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鴿認為,股市不好時可能是做兼並以及和有技術、有特色公司合作的最好時機。
“因為股市低迷,所以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時期,機會特別多。當然,機會最多的時候也是競爭最激烈的時候,市場上的錢很多,選擇就變得非常重要。”在網易未來科技峰會上,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這樣說。
去年,熊曉鴿曾在飛機上碰到網易的創始人丁磊,二人在從杭州回北京的飛機上一路大談互聯網的技術和未來、應該做什麽事情。“那天我們談得很開心,一直都在談技術。哪些地方很激動的事情,當然他教了我一點:用手機,電話多的話最好都用耳機。”
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
熊曉鴿評價:“網易公司的定位,把它定位為‘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公司’,其實我覺得這個定位還蠻有意思的,我也在問我們這些互聯網公司,我們過去之所以能夠做出一些成績來,到底是什麽樣的原因?是說我們有技術嗎?好像沒有哪個公司說我們的技術是最領先的,但最後可能是流量、用戶等等,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後者,中國人很多,市場大,用戶多。”
對作為投資者的熊曉鴿來講,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所有互聯網的上市公司,都是得益於中國市場的規模,這是創業者和投資者的幸運。但在今天,這個東西也帶來了一點問題——門檻比較低,都往里面湧,湧來湧去,最後失敗的很多。原因在於無論在投資界還是商場,很難突破“二八定律”,“我一直認為是這樣,換句話說,你投100只基金,可能只有前面20個能夠賺一些錢,後面可能就會失敗,公司也是同樣的。“
那未來應該怎麽做呢?在熊曉鴿看來,機會不僅僅是toC這個領域,更重要的一點是對企業,也就是toB業務。
“我們談到系統,我們的大數據,尤其中國,我們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做這個事情,很多中小企業要起來,能夠給這些企業提供什麽樣的服務,我覺得這可能是未來我們這些互聯網公司,尤其是網易要考慮的。”熊曉鴿說。
在他看來,所謂老牌互聯網公司到今天為止也就是十五六年的歷程,它們能夠為後面中小企業的創業公司做一些服務,給它們提供技術,尤其在市場營銷、開發、研發等方面的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一些信息,“我認為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而對於中國TMT企業的出海情況,熊曉鴿認為,中國一些技術生產型,像電訊公司,在國外賣得比較多,現在的手機如小米等一些其他品牌的產品也在國外賣,但覺得規模太小,這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自己的核心原創技術,另外就是在海外做市場的能力是不是還行,在這一點上有待加強。
他也同時提到,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是在海外上市,上市公司的產品不在外面賣,“你的股東、股民都不知道你的產品,很少有人用你的產品,所以你的PE也很難得到很好的體現,因為你的股民都是海外的,但他又不是你的用戶。所以說,更多的產品,擁有自己技術的產品能夠賣到海外市場上去,可能也是未來要做的,當然,這個過程非常之難。”
這個過程中,作為資本有什麽樣的機會?
熊曉鴿認為,股市不好時可能是做兼並以及和有技術、有特色公司合作的最好時機。“另外一點,在這個時候,國外一些公司怎樣能夠跟國內的資本市場結合起來做一些事情,當然我不是說所有公司都從國外下市回到國內上市,但有一些公司回到國內可能是很好的機會。”
而對於怎樣參與到國內現在的熱潮中,他認為,在一些技術領先的領域,靠上市公司自己本身來做比較困難,可以用資本市場做一些新的事情。
但他同時表示,機會最多的時候也是最難的時候。
“現在市場上的錢很多,很多人願意來投資,但無從下手,這時候選擇變得非常多,而選擇變得多後,選得好就會變得很好,選得差就會很差。容易的錢並不是好事情,而是要找到比較好的創業方案,這時候大家心態比較好,反而取得成功的機會更大。”熊曉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