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行業經驗比互聯網經驗更重要
蔡文勝(黑馬哥註:美圖秀秀創始人、著名投資人)剛才講了自己創業和投資的一些體會。蔡文勝2000年從域名起家,非常辛苦,需要很多的忍耐。到現在他一層層進化,從廈門走到北京。蔡總剛才講,他當年的偶像是周少雄(黑馬哥註:七匹狼董事長),他夢想有一天超過他。還有一個張浩,他也是從廈門到上海再到北京,在廈門做“快樂學習”,然後在北京做“瘋狂老師”,現在已經是互聯網教育領域排名前三的公司。昨天我在北京就說我們黑馬里有很多人都是這樣,起點並不高,但夢想很大,曾經面臨很多的挫折,最後也走出來了,我也在想有一天我也要超過蔡文勝。其實創業就是不服氣,不服氣就能贏,服氣認命就完了。廈門這邊講“愛拼才會贏”,“拼”就是不認命。
這兩年在黑馬社群里聽了比較多重度垂直理論,學得也比較多。O2O現在面臨很大的危機。平臺級顛覆式的互聯網+,一定是互聯網出身的人做比較容易,在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可能光靠升級很難,互聯網人用互聯網規律往下做機會大一些。但在平臺級之外的領域,在產品級,我認為行業經驗比互聯網經驗更重要,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共享的,每個人都能掌握的互聯網。我們到矽谷去,發現那些老的互聯網巨頭,比如蘋果、谷歌,他們在舊金山郊區還有廠房。但移動互聯網新秀比如推特是在市區,在有生活氣息的地方。移動互聯網不需要那麽多的設備和廠房,在一個兩居室,用個人電腦也能開發一個APP出來。
那麽,在傳統領域的創業者,有產業經驗的創業者如何跨越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結合,進行彎道超車、就地革命?這里有一些條件:你最好是一個傳統領域的創業者,行業經驗比較豐富,也就是“地派”。
融資冬天,最受挑戰的是“天派“創業者
我首先說一下什麽是移動互聯網,把移動互聯網和PC互聯網的區別講完之後,我們再來講一下傳統行業做重度垂直的方法論。
從本質上來講,所有中國創業者在2010年以前都是“地派”的,從來不融資,百年老店,靠客戶賺錢。這是沒有VC的時代,中國、德國、日本都是這樣。“天派”的方法是從美國來的,本質上來講就是從天使到VC,有風險資本,有完全不賺錢就可以上市的互聯網機遇。現在這條路中國已經走了十幾年,有了BAT,我們的電商在全世界是領先的,在互聯網金融、娛樂和資訊方面也是領先的,盡管源頭不在中國,但我們學得很快。
所以,“天派”的模式是非常明顯的。99年以後,以一塊新市場,用VC的模式,五年爭取登陸納斯達克。今天中國耳熟能詳的創業英雄或巨頭,都是99年以後利用互聯網加VC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的。而“地派”大多屬於創二代、土鱉,之前基本上都沒有和VC打交道的技能,他們在中國苦熬多年,在中國土地上做中國制造的升級版。所以這些人是第一批登陸創業板的,他們受的教育、心理、模式和中國過去三十年來的傳統企業家一樣,他們以賺錢和滿足客戶為主要目的。這是地派最典型的生存哲學,不融錢也能成功。在企業組建的三個關鍵要素“股東、客戶、員工”上,“地派”永遠把客戶放在第一位,“天派”則永遠把股東放在第一位。“天派”是會融資的人,“地派”是會賺錢的人。這兩種能力如果合在一個人身上,那就很厲害了。
今天每一輪融資的冬天,最受挑戰的就是“天派”。電商死了很多人,現在據說是互聯網金融的冬天來了,又要死很多人。“天派”就是VC下的蛋,很快就是千團大戰,百團大戰,最終只有一兩家勝出,剩下的人就全沒有了。最終跑得最快的人“大而不死”,比如說滴滴快的合並,美團也是這樣。但接下來一個季度要燒掉幾億乃至十億人民幣的情況下,一旦融不到下一輪錢,不管有多大,立即就面臨崩盤。所以對於“天派”來講,如果不能融資,不能理解VC的節奏,不能理解什麽叫臺風,那就是很難的事情。“地派”的邏輯是,掌握不了臺風,我就和客戶在一起,和產品、用戶在一起,我慢慢來。所以“地派”就是百年老店的周期。對於“地派”的創業者來說,如果一個公司垮了,你心如刀絞,你面對員工、客戶、老婆孩子的時候,會很長時間緩不過勁來。但“天派”不會,尤其是重複創業的人,他們不會感到羞恥難堪,他們沒有到山窮水盡就已經開始下一輪融資了。所以互聯網“天派”和“地派”不一樣,關鍵是你自己怎麽理解自己。如果你進入“P2P“、”支付“、”O2O“領域,絕對沒有”地派“這一說,只能比融資速度,慢就是死。天和地是黑馬特別要講的一件事,會賺錢和會融錢有時候並不是在一個人身上完美地融合,這個時候你自己一定要認清自己是什麽特點。好在現在的時代,不用做兩難的選擇了,我們還有別的選擇。
PC互聯網贏家通吃,移動互聯網重度垂直
自2010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移動化國家。每個人都有好幾部移動智能終端,很多人都是重度手機依賴者,中國已經成為深度移動國家。商業全在移動上了,這就是今天那麽多大佬們焦慮的原因。我理解的PC互聯網,是一個不計代價、快速獲取流量變現的互聯網,是贏家通吃的互聯網。這三個邏輯簡單分析一下:首先,要找到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其次,這個應用必須要免費讓海量用戶使用;這要很多的錢,所以海量融錢。簡而言之,免費殺手級應用,獲取一級小白用戶。小白是周鴻祎的說法,我理解小白可以說是小白鼠,是PC互聯網的用戶,鍵盤後面是男是女你並不知道。PC互聯網是單向互聯網,獲取的是流量,不是用戶。既然用戶在PC端是不付費的,平臺如何變現?方式就是賣流量。所以BAT模式的基本是流量,百度搜索免費。這種邏輯盛行了很多年,大家都用這個方式做。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什麽?就是有平臺。它的壞處就是你要無窮無盡地融錢,並且要贏家通吃。這種邏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一點不一樣。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本質上發生了一些變化,移動互聯網的工具性適配性更強。開發者、應用者、消費者之間的界限很模糊,商業模式在底層邏輯上有一些變化,今天我們還在嘗試這些變化。
移動互聯網是不賣流量的互聯網 是在有限用戶中進行
移動互聯網,從免費的殺手級應用到移動小額付費,用戶是有支付習慣的。這是第一個在有限用戶狀態下能實現用戶付費的互聯網。手機有了微信,打通了支付。PC互聯網是廣告互聯網,要不靠廣告,要不靠遊戲。移動互聯網,每個移動端都可能是付費用戶,而PC時代是基本沒有付費習慣的,除了電商起來之後有一些購物和銀行轉賬的支付行為發生。移動互聯網是不用賣流量的互聯網,這是從免費到收費的變化。除了極少數平臺性公司,移動互聯網基本上是在有限用戶中進行的。比如,張浩的瘋狂老師最終會做成老師的社群,這是有限人群的社群。所有講社群概念的人一般在百萬到千萬級,到億不叫社群了。當我們開始做一個垂直領域的移動端產品的時候,你的用戶量不應該以億來計,以百萬來計可能就會贏。
還有一個變化更關鍵,這是大家更會玩的。在PC互聯網,你跟用戶的關系本質上是假的,就是小白和你的關系。但是在移動互聯網,雷總第一次把用戶變成了粉絲,小米是互聯網制造,這是最難互聯網化的。但小米最大的貢獻其實是教育了中國創業者,你原來可以把手機和用戶的關系變成粉絲和寵物的關系。雷總講“Are You OK”的時候,全世界會心一笑。每個人買他的東西,愛他。這種深刻的變化在每個領域都在發生。所以我們今天創業,不管你做什麽,要努力把你的形象和用戶之間用粉絲和寵物來重建。
移動互聯網是“地派”巨大的升級機會
在收費關系、用戶量級、用戶關系這三個層面,移動互聯網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導致了創業的規律和方法發生了變化。今天我們所有人講互聯網,都默認是移動互聯網,不是PC互聯網。PC互聯網的巨頭和行業成功者今天都面臨很大的挑戰,他們的轉型壓力不比我們的升級壓力小。我們不講阿里在電商端對微信的恐懼和焦慮,在房地產領域有搜房,在汽車領域有汽車之家,在每一個大垂直領域都有一個PC互聯網公司曾經上市了,但今天它們都面臨著很大的轉型壓力。汽車之家是汽車領域的信息網站,和早期新浪的汽車頻道差不多,以賣廣告為生,里面沒有交易;搜房網上也沒有交易,沒有用戶關系;沒有用戶關系的PC端公司遲早要破產。你的PC互聯網如果只是免費信息,只能賣廣告給別人,這種模式很難做,只有谷歌和百度做,不要再複制了。
移動互聯網的商業邏輯是對傳統商業邏輯的回歸。我們做傳統生意的,最難理解的是免費這件事。不是優惠促銷那種免費,而是整個用戶都是免費的,沒有一個企業家能做到這樣,免費是“地派”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整個互聯網的基礎就是免費,在用戶端免費,在客戶端收費,這種做法是傳統企業無法理解的。哪天七匹狼免費了,讓他在哪里賺錢?把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免費,再找其它地方收費,這個事情很難理解也很難做到。感謝移動互聯網不用這麽做,我們可以給用戶收費了。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收費互聯網。不用你養大了再賣給別人,我們每個人做生意都說你的客戶是多少,我們天天和渠道、代理商、供應商打交道,大家非常理解用戶情感。這就是深刻的移動互聯網,現在移動互聯網刷屏用得最好的往往是傳統領域的企業家。我覺得重度垂直對於黑馬的意義在於,我們要深刻體會到,移動互聯網是我們巨大的升級機會。
燒錢平臺有挑戰,有傳統生意邏輯的人很容易升級
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更加生動,更加切入真實生活,有廣泛使用場景,更加契合傳統用戶習慣的互聯網。那麽多的創業者和總理一樣興奮,並不是因為PC互聯網,而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沒有移動互聯網就沒有“互聯網+”,就沒有中國的產業升級。從昨天到今天都有黑馬跟我聊,當O2O泡沫要破的時候,我們還有沒有機會?我說破的是平臺,像張浩的快樂學習,每年還有好幾千萬的利潤,線上它的用戶量和交易量已經到了幾何級增長階段,線下是一個有利潤的公司,線上是一個有用戶的公司。張浩說瘋狂老師線上燒錢沒那麽多。如果從零到現在一直靠燒錢為生的人多麽恐慌?只要一個季度融不到錢,某一輪估值比上一輪低,那就是生不如死。有傳統生意邏輯的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容易升級。
“天派”、“地派”、“移動互聯網”都有一個底層的哲學和世界觀的變化,而方法論是靠大家練的。接下來會把黑馬大師兄的成功和挫敗的案例給大家分享。要有方法有體系地做事,不要用“思維”來造自己的形象。這個沒有用,本質上還是要紮實做工作。第一、場景想象,你想象線下的場景如何搬到移動上,在手機端和用戶之間,怎麽和場景發生關系。第二、移動互聯網的購買習慣、付費習慣都不一樣,我們要想象場景、建體系、重運營。無論是馬佳佳還是“互聯網思維”的明星,他們是不做底層的運營體系和IT體系的,但這個體系是創業最難的部分。現在的IT體系是什麽意思呢?原來IT是做一個軟件,現在建體系是指在移動端CRM加上微信,實現員工工作平臺和用戶消費平臺的構建,對內是工作平臺,對外是消費平臺,這個事很重要。移動時代用戶連接要快,下面的運營要重。
重度垂直是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想方設法地進行場景革命,想方設法要跟別人比重,不要比輕;沒有多少輕的機會留給我們;做重,就是做BAT不願意做的活。移動互聯網重度垂直是一個百花齊放的互聯網,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互聯網。但對於我們的創業者來講,在任何一個區域,你都可以做到一個百億人民幣市值的公司。重度垂直是這樣的標配,在一個細分領域里做移動,做到百萬量級的用戶,每年有1到10億的營收,你的公司就能達到100億的市值。
互聯網不可怕,移動互聯網不可怕,大家慢慢來,一起來切磋。謝謝!
編輯/吳丹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牛文文,由吳丹編輯,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