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何在呢?原來朋友覺得看這blog的文章,很快能由頭看到尾,因為所談的都是淺白的大道理,沒有很多難以消化的操作,而看過不少篇章之後,再看下去都沒有太多新鮮感覺。他認為大道理是一理通百理明的,依他的估計,應該有不少blog友都是這樣想的,而對這個blog亦慢慢失去興趣。
朋友話這裡的文章是沒有時間性的,何時回看都有道理,都有知識在其中,這是優點。但他認為同時這也是缺點,因為既沒有時間性,又與即時市況不相關,blog友也可以不定時定刻來看,喜歡的話,一星期看一次也可以,一個月看一次亦可以,回看時又不是每篇都細閱,只選擇合適題目才按進去,又變成他所做的動作。
在討論中,我提出過幾期的瀏覽量高了不少,朋友估計這只是由於近日的著作出版與傳媒人氣所致,所以不斷制造了不少新鮮人進來的機會。好像某君第一次發現這裡,一口氣回看舊文,平均每人進來回看10篇,瀏覽量自然高。從瀏覽統計器能夠看到人次及點擊,朋友所說的情況是分辨到的,算是對錯各一半吧。
我直言,我深深明白要辦一個高瀏覽量的blog、要寫有時間性的文章、要吸引大量人瀏覽的方法,例如分析更實際的操作、緊貼市場、分享即市買賣點子、作出市場個股分析報告、提供工具讓人從這裡用作分析,不少blogger追蹤幾百支股價,在標籤上有過個號碼,每出業績時都分析一番,相關新聞又轉貼來評論一番,一年365日,要每天出三兩篇文,太容易了,不少blog的確產量多、人流多,但這又是否大家想要的一個地方呢?
朋友聽到這裡,他都明白,從瀏覽量主導blog的方向,這的確令這裡變質不少,亦不會再吸引他進來看文,但還是希望我可以想多些新點子,讓這裡更吸引。然而,我還是不確定這位朋友的說法能代表多少這裡的blog友,依我看,我這位朋友算是較急性、醒目仔、不浪費時間、講效率的一類,他看文章很快,拿了點子袋好後,多會再問「還有沒有?」。
例如財務自由、價值投資、註意現金流、買股票如做生意、物業投資放租、自住物業加按等等,他看完會把這類點子吸收,知道了這概念、這道理、這方法之後,我再多講都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想要的就是「還有別的嗎?」,所以若部份blog友也有這種傾向,的確很快會覺得這裡「悶」。
其實,這類概念不難明白,但要完全掌握實非一朝一夕,我常舉例話面對一個人,他算是高矮肥瘦,你可能一口便能說出,你不用磅,你不用尺,為什麼呢?因為你每天見太多人,看新聞看電視太多,豐富的背景資料讓你有這個能力。面對一個投資,消費支出,財務安排,我們又有否這種說出「高矮肥瘦」的能力呢?這需要大量吸收財務知識,只看這個blog是不足夠的。
說回這個blog的取態,這麼多年,定時都會思考這問題,而亦早已找到了定位。的確,不少人會覺得這裡「悶」,這就正正代表了一個事實,要財務成功的話,不一定需要刺激,反而刺激的操作多會出事,當然兩者沒有因果必然性。以打工仔角度,身邊小故事,純文字分享一些觀察,悶悶地交代財富累積經歷,這是一個興趣行為,沒有太多計算目的。這取態跟財演、金融江湖中人、學者名人完全不同的,我很高興這樣的聲音能在書店中佔了一點點空間,我想喜歡這取態的朋友,應該不想有太多改變吧。
還記得大約一年前,有blog友在巴黎兄處留言,表明不希望我出書,因為他眼見不少blogger出書之後,其寫作質與量都忽然產生改變,甚至慢慢地消失於blog界,這可能是配合市場,又可能是時間分配,原因不明。我對此亦有所觀察,某程度上的確有這現象存在。然而,今天算是出過三本財經著作,未知我這個「悶蛋」的blog有否被預期的改變呢?大家不妨作點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