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年毛遂自薦向《蘋果》寫財經專欄的人數以「打打」計,相信就算沒有稿費收取,亦要「爭崩頭」,你道真的那麼「神心」地義務為報社「打工」嗎?
由於一「欄」難求,於是出現了自掏腰包買廣告位寫股評這一新行業,真不幸,我成為了其中一個「受害者」。
話說藍鼎(582)宣布供股,我為朋友們訂下了「復仇」大計,預算於0.08元水平重手買入,結果其股價於宣布當日挫至0.083元就止跌,其後四天於0.098-0.108元之間徘徊,正當我仍然在靜候買入時機之際,冷不防昨天其股價突然跳升,於早上跳升至0.12元之際未及反應過來,不敢跟進,結果眼睜睜看著其股價一直上升,午後竟然高見0.197元,較之前天收市的0.101元升了95%,令人目瞪口呆,而我的「復仇」大計,就此被粉碎了。
為什麼藍鼎的股價突然間如此「神勇」?原來是昨天有人買了半版廣告位推薦買入,結果在滾雪球的效應下越升越有,而股評家則名利雙收。事前先行買入藍鼎,再付出少少「廣告費」,不但獲取了厚利,更建立了知名度,這回還不發達?可惜我事後才看到那段「廣告式」股評,低估了其「威力」,成為了「受害者」。
明乎此,大家就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毛遂自薦寫財經專欄了,雖然未必位位股評家會先行買入,可是我相信為數應該不少。
慶幸我的每日評論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我的評論剛好相反,要於上載網上之後第二、三天才見功,雖然未必全中,倒有八成準確率,近期點中的股份更是升幅驚人,動輒數天之內升幅達五、六成,甚至倍升。
所以,每次有朋友一聽見我為一些財經網站供稿,第一句說話必定是問我有沒有稿費收?我豈會如此短視,貪圖那一點點稿費?只求網站依時幫我上載文章就夠了,上載之後我才叫朋友候機買入,這樣就公道得多了。
每次我的評論上載之後,經常出現中銀、交銀、招商、寶生期貨、申銀萬國、國信、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等等中資買盤,這亦是我一直懷疑內地有人跟著我的評論炒作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