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非虛構寫作再次迎來春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038.html

中國非虛構寫作再次迎來春天?

第一財經日報 彭曉玲 2015-10-16 08:51:00

這些年小說離現實越來越遠,通過文學作品來關註現實的題材也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需要非虛構寫作這種文體更好地反映現實

10月11日,也就是白俄羅斯女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憑借非虛構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三天,來自北京、上海的八家媒體平臺在各自微信公眾賬號上,公布了成立非虛構創作聯盟的消息。

這也是2010年《人民文學》雜誌發起“非虛構”欄目後,倡導非虛構寫作的接力棒首次大規模傳遞到了民間運作的市場化平臺。

“聯盟的構想已經準備很久了,這時發布只是巧合。”非虛構寫作家、聯盟發起人之一關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諾獎固然對非虛構寫作概念的傳播大有裨益,但對中國而言,職業寫作者偏少,如何確保寫作的真實性,仍是制約其發展的兩大關鍵問題。

中國非虛構寫作源於史傳

非虛構創作聯盟由《人間》《時尚先生Esquire》《南方人物周刊》《GQ中國》等八家媒體平臺聯合發起成立。聯盟接納的作品,除了文字寫作,還包括音頻、視頻、圖片,還有各種古怪的形式,因此冠以“非虛構創作”之名。

什麽是“非虛構寫作”?《時尚先生Esquire》總編輯、作家李海鵬告訴記者,定義非常簡單,只有兩條:真實和文學。“所有出現在文章中的點都必須是真實的,真實的事件、真實的人、真實的現象。並且,這篇文章必須具有文學色彩。”

“其實非虛構寫作是相對虛構寫作而言。在中國文學史上,兩者是在虛構寫作得到發展後才區分出來的。”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羅書華長期從事文體研究,他說,按照孔子時代“大文學”觀點,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稱為文學。漢代以後興起的漢賦,是現代意義上的虛構寫作,里面會有意加入對外在世界的想象。真正有意識的虛構寫作在唐傳奇中才開始。

“中國文學史上的非虛構寫作,一直都是以史傳文學為主,直到晚清出現《申報》,非虛構寫作又從正史延展到新聞寫作,隨後才衍生出報告文學等文體。”羅書華說。

至於“非虛構作品”這一確切提法,則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以“非虛構小說”和“新新聞報道”為代表的非虛構創作盛行一時。這一概念隨後被引入國內,有學者在發表的學術論文中,還將中美兩國的報告文學、非虛構小說、新聞報道、紀實小說、口述實錄文學等統攝為“非虛構文學”。

通過非虛構寫作反映現實

直到2010年,《人民文學》正式開出“非虛構”欄目,“非虛構文學”才正式進入主流文學媒體的視野。“平心而論,當今文壇存在一種風氣——一個字,懶。”時任主編李敬澤曾這樣介紹發起欄目的初衷:“我們周圍存在不少的作家,把清高視作品位。一些中年作家收入不菲,對世界的理解全部通過電視和報紙。長年累月靠二手材料來吸收靈感,這是何等被動的創作風氣。”李敬澤呼籲作家做“行動者”,走向“吾土吾民”。

《人民文學》“非虛構”專欄刊登的第一部作品是韓石山的《既賤且辱此一生》。直到2013年6月,陸續刊登了29篇作品,作品題材與風格各不相同,顯示了“非虛構”寫作的多樣性。其中,梁鴻發表於《人民文學》的《梁莊》在學界引起較大反響,後以《中國在梁莊》為題名出版單行本,並獲得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亞洲周刊》2010年度非虛構類十大好書獎以及第七屆文津圖書獎等獎項。另外一篇體現“行動”勇氣與決心的作品來自慕容雪村。這位成名於網絡時代的作家,冒著生命危險臥底傳銷團夥二十三天寫出《中國,少了一味藥》,展示了傳銷的本質和誤入歧途的底層百姓的悲慘命運。

時隔幾年,為什麽又要開始重新再提非虛構寫作呢?關軍說,若幹年前小說有反映現實的功能,但這些年小說卻離現實越來越遠,通過文學作品來關註現實的題材也越來越少。小說更多是走向個人空間,或者是走向類似玄幻等領域,虛構的成分也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需要非虛構寫作這種文體更好地反映現實。

“尤其是中國,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急速發展、變化特別劇烈的國家。改革開放的短短30多年,相當於把別的國家上百年歷史走完,這些都是(非虛構寫作)題材的富礦。”他還表示,在中國,非虛構寫作和特稿有很大關聯性,對於大眾讀者而言,類似題材是通過紙媒才看到的。

內容是否真實較難核實

關軍說,聯盟主要的功能是資源共享,有了聯盟之後,其他平臺就能更便利地獲得授權,作者的作品也會得到更多的推廣。李海鵬也說,現在很多網絡平臺都在做非虛構寫作欄目,市場的接受也不錯,也能帶來平臺的美譽度。

不過,他們都表示,網絡興起後非虛構寫作發表渠道固然多了,但普遍面臨的問題是“人才難得”,職業寫作者估計也就幾十個。關軍也表示,以他所在的網易非虛構頻道《人間》為例,盡管平臺每天都能收到幾位讀者投稿,但職業寫作者主要還是由特稿記者構成。“不過,傳統媒體衰落後,真正的職業非虛構寫作者也在減少。”

怎樣在寫作中堅持真實,也是當下非虛構寫作普遍面臨的瓶頸。“多數時候來稿並非是像記者一樣寫現實題材,而是寫周圍的人和事,也不是以情節獵奇作為賣點。”關軍這樣介紹他收到的來稿,判斷作品真實性主要從作者有沒有偏離寫作動機來看。如果只是把非虛構寫作當成愛好,而不是當成賺錢,一般內容是可信的。不過他表示,“嚴格來說,還是要多核實。但是現在這方面還達不到。應該在核實上再專業些。不過核實這也是中國媒體的弱項,像在美國,媒體里就有專門進行核實的機制,但是在中國幾乎沒有。”

關軍還提醒,原來報告文學也很流行,但現在已經基本不提,就是因為編造痕跡太多,而且離政治太近。今後的非虛構寫作也要避免重蹈覆轍。

編輯:李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