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石油觀察:低油價時代來臨時沙特的戰略考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2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4 15:16 編輯

石油觀察:低油價時代來臨時沙特的戰略考量
作者:吳理達

2014年12月下旬,WTI原油跌破55美元/桶,相比2011年5月的最高點(115美元/桶)已經腰斬。原油價格跌至5年半以來的最低水平。特別是2014年6月以來,跌速加快,半年內跌幅超過50%,綜合分析,目前跌勢未止。

決定原油價格走勢的因素錯綜複雜,但最終都要回歸到實際的供需關系和對未來供需的預期。其中,需求側很難人為在短期內幹預和改變,而作為天平另一端的供應側,卻往往能因市場相對集中的主供方的策略調整而短期奏效。此番油價下跌歸根結底是供應過剩所致,更具體說,是原油從剛性需求為主轉進一個需求彈性更大的時期,同時需求增速小於供應增速,長期的累積導致供應大幅過剩。

盡管油價已經大幅下滑,面對明顯供應過剩的市場狀況,作為石油儲量占世界77%、供應量占40%的歐佩克卻視若無睹,在2014年11月27日的會議中仍然做出不減產的決定,主要由沙特等海灣國家主導,與其2008年積極減產拯救油價的做法截然不同,該組織的策略從維持油價轉向捍衛市場份額。2014年12月底,沙特石油部長再次表示,不管油價跌到什麽程度,減產都是不符合該組織成員國利益的做法,進一步強化了不減產的決心,石油儲量占世界77%、供應量占40%的其中緣由引起各界的紛紛猜測和解讀。

媒體的主流解讀版本有兩個,一是來自歐佩克的“馬首”沙特的官方解釋:通過拉低油價,借機打壓美國頁巖油產業的發展,消滅美國的頁巖油和頁巖氣能源革命,重新奪回自己原有的市場份額。另一個是所謂的政治陰謀論:美國聯合沙特,通過增加石油產量來壓低油價,從而打擊俄羅斯經濟,迫使其在烏克蘭等問題上讓步。該手法已在20世紀90年代打壓前蘇聯解體的戰略中取得成功。

然而深入剖析後,筆者認為上述2個解讀都只是沙特和其他歐佩克成員國真正意圖的一部分,是表面文章,其背後隱含著更深層次的考量和遠慮。

1 沙特打壓美國頁巖油革命的解讀不合情理

首先,從沙特石油的歷史沿革來看,沙特國家石油產業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該公司發源於1933年,當時美國美孚石油公司與沙特簽署協定,獲得在沙特進行石油勘探、開采、加工和銷售66年的特權,公司獨攬了沙特的石油資源。1976年,沙特政府通過協議付費完成對該公司資產的贖買,全面接管該公司。可以說,阿美石油傳承的是美國石油的文化和基因,沙特與美國持續保持著血濃於水的關系,行動的一致性展現在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沙特對抗美國的說法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第二,從商戰角度看,沙特此次放任油價下跌是為了與美國頁巖油決戰也不符合邏輯。

要打壓該產業的最好時機應該是在其孵化期和起步期,不會等到整個產業羽翼豐滿了才動手,而且十幾年前沙特對美國原油供應量的萎縮就已開始。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在2001年達到歷史最高的266.4萬桶/日,占進口總量的28.6%,之後逐年下降至2010年的18.5%,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美國的頁巖油開采技術(水平井和多級水力壓裂)的飛速發展,促使美國原油產量提高了30%,進口量下降了50%。這期間對歐佩克原油出口量帶來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沙特並未對此表示出太多的擔憂。近年來美國原油每月平均日進口量見下圖。

當然,油價的持續下跌,對頁巖油產業的打擊也是實實在在的。據摩根士丹利估算,在美國18個頁巖油生產地區中,有14個地區的原油價格損益平衡點均在60美元/桶以下。因此,目前油價水平開始對頁巖油生產商形成壓力,一些小規模廠商已開始削減資本支出。但是,筆者認為打壓美國頁巖油來奪回市場份額並非沙特主旨,其解讀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官方說法。

2 迎合美國實現打擊俄羅斯的政治目的,也只是沙特的順水人情

沙特做出不減產的決定,更多的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是為了奪回包括俄羅斯在內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占領的市場份額。只是在這特定的時期迎合了美國等利益集團的政治意圖,可以算作順水人情。經過短短幾個月的堅持,俄羅斯經濟快速惡化,盧布對美元匯率暴跌了40%,5年期CDS(信用違約掉期)已經高達450個基點,但也只能啞巴吃黃連。

3 沙特真正的戰略考量

作為聰明的阿拉伯商人,其實他們只要在這特定的時期按兵不動,犧牲一點短期利益,就能一舉多得,實現長遠利益。

3.1 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

現任歐佩克秘書長此前曾明確表示:近年來,非歐佩克國家原油產量增加了600萬桶/日,加上市場的投機引發了價格的下跌。也就是說,將供應的增加歸責於非歐佩克國家的增產,認為其爭搶市場份額,並引發了此輪價格的下跌。在吸取2008年因減產保價而失去市場份額的教訓後,歐佩克成員國此次將改變策略繼續堅持低價,保住並奪回失去的市場。

3.2 遏制和拖延石油替代能源產業的發展

這是最重要、最深遠的戰略,也是關乎沙特乃至所有歐佩克成員國的命脈的考量。在石油被替代能源取代,變得一文不值之前,把蘊藏於地下的財富盡量變現。推斷出沙特有如此擔憂主要基於如下事實。

1)替代能源飛速發展帶來的威脅

2011年,美國政府在發布的《能源安全未來藍圖》和《2011年戰略規劃》中指出:美國要全面減少對石油的過度依賴,首先要在美國本土尋找和生產更多的油氣,其次通過新能源等更清潔的替代燃料和更高的能源效率途徑。

奧巴馬明確表示:要在未來十余年內把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削減1/3,提高美國能源的獨立性,同時批準在美國近海開采石油和天然氣,打破了美國政府執行20多年的近海采油禁令,也釋放出這個第一用油大國不再擔憂石油危機的信號。

加上近幾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對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鼓勵和支持,市場對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汽車的倍加青睞。又如此前消息,西班牙某公司研發的一種石墨烯聚合材料電池,充電時間不用10分鐘就能供電動車行駛達1000千米,而且使用壽命是傳統氫化電池的4倍。這些新材料、新技術的發現和發明似乎預示著石油作為主要動力燃料時代的動搖。

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的研發方面已取得實質性成果,甚至在不遠的將來可能帶來石油能源時代的終結。而這恰恰是作為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歐佩克國家最大的擔憂。

2)沙特本土似乎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油氣資源

以謝巴赫油田(Shaybahoilfiel)為例,2008年日均產量高達75萬桶,而整個油田看不到一個“磕頭機”(采油泵),也沒有數量龐大的大型開采和處理的設施、設備,所有油井都是自噴井。該油田已經這樣自噴了60多年,產量至今未降。據油田負責人介紹,這樣的產量再開采60~100年都沒問題。最重要的是開采成本僅為5~6美元/桶,相當於美國頁巖油開采成本的1/10。

擁有如此富饒的資源、如此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哪怕油價進一步下跌到40美元/桶、20美元/桶,又何懼之有?因此,為了盡可能地延長世界經濟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期,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沙特必將聯手其他歐佩克成員國,借助合適的時期,以犧牲短期利益為代價,發起石油能源時代保衛戰。而2014年就是他們亮劍的時刻,劍指非歐佩克產油國,劍指替代能源產業。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非歐佩克產油國主動減產之前,在西方主要國家對替代能源產業的投資收縮之前,將進入低油價時代。(原載《當代石油石化》)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