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沙拉品牌創業,沒有匠人精神就是扯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5/151977.shtml

1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挑剔的國人對於吃的追求恐怕早已不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基礎階段了。人們需要吃的更健康、更環保、更富有文化意義。沙拉也不再是我們戲說的西式“拌涼菜”,打造一款特色的沙拉品牌沒那麽簡單。

從星巴克說起,沙拉的品牌溫度

“這不是一杯咖啡,這是一杯星巴克!”這可能是星巴克品牌最好的詮釋。對於星巴克總部所在地西雅圖來說,盡管這座城市擁有微軟和波音兩大全球頂尖的高科技公司,但這里的人們更喜歡說的是,他們的每一天是被星巴克的咖啡香喚醒的,而不是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和計算機的運轉聲。

窺一斑而見全豹,星巴克作為商品的意義在於它滿足不僅僅是一杯咖啡那麽簡單,而是幫助消費者發現自己的願望,幫助他們傳達出內在的信息——喝一杯咖啡,享受的是咖啡帶來的休閑時刻。

沙拉是否能同樣釋放出相似的信息價值,我認為是一定的。說起上世紀20年代沙拉的誕生,一個叫做凱撒的廚師因為廚房剩下的食材非常有限,於是他就用生菜、面包、芝士和橄欖油臨時拼湊出了一道沙拉,而沙拉可以承載的飲食意義不僅在於“便捷、自然、健康”三個關鍵詞,也在傳遞給食客們其它更多的餐飲習慣、餐飲文化的想象力。

當行業里各家沙拉品牌都在靠所謂的事件營銷制造噱頭爆點時,忽略的卻是如何賦予沙拉更多的意義。

舉個例子,很多國人喜歡吃火鍋,呷哺呷哺的出現則告訴人們,原來在商場里逛累了,不僅可以去滿記喝甜品、去哈根達斯吃冰淇淋,也可以去花短時間去吃一頓火鍋。有時候人們需要的並不是火鍋,而是一個休憩的選擇。其實沙拉也可以成為這樣的選擇,而且人們不單是需要配餐時吃沙拉,就像我們用手機看新聞慢慢取代訂報紙一樣,它也可以成為更時尚、更綠色健康的主食。

品牌的熱度是會訴說的。就像喬布斯告訴我們的,顧客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是什麽,我們的任務是告訴他們真的的需求。

餐飲行業的口碑,消費者的參與感

無論社交媒體如何發達、點評網站如何高頻使用,餐飲業的口碑真正靠的是顧客的口口相傳。全聚德、東來順這樣的品牌美譽是幾代食客傳遞下來的,而不是靠什麽牛逼的創意營銷換來的,噱頭換來的是一時的關註,而不是持久的青睞。看看雕爺牛腩吧,又是食神戴龍手里買配方,又是搞饑餓營銷的封測去吊食客們的胃口,再搞什麽微博紅人留幾手與蒼老師偶遇,然並卵。好不好吃才是硬道理,至少和身邊大部分的朋友去過後,很少有人表示要去第二次,除非為了去顯示什麽逼格。可是逼格這東西,在好吃才是王道的面前脆弱的猶如秋風中的破敗落葉,最後的答案自然在風中飄。

餐飲行業的口碑,說白了就是消費者的參與感。做沙拉品牌可以總結出一套“加速器、關系鏈、發動機”理論.

加速器是差異化的概念——沙拉可以是主食,新穎的定位足以讓人記住;

關系鏈是營銷的參與感,筆者不反感做營銷,但你的營銷新穎的同時一定要正向,別給“有關部門”添亂,別重演斯達巴三百歪果仁的鬧劇了。

發動機是什麽?是好吃、是好服務、更是食品安全。

可以肯定的是,餐飲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劃分越來越細。無論學生、白領、男性女性都擁有個性化的消費文化,圍繞客群圈子營造參與感有利於食客們找到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口碑才有力量。

少談點情懷,多死磕產品

《三體》里面講,宇宙可能會從11維降到1維,那麽最後那1維是什麽?答案是產品。

產品是一切的基礎,離開產品談情懷,這一點可以問問去年的羅永浩的錘子手機。少談一點情懷,把產品做到極致才是正經事。對創業者來說,情懷不是你的取勝之匙,那只是附加值。

餐飲業的菜單、食材、服務都是值得花心思的切入點,就看經營者是否有眼力、有心力去做。產品是1,其他是全是0,互聯網+只是事半功倍放大作用,沒有那個1,後面幾百個0乘起來都沒用。除了保證口味,沙拉品牌們都深諳在食材上極為用心,有的摒棄了批發市場采貨渠道,直接尋找食物源頭,並且在門店內透明化展示,讓消費者清清楚楚知道食材來源、采收時間以及種植者的信息。

需要承認的是,食品安全已日益成為今天國人日常生活隱患,越來越多進口的奶粉、水果甚至糧食等食物被推上貨架。作為世界大國,國人的餐桌需要進口來彌補內心的不安,個中滋味更多是無奈。沙拉雖小,但能做成國人餐桌的良心想來也是極好的一件事。

結語:大部分沙拉品牌現階段都只是創業公司,但產品和經營中卻不能缺失匠人精神,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是沙拉品牌們自己需要掀起的一場啟蒙運動,而不是一場斯巴達戰役——對待食物,像對待家人般對待你的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4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