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宜蘭鐵工廠的手工鑼 登上米蘭設計展

2015-06-29  TCW


「樂器有高、低音是西洋的概念,但是台灣的銅鑼是看聲音低不低沉、好不好聽,根本不會有音階的概念。」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回憶,他在創團之初,因為一首新曲的需要,在全台灣找尋能夠做出高、低音階的傳統銅鑼,一九八七年,他們來到宜蘭市一間不起眼的鐵工廠。

初入林午鐵工廠,雜亂的環境讓朱宗慶無法把音樂和這間工廠連結在一起,然而當他們提出要做出有十三個音階的音高鑼時,林午鐵工廠第二代掌門人林烈旗竟然一口就答應。朱宗慶說:「他給我那種『你敢找我,我就敢做』的氣魄。」

實際上,從十四歲就開始學做鐵工的林烈旗,雖然修過鐵軌、拆過輪船,廟會銅鑼也做過不少,但是要做出有高、低音階的銅鑼,還是頭一遭。不像哥哥們多少會彈 奏吉他、吹口琴,笑說自己只會打陀螺的林烈旗,後來靠著哥哥的吉他聲來幫忙抓音準,一鎚又一鎚嘗試著打出不同密度的銅鑼,最後終於定出十三個不同音階的音 高鑼。

兩個月之後,朱宗慶再次來到鐵工廠,鑼棒一敲下去,聲音竟然準到連朱宗慶都起雞皮疙瘩,他說:「你看到一間宜蘭路邊的鐵工廠,絕對不會跟才氣聯想在一起,但是那鑼聲的甜美、細膩,真的是我走遍世界各國都沒聽過的聲音。」

林午鐵工廠在銅鑼上的創新,大大擴展了銅鑼過去只能用作節拍打擊的特性。如今,各地的表演樂團開始用銅鑼做出不同旋律的編曲,甚至還帶著林午銅鑼出國巡演。

不只表演團體,世界各地的廟宇,也陸續傳出林午銅鑼的樂音。最北,遠至平均海拔四千公尺的西藏寺廟,最南,連印度傳統佛寺,都聽得到林午鐵工廠既長遠又厚實的鑼音。

近乎固執的細膩敲工1,000下,絕不只有999下

實際上,這家以銅鑼聞名於世的宜蘭鐵工廠,最早以打鐵為生,第一代創始人林午,因為技術專精而聲名遠播,會踏入製造銅鑼,卻出於偶然。一位北管樂師送來破 掉的鑼請林午維修,沒想到修好後的聲音比原本還要響亮,強勁的穿透力,連隔了三條街的人都聽得到,打響了林午銅鑼的名氣。

台灣光復後,當時廟會活動非常興盛,「當年每個北管樂團都要有一顆林午銅鑼才夠囂張,不然陣頭一尬下去,很快就拚出勝負。」祖父是北管樂師、現任朱宗慶打 擊樂團的副團長何鴻棋說。甚至還曾經有樂團為了拚場,各自以一千二百元的價錢買下一面林午銅鑼,這等於可以買到三台日本製的高級腳踏車。

這個紅透台灣,甚至走上國際的銅鑼,秘密,來自於它的製作過程。

為了抓出銅鑼的音準,林午鐵工廠設置在炎熱的戶外中庭,每顆鑼近萬下的敲製過程,也讓林烈旗的胸膛明顯大小邊、耳朵也出現重聽,卻依然樂此不疲。

朱宗慶說:「他對傳統的東西是細膩得不得了,對做樂器的堅持,是要打一千下,絕對不會只打九百九十九下的人。」

鑼,雖是一項傳統的亞洲打擊樂器,但林午鐵工廠堅持與創新的精神,透過嘹亮、清脆的鑼聲,超越了國籍與語言。

來自加拿大的國際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Matthew Lien),回憶初次到林午鐵工廠的印象說:「工廠看上去非常髒亂,但是銅鑼一打下去,我就知道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鑼。」他觀察到每一顆鑼因為都是純手工 打造,所以製作過程中,可以邊敲打邊嘗試每一種不同的音色,「這正是機器所做不來的音色,因為裡面有每個工匠的想法和溫度,那已經不是單純的樂器,而是藝 術品了。」馬修?連恩最後還以林午銅鑼製作有名的《綠色狂想》和《夏日狂潮》兩首曲子。

在錄製CD的過程中,蘭陽舞蹈團前藝術總監游源鏗說:「因為林午銅鑼的聲音共鳴度太好,在錄音室幾乎沒有樂器能壓過它的聲音,銅鑼曾經一敲下去,過了三分 鐘才停。」而這種藝術品等級的台灣傳統樂器,讓馬修?連恩至今都念念不忘,未來,還想將林午銅鑼聲,收錄在音樂圖書館裡永久保存。

準備吃苦的決心各種刁鑽案都接,逼出創新

除了沉穩渾厚的音色之外,來自尼泊爾的阿雪喇嘛,對林午銅鑼「用不壞」的特性更是印象深刻。對藏傳佛教而言,銅鑼是重要法器,然而他走訪世界各地所購置的 銅鑼,不僅聲音難以傳得長遠,運回西藏,通常使用不到兩年就壞掉。因為西藏日夜溫差大,許多銅鑼在寒冬時更容易敲壞,沒想到林午銅鑼不僅聲音嘹亮悠遠,一 敲,就能讓上百人的寺廟都聽到報時聲,耐用的程度至今都沒有壞掉過。

打造出幾乎不會壞的銅鑼,又碰上台灣的廟會活動與北管戲曲沒落,近幾年國際銅價,隨著中國需求興起而跟著大漲,讓傳統製鑼工廠面臨銷量萎縮、成本大增的窘 境,而紛紛倒閉。林烈旗說,以前最興盛的時期,每個月可以賣出一、二十面大鑼,如今的銷量,連過去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每份行業,都必須想著它未來有沒有生存條件,如果沒有,就要準備吃苦。」談起製鑼產業的巨變,林烈旗無奈說,曾經也有想過要放棄,但是怎樣都捨不得家傳的製鑼技藝,從自己手中斷炊。

於是他和哥哥們咬牙接下各種跟打鐵相關的工作,從鐵厝工程做到電動鐵捲門,連其他鐵工廠都不願接案的刁鑽客製化工程,他都來者不拒。他們做過的鐵工從廟會飛龍、錦鯉,到綠博會新生代設計師的火箭戰車都有,為的,就是撐起全宜蘭僅存的一間製鑼工廠。

如今,全台灣還在做銅鑼的工廠剩不到五家,而維持下來的紛紛轉往機械化生產。但是,林烈旗從銅片剪裁到鑼面敲打,都堅持以傳統手工製作,他堅信唯有人性才能找出每面銅鑼獨一無二的聲音,為了咬牙苦撐,各種鐵工技藝的考驗,又讓林午鐵工廠長出了各種鑼的創新能力。

穿透國界的能力台灣好聲音,國際展受肯定

林午鐵工廠可以打造出音準連朱宗慶聽了都驚訝的音階鑼,也能做出讓國際設計師驚豔,有特殊造型的鑼。二○一一年,有全世界最大家具展之稱的米蘭設計展,創 立五十週年,來自全球各地逾三十萬名頂尖設計師紛紛前來朝聖,其中最具指標性的三年展中心,就掛著來自台灣的凌晨工作室與林午鐵工廠合作的《鑼鐘》。

每逢整點,這裡就會傳出一聲聲渾厚又深遠的鑼聲,在挑高十幾公尺的天花板與寬廣的大理石地面來回震盪,就連米蘭三年展中心館長坎賽拉圖(Andrea Cancellato)都稱讚:「這些作品展現出與西方世界對話的能力。」

當時與林烈旗合作的設計師林宛珊還記得,一開始因為鑼鐘背後要有機關,鑼面必須比平常更薄,林烈旗一聽之下直嚷著鑼面太薄,銅鑼的共鳴度會變差。沒想到回 去之後,林烈旗偷偷實驗出更薄、聲音又飽滿的銅鑼,甚至還開發出豹紋、樹紋等各種紋路的鑼面,當他高興的秀成品時,勇於創新的精神,讓新生代設計師至今仍 印象深刻。

在我們的採訪尾聲,林烈旗興匆匆拿出一面八角形銅鑼,當場請打擊樂專家何鴻棋試音,鑼棒一敲下去,完全顛覆鑼邊不圓滑可能帶來的共鳴不足問題,甚至能承受 各種打擊力度,看得林烈旗笑得合不攏嘴說:「我聽人家講銅鑼沒在做八角形,所以我就想來試看看,今天終於讓你們驚嘆一下了。」

就是這種堅持傳統精神,又敢於做出最不傳統的創新實驗精神,讓林午銅鑼非但沒有隨著傳統技藝沒落而消逝,反而站在時代的轉折點,跨進世界舞台。

【延伸閱讀】8道製鑼難關,背後盡是人生哲學——林午銅鑼製作步驟

1. 選材:青銅片有雜質,從表面抓痕、夾層密度到金屬成分都要把關---「底最重要,就像銅鑼一般,基本材料用錯了,就不能重來了。」? 林午

2. 裁切鑼面與鑼邊:用圓規畫完尺寸後,再用鐵剪刀剪出圓形鑼面以及兩片鑼邊

3. 鑼邊製作:以20磅鐵錘鎚打約4、5千下,將兩條長條形銅片打成有弧度的扇面,最後銲接成立體圓形

4. 鑼面製作:● 鑼臍:以10磅的鐵錘由中心的同心圓往外平均敲打2,000下至突出半圓狀,太厚聲音不夠響、太薄則容易敲破---「一顆鑼要敲打好幾千次,但每一下都要專注不能有雜念,因為每一鎚都會影響到鑼的聲音跟生命。」? 林烈旗

● 鑼面:用鐵錘敲打鑼面約500下,才能使密度達到最佳的共鳴

5. 銲接:以青銅條沾硼砂,將鑼面與鑼邊銲接而成

6. 打磨、推光:錘鍊完成後將鑼面仔細磨平,現在還有藏文跟其他紋路設計

7. 鑽孔、穿繩:以電鑽在鑼邊鑽孔並穿上麻繩

8. 調音:以鐵錘敲打鑼臍和鑼面定出不同的音高---「你可以做出外觀一模一樣的鑼,但一敲下去,聽鑼聲就知道你下過多少功夫。」? 林烈旗

資料來源:《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 整理:夏嘉翎

【延伸閱讀】地方工藝變國際巨星,老鑼紅到法國、義大利——林午銅鑼躍上國際大事紀1995年:林午鐵工廠為鹿港天后宮製作直徑7尺8寸半、重230公斤 的銅鑼,為當時世界第一大鑼1998年:優人神鼓以林午銅鑼創作《海潮音之聽海之心》,參加法國亞維儂藝術節1999年:馬修?連恩結識林午銅鑼後,將銅 鑼聲音收錄在《海角一樂園》專輯,行銷全世界2011年:凌晨工作室與林午銅鑼合作《鑼鐘》,獲邀進入米蘭設計展3年展中心

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