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棉花糖大師教你 一招無痛存錢

2015-08-31  TCW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人類的祖先是由河邊森林的大猿開始演化。在史前時代的冒險中,人類得以倖存和繁衍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邊緣系統,所謂的「熱情感系統」。

大腦系統分兩種熱系統防禦,冷系統理智

這系統也幫助我們的祖先應付猛獸,這些都是他們日常會碰到的致命危險。熱系統的活躍會在瞬間觸發行動,餓了就想找食物,碰上其他誘人的刺激就引發熱切的行動反應;遇到威脅和危險訊號,就引發恐懼、自動防禦和逃跑反應。

高度壓力也會引發熱系統的反應。這個反應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因為要是遇上獅子,就必須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自動做出防衛反應;現代人在碰上緊急狀況時也是靠它瞬間行動。而在人類年幼的時候,最主要還是由熱系統控管,因此,學齡前兒童要控制自己就顯得特別困難。

與大腦的熱系統緊密聯繫的,是位於前額葉皮層的冷系統,主控認知、複合、反思;相對於熱系統,啟動較緩慢。

這個冷靜而自制的系統,對自我控制很重要。但高度壓力會減弱冷系統功能,但熱系統會更為活躍。這兩個系統就是以無縫接軌的方式互動,其中一個較活躍時,另 一個就比較不活躍。雖然現代人很少需要對付獅子,但每天還是要面對現代世界的無盡壓力,激起熱系統的活躍,而冷系統在此時相對低調,但這時卻是我們最需要 它的時候。

冷系統的發育較遲緩,在學齡前到小學的最初幾年才會越來越活躍,因此小孩和青少年很容易受熱系統的反覆管控。跟熱系統不一樣的是,冷系統主要針對刺激的訊息面,促成理性、反思和策略性的行為。

面對誘惑時,想像別人會怎麼做,是暫時逃脫熱系統控制的手段。進行熱切選擇時,自己不容易冷靜下來;但如果當作是在為他人做決定,就比較容易冷靜思考。

有位研究人員拿兩塊巧克力給學齡前孩童選擇,現在就拿只能選小塊的,等十分鐘可獲得大的。他問小男孩說:「要選哪個才聰明呢?」孩子回答說,要等著拿大的。但研究人員問:「那你會選哪一個?」小孩回答:「我現在就要!」

有項針對三歲兒童的研究,也發現了這一點。他們在即刻的小獎勵和延宕大獎勵之間做選擇,問他們受測者應選哪一個時,他們可以運用冷系統來思考,更常選擇延宕獎勵。但當他們為自己做選擇時,誘惑就變得熱切起來,大多數小朋友都選擇比較小的即刻獎勵。

存錢、戒菸靠這招想像年老,就有動力存錢

伊索寓言裡的螞蟻,憑藉本能知道它應該做什麼,為未來做準備;當夏天來臨時它努力囤積食物準備過冬。不過我們沒有螞蟻的本能,而且我們的大腦演化到現在,也沒能學會具體去處理遙遠未來的事情。

我們對於近在眼前的壞事很容易擔心害怕,但對於未來則難以生動的想像,也缺乏熱切感受。所以我們不會太過擔心未來會有什麼悲慘狀況,這些焦慮一旦活躍起來,大多數人都會自動轉移注意力。

有很多美國人到退休年紀,卻欠缺足夠資金養老,這個問題就在於我們會不會去考慮未來的自己,以及這個未來自我在我們的大腦裡會如何呈現。

正如學齡前兒童等待兩顆棉花糖的意願和能耐,是取決於他們在心理上如何呈現那些點心;年輕成年人在設想自己的未來時,也要看他們在心理上是如何呈現那個遙遠的自我。

為探討這一點,賀斯菲爾德及其團隊開始針對大學生進行研究,看他們在做財務決策時,對未來退休時的自我如何呈現。

首先,研究人員會要求每個參與者提供一張自己現在的照片,然後根據相片創造出一個分身影像。有些受測者選用的分身影像就是目前的年紀;另一些人則選用年紀老一點的樣子,大概是六十八歲。然後大家使用一個刻度表,來表示自己願意從薪水裡提撥多少比率投入退休金帳戶。

受測者會看到自己現在或年老的樣子,那些看到自己老年模樣的人,會做出不同的提撥比率嗎?沒錯。相對於那些只看到自己現在模樣的人,那些看到自己老年模樣的受測者,會多存三○%的錢。

這個研究的想法是, 如果你在情感上與未來自我更貼近,就越能為未來做考慮和盤算,願意從現在收入提撥更多錢給未來。

把之前的討論綜合起來,我們發現掌握自我控制會導向幾個重要結論:

一、讓大家比較不會感到意外的是,有些人確實比較善於抵抗誘惑,管理痛苦的情緒。

二、讓人比較驚訝的是,這樣的差異早在學齡前就會表現出來,並且大多數人在日後生活中也將呈現穩定,對於我們一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具有高度預測性。

三、傳統觀念認為意志力是天生特質,但這觀念是錯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包括認知和情感兩方面,都可學習、增強和駕馭,讓它們在需要時自動觸發。但不管能力好壞,我們一樣都有「天然的」自我控制能力, 我們都可改善和加強,並且幫助我們的孩子這麼做。

四、自我控制能力可保護我們,對抗自身的弱點;雖然這些弱點可能無法完全消除,但至少自我控制能力,可幫助我們與那些弱點更和諧的共存。

五、跟自我控制更有關係的是決心,但它也需要策略和想法,還有目標和動機的多方配合下,我們才更容易行使意志力,並且堅持下去。知道自己堅持不懈的撐下去,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獎勵。

再說到先天與後天的討論,正如考菲爾和法蘭西斯所言:「過去以為基因才是決定因素,但環境因素也是……過去以為只有環境才能塑造,但現在發現基因組也可以。」

基因是可以塑造的真的想要,就可控制自我

而我這本書基本上也指出,現在已找到大量證據表明,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也擁有積極主動的行為能力,可控制這些互動要怎麼進行。這也是說,對於人類的本質, 我們其實是有更多的可能可做選擇,跟過去那個世紀的人性決定論觀點不太一樣。那些觀點認為我們的行為是起因於環境、基因遺傳,還有運氣。而我這本書所講 的,也承認上述那些因素的影響,但在這個因果關係的最末端,當按鈴說要馬上吃棉花糖的那一刻,個人才是行動與決策的主體。

當我被問到自我控制的研究到底在說什麼時,我想起笛卡兒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如今我們對於心靈、大腦和自我控制的更多發現,笛卡兒這句話也可再向前 邁進一步:「我思故我變。」藉由改變思考,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感受和行為,因此而改變自我。要是有人懷疑:「我真的可以改變嗎?」我要引用喬治.凱利給病 患的回答。病人常常問說,他們真的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嗎,他會盯著他們的眼睛說:「你真的想要嗎?」(本文摘自第三章、第九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