市場爭戰的序曲,也讓兩岸較勁更添火藥味。

對此,億光發言系統對外表示,中國照明市場龐大,且銷售管道分散,並非單一廠商可以獨大,若真的遭到中國照明龍頭廠排擠,反而凸顯億光實力受肯定,有助於拉抬億光的聲勢,打開中國其他銷售通路管道。

下游之戰

湯石樹立轉型品牌成功典範十多年前就搬到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居住的湯石照明董事長湯士權說,兩岸LED產業的較勁,從上游磊晶廠的晶電與三安,到中游封裝廠的億光與木林森,接下來將是下游的品牌競爭;不過,在這個部分,中國業者擁有較強的實力,台商要積極將資源調整並做好轉型才行。

事實上,湯石正是台商LED產業轉型的案例。早期做燈具代工的湯石,歐洲客戶占比高達六成,○七年開始轉進燈飾照明品牌市場,如今已是台灣最大燈飾廠,去年LED照明占營收達一成,今年則估計提高到一成五。

在湯石轉型的過程中,湯士權就住在工廠裡,本人親自帶研發與品牌,小時候養過雞、豬、牛及狗,十二歲就會開車,還開過排骨便當店的他,凡事都自己來。所以在他的辦公室旁邊,就設了一間寢室及產品研究室,自己拿焊槍組裝研究燈飾產品。

如今,湯石不僅拿下北京故宮及台灣歷史博物館的LED照明燈具訂單,去年與今年還連續以LED微型智慧軌道燈具組及嵌入式LED燈,拿下素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iF設計大獎。「要與中國品牌廠商競爭,要用品質及設計贏。」湯士權說。

兩岸LED產業的競爭,如今已打到第三回合,而在LED照明品牌的競爭上,由於中國企業擁有本地市場的優勢,台灣業者也正急起直追。除了億光、台達電等大廠之外,也有從不同產業切進來的公司,包括勝華、威剛、長榮光電等。這個攸關接下來五年甚至十年的長期品牌戰爭,應該還有好戲可看。

兩岸LED產業龍頭頂尖對決

產業 台灣 大陸

磊晶 晶電 三安

封裝 億光 木林森

燈源 億光、台達電 雷士、光源世家燈具與燈飾 湯石 雷士、華藝、

歐普、勝球

資料來源: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06

政企亂戰,殃及城池 武漢垃圾亂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44

一家旨在為垃圾圍城紓困的企業卻與主管的城管部門水火不容;一個號稱採用歐美最環保垃圾填埋方式的垃圾場卻三年未通過環保驗收;一座正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都市卻被國家、省、市三級部門批評垃圾污染之患。

垃圾場攻防戰升級

誰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武漢市環境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環投」)會,而且大張旗鼓,不畏人言。這家有國資背景的企業向安監部門自揭家醜,舉報自己下屬的陳家沖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以下簡稱「陳家沖垃圾場」)有安全隱患;向媒體投訴,把自己與上級主管部門武漢市城管委的矛盾曝於聚光燈之下。

這似乎是武漢環投的「背水一戰」,直接導火索是陳家沖垃圾場被強制接管。

2013年5月21日的罕見一幕,武漢環投辦公室主任趙春華還記憶猶新。「兩百餘名全副武裝的城管隊員衝進了陳家沖垃圾場辦公區,有人撤下了武漢環投的橫幅,掛上了『陳家沖垃圾場臨時接管專班』的牌子。還有一群人奔向場區迅速拆掉了環場路上的圍牆。」

「他們一邊拆,一邊說,這不是拆牆,這是拆環投的『心牆』。」趙回憶說。

這面「心牆」被推翻,武漢環投和市城管委直接面對面短兵相接。

次日,武漢環投就向市政府及多個政府部門遞交了《關於搶佔國有資產轉移環境污染問題的報告》,直斥武漢市城管委「為維持政企不分,無視法規、公然搶佔國有資產!」

「未經公司同意,也未開會研究就強行接管陳家沖垃圾場,這是對公司權益的嚴重侵害。」武漢環投總經濟師楊駿說,「陳家沖並沒有造成重特大事故,也不符合《武漢市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所規定的接管條件。」

所有焦點在陳家沖垃圾場,這是一個擔負著武漢市民1/3垃圾日處理量的龐然大物。

陳家沖垃圾場設計總投資4.56億元。工程分兩期,一期工程已於2007年10月投入運營,至今累計處理武漢市城區生活垃圾330萬噸——這早已超過設計填埋庫容的280萬噸。

矛盾由此激化。武漢環投拒絕再接納各區垃圾,市城管委則不同意。據武漢市城管委相關文件顯示,該市生活垃圾處理形勢嚴峻,為了便於全市統一指揮調度,以臨時工作專班進駐垃圾場接管運營。

截至南方週末記者發稿時,該垃圾場已被強制接管,仍在接收各區送來的生活垃圾。同時,市城管委緊急啟動陳家沖垃圾場二期應急填埋庫區建設,並升級污水處理系統,將垃圾滲濾液轉運處理。

矛盾早在三年前就已埋下伏筆。據趙春華介紹,2010年,武漢環投就向市發改委、環保局、城管局(即現在的城管委)提交報告,希望盡快啟動二期工程建設。然而,武漢市城管委對建設資金來源等問題始終未予明確,二期工程遲遲未能啟動。「眼睜睜看著垃圾正在圍城,我們卻無能為力」。

橫亙三年的「心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場武漢「垃圾圍城」背後的鬧劇,在武漢環投成立之日起,便已埋下端倪。

武漢環投的前身是原武漢市城管局下屬的市江環實業發展總公司。後改制重組,新公司於2010年6月成立,公司形式為國有獨資,出資人是該市國資委,而原公司同期被註銷。

政企分開之後,武漢市城管委是武漢環投的業務監管、指導部門。

這是一家被武漢市寄予厚望的企業,試圖為武漢垃圾難題破局。據武漢市委辦公廳2009年17號文件顯示,以武漢環投為平台,將進行多渠道籌措城市管理建設資金。

這座常住人口達千萬的城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超過7000噸。全市現有4座垃圾焚燒場和2座填埋場,武漢環投旗下的陳家沖垃圾場肩負重任。

然而,武漢環投自始至終都步履蹣跚,投融資功能未能實現,到2012年末總資產8.93億元,負債7.26億,資產負債率達82%。

據楊駿介紹,因武漢市城管委不遵守原有協議,又拒絕簽署新協議和授權特許經營,導致該公司近30個項目被阻止。因涉及債務問題,公司基本賬戶屢次被封,連發放工資都成難題。

這家新企業如同老邁的國企般邁不動腳步,一堵「心牆」橫亙在武漢環投和武漢市城管委之間。

據知情人士介紹,兩者關係早已僵硬。「城管開會,環投幾乎不去;環投項目開工請城管委參加,城管委基本不去。」

而從武漢市城管委過來任職的總經理黃哲在武漢環投幾乎「無所事事」。2013年7月26日,黃哲在電話中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對公司大多數事務並不清楚,我已三年沒有看過公司的財務報表。」

據知情人分析,這似乎是一場利益之爭。2013年5月,城管局升格為城管委。未升格前,城管局局長的行政級別與武漢環投董事長相當,後者不甘受其指示。升格後,武漢市城管委希望繼續執掌武漢環投,而後者出資人是代表市政府的市國資委,認為原江環公司所有資產轉交自己名下屬名正言順。

直到現在,武漢環投遞交的各種申訴材料和報告多達380份,問題仍未圓滿解決。面對種種指責,身兼陳家沖垃圾場臨時接管專班主任的武漢市城管委建設處副處長何威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不存在干預,我們是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辦事。」至於何種要求,何威沒有回應。

武漢環投之所以反對被接管,這在何威看來是該公司「有特殊背景」,武漢環投有關人士也並不隱瞞董事長的父親曾是武漢市主要領導的事實。

南方週末記者多次試圖聯繫武漢市城管委有關負責人,截至發稿時,仍未獲得進一步消息。

鬧劇背後,二次污染成患

比起矛盾激化,兩敗俱傷,更要命的是垃圾填埋場眀患重重,武漢的垃圾困局繼續無解。

早在開工前,陳家沖垃圾場就被當地有關部門宣稱將採用歐美最環保的垃圾填埋方式,而今四周卻可見墨汁般的滲濾液從堆體中流出。

經知情者指引,南方週末記者在垃圾場下游水渠邊找到一條來自垃圾場、且仍有污水外排的通道,該通道流入索子長河,最後匯入長江。陳家沖垃圾場近年連續多次發生滲濾液漫溢的污染事件,也因私設暗管、擅自外排滲濾液被當地環保部門通報,並處8萬元罰金。

南方週末記者從湖北省安全生產委員會(下稱安委會)獲悉,該委在2013年6月曾去過陳家沖垃圾場,就場區存在的安全隱患一一登記在冊,並向武漢分管副市長下達了督辦通知單,要求限期整改。

在2010年武漢環投提交二期工程建設報告時,該公司就試圖同步解決一期滲濾液導排系統堵塞等問題。不惟二期工程,在武漢環投看來,武漢市關於環投集團組建方案所定目標基本沒有實現,公司本該承擔更多垃圾處理項目,參與更多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更不可思議的是,武漢市環保局環境監察支隊副隊長雷鳴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陳家沖垃圾場至今沒有通過環保驗收。據該垃圾場環評批覆顯示,只有通過環保驗收方可正式投入使用,而陳家沖垃圾場在沒有獲得環保驗收之下,就已用完一期庫容。

這期間是「特殊背景」作祟,還是「政企不分」的矛盾使然,抑或是「垃圾圍城」的逼迫,南方週末記者並沒有得到更多答覆。

事實上,未通過環保驗收的,不止陳家沖垃圾場一家。

武漢長山口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設施設計能力400噸/日,實際每天僅能處理100噸,而該場垃圾滲濾液日產生量已將近300噸。2013年1月,該垃圾場底部滲出醬油色污水,下游三百餘畝農田被污染。「該場也沒有通過環保驗收。」雷鳴說。

「武漢市垃圾場污染環境問題一直令我們頭疼,這些年工作始終在抓,但步伐緩慢,難以推動。」武漢市環保局局長丁雨在電話中坦陳。

早在三年前,國家審計署有關武漢市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中就指出武漢市多個垃圾填埋場存在二次污染隱患。2011年11月,武漢市環保局開展排查,金口、岱山、二妃山、紫霞觀等四座簡易垃圾填埋場均未建設配套垃圾滲濾液處理設備和填埋氣導排系統,嚴重污染場區周邊環境;而其中業已封場的岱山、金口、二妃山也沒有實施封場環評。

垃圾圍城,如何爭先

正是在這樣的垃圾困局中,武漢卻從沒放棄對光鮮榮譽的追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多條主幹道大幅標語隨處可見。

垃圾處理,無疑成了這座城市爭先中的「硬傷」。哪怕是業已封場的垃圾場,也一樣成為眼下的心頭之患。

最典型的是距離武漢火車站不到1.5公里的北洋橋垃圾填埋場。這座始建於1991年的垃圾場,因沒有配套的垃圾滲濾液和填埋氣收集系統而飽受詬病。尤其在武漢火車站建成後,這一帶臭氣熏天是不少搭乘高鐵的人對武漢的第一印象。城管部門曾兩次承諾關閉該垃圾場,均因垃圾無處消化而未能兌現。

飽受投訴之後,約一個月前,該垃圾場關閉。2013年7月23日下午,暴露在烈日下的北洋橋垃圾場已被黃土覆蓋,垃圾堆體上可見多根用來導排填埋氣的水泥管,還有一處碗口粗的洞穴正在往外噴氣,獵獵自燃。

一位家距離該垃圾場不到百米的老太說,垃圾場沒有關閉前,異味嚴重,整日不敢開窗,現在雖有轉好,但仍可見垃圾堆下黑水橫流。南方週末記者環行四周發現,未見污水處理設備,該垃圾場有部分滲濾液經溝渠直排地勢較低的東湖。

用來存儲滲濾液的四個水塘已近飽和。而在2011年,武漢市環保局就曾致函原市城管局,稱該垃圾場滲濾液靠自然揮發且隨時有漫溢污染環境的風險。但何威對此並不認同,「你看到的不是滲濾液,現在滲濾液全部進了市政管網。」事實上,按照最新版《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相關規定,未經處理的垃圾場滲濾液不可接入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更不可與雨水混排。

不惟北洋橋垃圾場,據瞭解,二妃山垃圾填埋場封場後,其維護管理單位武漢市拓新保潔有限公司私設暗管,將未經處理的垃圾滲濾液排至市政管網。

正在全力推進的陳家沖垃圾場二期應急庫容建設地周邊有超過300戶居民沒有完成拆遷,這些在500米衛生防護範圍內的居民為此多次上訪。

這已有前車之鑑。據瞭解,陳家沖垃圾場一期項目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周邊水系設計不合理,雨水排放不暢,一遇大雨即污染周邊環境。該場已連續四年被當地環保部門責令整改。

2013年武漢市兩會上,當地多位人大代表就陳家沖垃圾場污染環境問題聯署提交了建議,當地人大代表易建革回憶該議案獲回覆時說,「實際行動重於書面回覆,只要建設方心裡裝著陽邏(陳家沖垃圾場所在地)人民,不要讓陽邏人民失望就可以了。」

「只要一期沒有達到環保驗收要求,哪怕是應急庫容的二期工程理應也不能建設,但現實是已經開工。」武漢環投總經濟師楊駿還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垃圾堆體沼氣危險區已發生多次違法施工。

據該公司提供的材料顯示,6月12日,應急庫區工地施工隊伍將11000立方米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排進入長江,引起當地村民公憤。

截至發稿日,陳家沖垃圾場仍在接受省市兩級環保部門的查處。用武漢環投的話說,「其日益成為連年環境事故與群體事件的肇始之地,其系統風險之大,隨時可能引發惡性事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