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網絡電臺靠什麽搶占用戶的耳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31/151756.shtml

從井水不犯河水到FM混戰

今年各家網絡電臺之間爆發了多場口水戰,在AppStore刷榜被下架、內容版權訴訟,這些行業常見的爭端陸續出現在網絡電臺領域。在此之前,網絡電臺是一個相對安靜的市場,中國最有名的4家網絡電臺各有所長,井水不犯河水。

蜻蜓FM:較早的網絡電臺,在2011年便被評為App Store最佳收聽廣播電臺的工具,創始人之一楊廷皓曾做到美國知名視頻網站HULU高級副總裁。蜻蜓FM的核心模式是與3000多家傳統廣播電臺合作,讓用戶可以方便地收聽和點播各個城市的廣播,其後也引入了PGC、UGC模式。發力較早的蜻蜓FM曾獲得創新工場投資,用戶達到2億,DAU(日活躍)1000萬,並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在國內上市。

考拉FM:母公司為車語傳媒集團,百度百科顯示其為“中國領先的音頻媒體運營商”,2007年便已進入廣播行業,我理解是幫助企業更好地在電臺做營銷。2013年推出了考拉FM,核心特色是采取PGC(專業創造內容)模式,並瞄準車內這一廣播最核心的應用場景,白領碎片時間和大學生休息時間則是輔助場景。其6月公布的用戶數為1.16億,成為進入“億用戶俱樂部”的三家網絡電臺之一。

荔枝FM:荔枝FM在廣州,筆者之前采訪過荔枝FM,與其創始人賴奕龍有過一次長談。與考拉FM一樣,荔枝FM也成立於2013年,今年拿到了包括小米在內的機構共2000萬美元的融資。荔枝FM主要特色是走UGC模式,理念是“每個人都有一個電臺,滿足用戶的主播夢想”。節目以情感類居多,故事類占比很大,睡前是重要場景。荔枝FM用戶數已超過3000多萬,平均每個活躍用戶一天使用超過1個小時,荔枝FM相對而言調性更“文藝”。

喜馬拉雅:成立於2012年,宣稱要做音頻領域的“Youtube”,足見其模式核心是UGC,即人人可以做主播。與其他家最大不同是,喜馬拉雅嘗試自建內容,即聘請播音員生產一些音頻內容,將書本、文章轉換為音頻內容,以實現點播聽書功能,喜馬拉雅還推出了專門的喜馬拉雅聽書應用,2015年喜馬拉雅宣布用戶數已達到1.5億。

這四家網絡電臺各具特色:蜻蜓FM重視傳統廣播內容聚合、荔枝FM強調人人可參與的大眾化主播、考拉FM重視車內場景和PGC內容、喜馬拉雅則是UGC+點播聽書為特色。四家網絡廣播陷入混戰的核心原因在於,今年大家都陸續走向UGC+PGC的內容生產模式,都期望做音頻自媒體平臺,都期望搶奪對方所專攻的場景,越來越同質化。音頻市場除了數字音樂就是電臺,再加上商業化節點到來,競爭自然會愈加激烈。

緣何紛紛瞄準用戶的耳朵

互聯網出現之前最大的三類傳統媒體是:電視、廣播和報紙。報紙出現最早、廣播次之,因為錄制、傳遞和存儲聲音的技術先於影響技術發明。不過它們一直並存著。到了網絡時代,這三類媒體對應到三種內容形式:影像、聲音和圖文。它們適合不同的內容消費場景,誰也無法取代誰。聲音還具有獨特的魅力。

對於用戶而言,它是一種消費成本最低的內容,不需要占用特別的時間。相對而言,聲音是最不具有“侵入式”的內容形式,你可以在做別的事情,例如走路時、開車時順便聽廣播。還有,音頻所耗費的流量比視頻內容小許多。

站在行業角度來看,移動互聯網已走過“工具階段”,基礎工具的需求被很好地滿足了,內容將越來越重要,就算移動互聯網之後,人類依然還需要源源不斷的內容供給。基於此,騰訊、阿里、小米都將內容作為重要戰略,也有很多內容型創業團隊,視頻、圖文、音頻兼而有之。而相對於視頻而言,音頻內容的生產成本會低很多。

內容型App的核心價值是獲取用戶的註意力,越多用戶安裝、越多次數打開、越多時間使用,App的價值越高。音頻App屬於黏性高、打開頻繁、使用時間長的應用,一聽就是幾十分鐘甚至更久,而工具類App、新聞類App則很難獲得這麽多時間。這意味著音頻App有很強的商業化潛力。雖然基於單屏廣告模式的視頻網站十年來未取得盈利,但音頻廣告可以與汽車這類場景天然結合,變現能力更強。

網絡電臺市場最重要的四件事

在各家網絡電臺紛紛宣布用戶數達到數億之後,接下來這個市場迎來最重要的是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商業化

只在汽車內找存在感的傳統廣播電臺,活得很好。不過網絡電臺盈利能力如何還有待驗證——音頻廣告相對而言更難做,它沒有視頻這麽多的廣告插入機會(專業術語可以說是廣告庫存),而且由於無法直接點擊也只能做品牌廣告,但網絡廣告主流是效果廣告。因此網絡電臺必須尋求多元化的商業變現之道,大家目前都還在探索。如果沒有商業模式,用戶再多也只是一個數字而已。考拉FM的車聯網模式、荔枝FM的社群電商,以及精準的聲音廣告都是新的嘗試。

第二件事情是做內容

既然是內容型App,在基礎功能做好之後,最大的精力將放在內容上面,視頻App、文學類App、閱讀類App都陸續走到這一步。即要大而全,又要保持特色和質量,不論是自建、PGC、UGC還是采買,都需要投入更多成本。這是今年版權大戰的緣起,大家都走PGC+UGC模式,甚至出現了內容同質化的情況,例如《羅輯思維》《凱叔講故事》等明星節目就出現在多家平臺。

第三件事情是圈場景

不同用戶群,不同收聽場景需要的內容差距是非常大的。比如車內白領需要財經商業資訊、睡前的大學生則需要一些暖心故事、有孩子的媽媽可能需要一些親子節目……因此網絡電臺必須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場景。

最受親睞的場景非車內莫屬——這是傳統廣播的主陣地,是最典型的廣播收聽場景。車主是高質量的金主型用戶、每天都可輻射數倍於車主的乘車人、正在高速增長的汽車市場、以及正在崛起的車聯網市場,都讓汽車成為炙手可熱的場景——網絡電臺會是車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汽車爭奪大戰中,考拉FM和蜻蜓FM最具優勢:考拉FM母公司本身是廣播媒體運營商,擁有較多汽車產業鏈和廣播廣告主資源,並一直將汽車作為重點場景在做,並為此針對性做內容,通過汽車前裝等手段做定向推廣。而蜻蜓FM打的是傳統廣播內容聚合牌,嘗試與科大訊飛等合作謀求進入汽車。

第四件事情是拼技術

網絡電臺看上去並不是很有技術含量,實則不然。它對這些技術有較高要求:

1、音頻處理技術,包括音頻錄制、直播和收聽技術,處理得好與不好關系到節目質量和收聽體驗。

2、互動廣播技術,傳統廣播便設置有電話互動這樣的環節,互動是互聯網的優勢,因此網絡電臺會將互動做得更好,未來與車聯網結合甚至還可與社交結合。

3、個性化推薦技術,用戶獲取內容不再是調頻而是點播、或者被動推薦感興趣的,因此網絡電臺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給用戶推薦需要的頻道、自媒體和內容,這是所有內容平臺都急需的技術。

聲音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形式,電臺市場有巨大的增長前景以及商業化潛力,網路電臺們正在圍繞著用戶耳朵開戰。上述四件事情,將是網絡電臺決定勝負的四大戰役。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羅超,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4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