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系列報告 | 移動支付看好阿里騰訊引領創新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69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1 17:59 編輯

“互聯網+”系列報告 | 移動支付看好阿里騰訊引領創新
作者:盧婷

投資建議

我們認為國內移動支付產業短期內將更多地由互聯網公司主導,即二維碼支付技術路徑。因此首要推薦擁有二維掃描槍、NFCPOS機具設計生產能力的新大陸,以及擁有商戶信息管理系統並積累大量線下客戶資源的石基信息。其次建議在長期範圍內關註由銀聯與運營商主導的NFC支付產業鏈。

自進入3G時代以來,移動互聯網在國內取得了十足的進步。移動互聯網時代最獨特LBS+O2O服務能否形成閉環之關鍵便在於移動支付,智能手機替代銀行卡與現金是必然趨勢。

經歷特殊的2014年,國內移動支付產業呈現出電信運營商、銀聯、互聯網公司三足鼎力之勢。在2012年結束與銀行/銀聯方面的技術標準之爭後,由運營商與銀聯主導的NFC支付是主流方向,然而實際進度卻低於預期。銀聯與運營商主導的移動支付業務由於是對原有業務的替代,產業鏈過於複雜,參與方之間的成本分擔與利益重新分配難以協調,短期內大規模迅速推廣動力存在不足。

互聯網公司線下支付業務是原有線上業務的自然延伸,支付是促使O2O形成閉環關鍵之處,推廣移動支付業務動力充足;同時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等)擁有龐大、高度活躍的用戶群,更擁有快速果斷的戰略執行力。如果獲得預期的政策地位——例如二維碼標準出臺、交易清算資格等,互聯網公司以更高調的姿態大規模推廣移動支付業務將是大概率事件。

一、投資邏輯:布局移動支付,首要關註二維碼支付產業鏈

1、經歷特殊的2014年,移動支付趨勢不可阻擋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智能手機替代銀行卡與現金的趨勢具有必然性。自進入3G時代以來,移動互聯網在國內取得了十足的進步,給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帶來巨大的變革。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是全方面的智能生活服務助手;移動互聯網時代最獨特LBS+O2O服務能否形成閉環之關鍵便在於移動支付,智能手機替代銀行卡與現金是必然趨勢。

經歷特殊的2014年,國內移動支付產業呈現出電信運營商、銀聯、互聯網公司三足鼎力之勢。由運營商與銀聯主導的NFC支付一直是國內移動支付的主角。而在2014年初,阿里與騰訊以二維碼拉開耗資19億元的打車軟件之戰。互聯網公司轟轟烈烈殺移動支付卻又被央行緊急叫停,但已經與運營商、銀聯形成三足鼎力之勢。9月,Apple Pay重磅發布,成為全球移動支付產業的里程碑事件,關於Apple Pay通過與銀聯或支付寶合作入華的猜測亦頻繁見報於主流媒體。10月,國內關於有可能出臺二維碼支付標準、開放“第二銀聯”等將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成為持續的市場熱點。即使政策多變,我們認為移動支付的趨勢仍然不可阻擋。12月,支付寶錢包在“雙十二”購物節高調推出掃碼支付五折優惠,可以認為該行為已經得到監管層的默許。

2、移動支付困局,運營商與銀聯合作推動NFC支付表現平平,推廣動力不足
運營商與銀聯結束標準之爭,NFC支付依然雷聲大雨點小。國內移動支付產業由運營商在幾年前便開始探索,在2012年結束與銀行/銀聯方面的技術標準之爭後,由運營商與銀聯主導的NFC支付是主流方向。三大運營商均表態將大力支持移動支付產業發展,並發布數千萬的SWP-SIM卡采購計劃,然而實際進度卻遠低於預期。

銀聯與運營商短期內大規模推廣移動支付的動力可能並不充足。尤其是從銀聯角度來看,線下移動支付是對原銀行卡刷卡交易業務的取代,交易手續費分成是銀聯的主要收入來源,與運營商的合作意味著由於重新分配利益導致潛在收入的直接下降。即使現金交易被移動支付替代產生新增業務,但小額現金交易更集中於便利店等場所,手續費率偏低,此類新增業務收入可能並不足以彌補潛在損失。尤其NFC硬件終端的改造將耗費大量成本,因此銀聯等方面短期大規模推廣移動支付並沒有很大的直接利益動力。

3、線下支付是阿里、騰訊原有線上業務的自然延伸,動力充足且更有優勢
線下移動支付是阿里、騰訊原有線上支付業務的自然延伸。第三方在線支付即將結束高增長趨勢,以阿里、騰訊為主第三方在線支付企業急需向線下拓展支付業務以產生新的增長點。但與銀聯不同,互聯網公司線下拓展支付業務是對原來線上支付業務的自然延伸,不僅不會形成替代關系,反而在用戶及交易系統等資源上高度共享。

移動支付促使O2O形成閉環,阿里、騰訊更具推廣動力。對於銀聯或電信運營商而言,由於缺乏相關業務的布局,移動支付的價值僅在於帶來交易手續費收入,或增加電信運營商的用戶粘性。移動支付對於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卻不止如此,其更為重要的作用是促使阿里或騰訊O2O生態閉環的形成。相比交易手續費收入而言,交易數據擁有更為重要的價值。

活躍用戶群破解移動支付雙邊問題,互聯網公司快速執行力優勢明顯。支付寶錢包與微信支付已經積累有數億的高度活躍的用戶群,僅需在商戶側完善布局即可形成線下支付閉環。如果獲得預期的政策地位——例如二維碼標準出臺、交易清算資格等,由於擁有更加快速且果斷的執行力,互聯網公司以更高調的姿態大規模推廣移動支付業務將是大概率事件。

4、投資方向:首要關註以阿里騰訊為主導的移動支付產業鏈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國內移動支付產業短期內將更有可能由互聯網公司主導。鑒於支付寶與騰訊更傾向於采用基於軟件的二維碼支付方式,即使采用NFC技術也更有可能通過HCE技術繞開電信運營商,個人消費者端(C端)無須增加硬件設備,支付受理環境(商戶,B端)的改造升級卻不可避免,由此產生第三方企業的投資價值。建議首要關註擁有二維掃描槍、NFCPOS機具設計生產能力的新大陸,以及擁有商戶信息管理系統並積累大量線下客戶資源的石基信息。

對於由銀聯與運營商主導的NFC技術路徑,由於產業鏈結構複雜以及利益分配的問題,其發展速度可能是較為緩慢的。但考慮到Apple Pay的帶動作用,以及NFC技術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上優於二維碼,NFC支付產業鏈的長期投資價值也並不容忽略。尤其是中國移動在2014年主要資源傾向於向4G網絡建設及推廣,待取得足夠的4G領先優勢之後,不排除中國移動開始在NFC支付發力,因此三大SIM卡商——恒寶股份、天喻信息、東信和平依然值得關註,以及正在建設校園支付生態圈擁有TSM平臺建設能力的新開普。


二、第三方支付體系與移動支付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存在五大支付牌照體系

國內第三方支付業務隨著銀聯的成立和在線購物的發展而興起。第三方支付是指由獨立於商戶和銀行的第三方非金融機構完成的、為商戶和消費者提供的支付結算服務。早在2000年左右,國內便開始出現第三方支付業務,例如雲網支付、首信易支付等。2002年銀聯成立,第三方銀行卡收單業務開始蓬勃發展,成為國內第三方支付的主要推動力量。後隨著在線購物的興起,基於互聯網的支付成為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另一主要力量。


央行於2011年開始規範化管理市場,對第三方支付實行牌照制。由於支付市場的不規範,央行於2011年開始對第三方支付市場進行規範化管理,實行牌照準入制。目前央行共發放六種類型第三方支付牌照——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截止2014年9月,央行累計發放了5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共有269家企業獲得。



(二)銀行卡收單與互聯網支付是第三方支付的主要業務

1、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超過50萬億元
第三方支付業務是對傳統金融機構支付業務的有效補充,且交易規模不斷上升。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7.2萬億元,同比增長38.7%。預計到2017年,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超過50萬億元。

2、銀行卡收單與互聯網支付是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主要業務
銀行卡收單業務依然是第三方支付業務的主要部分,互聯網支付增長迅速。在2013年17.2億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當中,銀行卡收單業務交易規模達10.32萬億元,占比達60%,增速約24%;互聯網支付業務交易規模為5.7萬億元,占比33.1%,但增速高達56%。

銀聯商務牢牢把握銀行卡收單市場,支付寶與財付通競爭互聯網支付。在線下銀行卡收單市場當中,由中國銀聯控股的專業從事銀行卡收單業務的銀聯商務有限公司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58.1%。在互聯網支付市場,支付寶占據了接近一半(48.7%)的市場份額,財付通則占據19.4%的市場份額。總體來說,銀聯商務、支付寶與財付通三者在國內第三方支付整體市場已經形成了三足鼎力之勢。


(三)移動支付是互聯網支付與銀行卡收單業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相互融合

1、廣義上移動支付是一切基於移動端的支付行為

從廣義上看,移動支付指一切基於移動終端所發起的支付行為,包括手機購物、手機購買余額寶等純線上場景應用。一般數據調查咨詢機構在統計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時多以此為統計口徑。由於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手機購物逐漸主要方式,由此帶來廣義上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在近兩年大幅上升。2012年,國內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僅1,511億元;2013年迅速上升至1.2萬億元,同比增長707%.大幅增長一方面由於手機購物的影響之外,還與2013年支付寶推出余額寶產品引起大量申購有關。

支付寶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財付通市場份額開始大幅上升。由於依托於手機淘寶及手機天貓的移動購物平臺,支付寶占據了國內移動支付市場接近80%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騰訊旗下的財付通早期由於缺少移動購物平臺的支付,僅占有約3%的市場份額;但隨著微信支付的普及,財付通份額迅速翻倍至8.4%。由於手機購物等應用場景的支撐,支付寶與財付通將依然主導移動支付市場。

2、狹義移動支付重點在於線下應用場景,是對銀行卡與現金的替代

從狹義上看,移動支付指應用於線下場景的,基於移動終端所發起的支付行為。廣義移動支付所包含的手機購物、手機申購金融理財產品等支付行為是從PC向手機的轉移,其本質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依然是發生於線上的互聯網支付的一種。狹義上的移動支付是指發生於線下場景的、基於手機終端發起的支付行為。由於對目前的線下銀行卡與現金等支付媒介的替代作用,狹義上的移動支付將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本文亦主要以狹義上的移動支付為主要研究對象。

融合銀行卡收單業務與互聯網支付業務兩者的共同特點。移動支付本質上是銀行卡與現金的數字化,而由於具體實現機制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近場支付與遠程支付。兩種模式的技術路徑與主要發起方不盡相同,相關產業鏈上下遊也存在區別。

近場支付:近場支付依然以傳統的銀行卡收單網絡為資金交割數據傳輸通道,以手機中內臵芯片的形式模擬銀行卡,一般通過非接觸技術例如NFC技術實現手機芯片中的銀行卡數據在手機與收單網絡接收終端之間的傳輸,從而實現一機多卡,非接觸快速完成交易的功能。近場支付在國內主要由運營商與銀聯組織推動,相關產業鏈較為龐雜,包括手機終端廠商、NFC-SIM卡廠商、運營商、銀聯組織等。

遠程支付:遠程支付則以線上互聯網支付網絡為資金交割數據傳輸通道,以手機APP實現個人銀行賬戶的操作,一般以二維碼作為收款與付款雙方之間建立交易連接的信息交互媒介。遠程支付在傳統的線上PC互聯網支付在線下場景的拓展應用,主要由互聯網企業推動,相關產業鏈較為簡單,主要由互聯網企業及其戰略合作企業為組織部分。

3、國外以近場支付為主流選擇,國內則NFC支付與二維支付共存

從全球移動支付業務最為發達的日本與韓國來看,以NFC技術為基礎的近場支付是主要技術方向。即使在移動支付欠發達的美國,相關參與方也更多嘗試選擇NFC技術,例如美國AT&T等運營商推出的Soft Card、由Google推出的Google Wallet和蘋果公司的Apple Pay等。

但國內由於特殊的背景環境原因,NFC支付目前並未得到很好的發展,相反由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主導的二維碼支付自2013年開始取得較快的發展。

三、銀聯、運營商與互聯網巨頭推動移動支付呈三足鼎力之勢

(一)使用者與付費者分離、推廣邊際成本導致移動支付困局

1、消費者與商戶為移動支付產品使用者,但並不承擔支付網絡建設成本

移動支付產品的最終使用者承擔支付網絡建設成本的動力不足。移動支付工具是線下場景下消費者與商戶連接橋梁,便捷的移動支付工具不僅可以為消費者帶來便利性,同時還可以促進商戶端的交易量。然而,移動支付體系當中最直接、最受益的雙方——消費者與商戶並不需要承擔支付網絡的建設成本,至少在關鍵的支付網絡建設初期承擔建設成本的意願並不強。根據移動支付網援引第三方的調查數據,有超過一半的個人消費者不願意承擔NFC手機與SIM卡更換成本,更有超過70%的消費者不願意額外付費。商戶端則由於使用人數較少,初期亦沒有承擔受理環境改造成本的動力。

在當前的NFC移動支付網絡體系建設過程,成本主要由運營商與銀聯承擔。例如在支付終端層面,由中國移動采購SWP-SIM卡為其用戶免費更換,而SWP-SIM卡采購成本遠高於普通SIM卡;由於支持NFC功能將增加智能手機生產成本,中國移動對終端廠商進行補貼。在支付受理環境層面,對現有POS機具進行改造使之具備NFC受理功能所產生的成本由中國銀聯進行補貼。除此之外,運營商與銀聯還需要承擔TSM平臺建設、運營維護成本。

2、邊際成本較高,難以相比普通互聯網服務的推廣模式

零邊際成本是普通互聯網服務商業模式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之處。使用者與付費者分離的商業場景並不少見,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普遍。一般而言,互聯網服務業態是向使用者免費,然後以此開拓增值服務向第三方收費,先積累用戶再挖掘用戶價值向第三方例如廣告主收費是十分普遍的商業模式。此種模式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務是標準化的、軟件服務產品,積累用戶過程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因此用戶的增長並不會帶來過高的成本壓力。

NFC支付推廣涉及硬件面臨較高的邊際成本問題。盡管我們認為移動支付是互聯網支付形態的一種,但與普通互聯網不同,涉及線下及硬件的NFC支付面臨較高的邊際成本。例如在消費終端推廣過程當中,除SWP-SIM約5~10元每張的采購成本之外,運營商還需要向每一臺具有NFC功能的手機補貼30元;在改造POS機具過程當中,每臺改造成本可能高達300~500元。中國移動與浦發銀行合作在上海地鐵推出NFC手機刷卡支付,但硬件升級改造投入高達3,000萬元人民幣2。較高的邊際成本意味著初始投入到最終產生之間的過程依然需要持續的投入,從而對市場推廣速度形成制約。

(二)銀聯、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三方角力,互聯網公司更有主動姿態

1、移動支付市場是一個由供給創造的市場,供給方形成三足鼎力之勢

個人消費者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供給創造移動支付市場。從我們前述數據可以看到,個人消費者對移動支付是有“需要”但沒有“需求”的,即認可移動支付所帶來的便利性,但這種便利性相對傳統支付工具的提升略為有限,不足以驅動個人消費者願意為之支付過高對價或承擔過高成本。個人消費者始終是處於被動接受移動支付服務的地位,新型支付技術提供商處於主導地位,移動支付市場實際上是一個由供給而非需求所創造的市場。
運營商、銀聯、互聯網公司形成三足鼎力之勢。由於所選擇的技術路徑及行業地位的不同,國內移動支付的產業實際上形成了三類主導力量:電信運營商、銀聯、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企業。運營商與銀聯主張NFC支付技術,其中中國移動與銀聯形成合作關系,以阿里支付寶和騰訊微信支付為代表第三方互聯網在線支付機構則更傾向於基於軟件方式實現的二維碼支付方案。三大勢力對移動支付產業的訴求亦不盡相同,市場推廣的動力也大小不一。

2、銀聯:NFC移動支付是對原有業務的替代,潛在利益可能受到影響

銀行卡跨行交易成為常態,交易手續費分成收入依然快速增長。自銀聯於2002年成立以來,國內銀行卡交易市場增長十分迅速。國內銀行卡消費金額3在2002年僅有0.2萬億元,到2013年已經暴增至31.8萬億,年均複合增長高達58.5%。國內銀行卡消費(剔除房地產及大宗批發交易)金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由2002年的4.68%上升至2013年的47.45%,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013年,國內通過銀聯網絡發生的銀行卡跨行消費業務67.97萬億筆,消費金額達23.75萬億元,跨行消費金額增長高達44.1%。銀聯收入主要來源於跨行消費交易手續費,目前依然處於高速增長之中。

NFC移動支付意味著需要打破當前銀行卡交易手續費分配格局。國內銀行卡跨行消費交易手續費由發卡行、收單行及銀聯按“7:2:1”的比例進行分配,引入運營商參與移動支付則意味著目前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

從中國移動角度:與銀聯當前的合作模式下,雙方由於分別掌握C端與B端資源而處於勢力均衡狀態。盡管移動支付業務可以帶來用戶粘性,但並不意味著中國移動會放棄向銀聯爭取更高分成比例(例如五五分成)的機會。

從銀聯角度來看:NFC移動支付是對原有刷卡支付的替代,推廣新的NFC支付模式需要銀聯對自身傳統業務的進行顛覆。即使移動支付替代現金交易會帶來新增業務,但小額現金交易更集中於便利店等場所,手續費率偏低,此類新增業務收入可能並不足以彌補潛在損失。

3、電信運營商:由於被管道化威脅而開展支付創新業務

電信運營商內部面臨競爭加劇,外部受OTT企業擠壓面臨“被管道化”威脅。進入3G時代,由於所采用網絡制式的差異,中國電信、中國電信與中國移動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中國移動收入份額從2010年的55%下滑至2013年的50%。與此同時,三大運營商均面臨被OTT企業管道化的威脅。最為明顯的案例就是微信給運營商短信業務所帶來的影響,2014年1~10月國內短信業務收入連續下滑,下降速度超過10%。迫於內外威脅,電信運營商需要開展創新業務以增加新的收入來源,並加強用戶粘性。

運營商B端資源匱乏,內部激勵機制暫時不足。盡管運營商擁有龐大的手機用戶,但在B端資源幾乎沒有掌控力。因此運營商(尤其是中國移動)在推廣NFC支付業務時放棄了對自身更為有利的2.4HGz而是與銀聯合作推廣基於13.56MHz的NFC-SWP技術,以換取與銀聯B端資源進行合作的機會。但是電信運營商相比互聯網公司依然缺少靈活的機制,例如中國移動主要依托湖南省分公司的電子商務基地推動支付業務,單一省分公司對其他省分公司缺乏足夠的影響力,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難以形成有效合力。

4、互聯網公司:線下支付是原有業務的自然延伸,更是O2O生態閉環形成的關鍵

第三方在線支付即將結束高增長趨勢,阿里騰訊需要向線下拓展新的增長點。由於國內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規模亦取得十分強勁的增長。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09年國內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僅5,051億元,2013年則達5.7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高達83%。然而,隨著國內電子商務市場的成熟,以此為依托的在線支付業務增速也將趨勢於放緩。根據艾瑞咨詢的預測,國內在線支付交易規模增速將在2016年下降到30%以內。正因如此,以阿里、騰訊為主第三方在線支付企業急需向線下拓展支付業務。但與銀聯不同,互聯網公司線下拓展支付業務是對原來線上支付業務的自然延伸,不僅不會形成替代關系,反而在用戶及交易系統等資源上高度共享。

支付只是過程,O2O與互聯網金融才是目的。對於銀聯或電信運營商而言,由於缺乏相關業務的布局,移動支付的價值僅在於帶來交易手續費收入,或增加電信運營商的用戶粘性。移動支付對於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卻不止如此,其更為重要的作用是促使O2O與互聯網金融生態閉環的形成。相比交易手續費收入而言,交易數據擁有更為重要的價值。

支付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聯結點:互聯網公司擁有巨大的線上流量,可為線下商戶帶來充足的客源。傳統方法通常以人工的方式確認互聯網公司的引流效果,例如酒店通過人工方式向OTA網站(例如攜程)確認客戶的入住,但這樣會增加不必要的人工成本以及交易數據的不真實性。

支付數據流帶來精準營銷與創新金融產品:互聯網公司從消費者和商戶兩端的交易數據當中均可獲得更多價值。例如在消費者端,互聯網公司通過交易數據的分析可以實現精確營銷等目的;在商戶端,互聯網公司可以通過交易流水分析商戶信用能力從而開展貸款等創新金融業務。

互聯網公司打破傳統線下支付利益分配格局。目前支付寶等的線上支付業務通過直連銀行的方式繞開銀聯的清算網絡,在PC互聯網時代並沒有與銀聯機構產生直接的利益沖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線下支付場景下,互聯網公司通過二維碼的方式依然使得交易在其自身的“清算”網絡中完成,於是直接侵蝕了傳統銀聯機構的利益。然而本屆政府的執政理念更傾向於市場化監管思路,央行有可能開放清算轉接資質,銀聯組織越來越真實地被定位為企業,因此互聯網公司從事移動支付業務並不會存在長期的政策障礙。

四、運營商與銀聯聯合主導推廣NFC但暫時表現欠佳

國內移動支付產業實際上最早便由電信運營商發起,線上模式的移動支付可以追溯到中國移動在2000年底推出向SP/CP開始代收費功能的移動夢網。隨著3G網絡的普及,運營商紛紛開始布局線下近場支付,但卻面臨著技術標準及主導權之爭,NFC龐雜的產業鏈導致發展進度一直低於預期。

(一)近場支付技術路線之爭:央行確立13.56MHz標準,2.4GHz並未完全消失

NFC技術的前身RFID擁有多種不同工作頻率選擇,運營商與銀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采取不同主張。無源RFID主要工作頻率有低頻125KHz、高頻13.56MHz、超高頻433MHz,超高頻915MHz;有源RFID主要工作頻率有超高頻433MHz,微波2.4GHz和5.8GHz之分。早在2007年,中國移動在重慶、湖南、廣東對13.56MHz、433MHz、2.45GHz多種技術方案進行試點,並在2008年初步確定2.4GHzRFID-SIM全卡方案為中國移動的支付解決方案——因為2.4GHz全卡方案對手機終端沒有依賴。而銀聯則主張13.56MHz方案,將SE模塊臵於手機主板或SD卡當中——於是可以避免對運營商的依賴。

13.46MHz技術總體比較成熟,較2.4GHz擁有更多優勢。總體而言,13.56MHz要好於2.4GHz,例如在國外擁有成熟的應用產業鏈發展完善;通信距離更短可有效避免誤刷卡現象;以及在手機斷電關機里依然可以使用。然而,13.56MHz技術必須依賴於手機終端實現,至少需要手機終端提供天線設備,2.4GHz則可完成基於SIM卡即可實現。

13.56MHz已經被央行認定為移動支付標準。2012年12月,央行正式發布《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技術標準》,正式確定13.56MHz為移動支付技術標準,結束了多年以來近場通信工作頻率之爭。13.56MHz已經在運營商、銀聯之間達成共識,各類近場支付產品均以此為標準。

2.4GHz更多專利技術來自國產,依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國內企業在2.4GHz技術擁有更多的專利技術,而13.56MHz幾乎全部由SONY、NXP等國外公司掌握核心專業技術,2.4GHz依然會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根據《2014年第三季度通信行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征求意見稿)》,工信部也將於近期起草2.4GHz技術標準技術,同時還在組織《手機支付基於2.45GHzRCC(限域通信)技術的非接觸射頻接口技術要求》的標準報批工作。

(二)近場支付技術實現方案之爭:NFC-SWP方案基本確立

根據SE安全模塊放臵位臵的不同,13.56MHz近場支付依然還存在三種技術實現方式。即使確定了13.56MHz的工作頻率,NFC支付依然存在多種實現方案。根據安全模塊放臵位臵的不同,有全終端方案(安全模塊放臵於手機終端)、NFC-SWP(安全模塊放臵於SIM卡)、NFC-SD(安全模塊放臵於SD卡)三大類,除此之外還有過渡性的雙界面、貼膜卡等方案。

1、全終端方案:國際主流

全終端方案中的NFC控制器和安全模塊SE均集成於手機終端上的NFC單芯片當中,移動支付等安全類應用加載於手機內臵的安全模塊當中。全終端方案無需更換SIM卡,但必須是支持NFC功能的手機方可實現。由於受Nokia和NXP等知名終端廠商或芯片廠商的支持,全終端方案已經是國際主流方案,尤其是蘋果公司Apple Pay亦采用全終端方案之後可能會形成技術潮流。

2、NFC-SD卡方案:銀聯試點方案之一

NFC-SD卡方案與NFC-SWP方案類似,只是將安全模塊放臵於SD卡當中。由於無需更換SIM卡因此可以獨立於運營商開展業務,該方案一度受銀行及銀聯的較大支持。但目前手機內臵儲存空間逐漸增大,對額外SD卡容量的需求逐漸減少,NFC-SD卡方案將缺少終端與用戶支持。

3、NFC-SWP方案:在國內達成一致意向

NFC-SWP方案在原NFC標準基礎上,將支付應用與射頻模塊分離,在移動終端中增加射頻模塊及天線,SIM卡需支持SWP協議,應用可加載在SIM卡中。該方案由雅思拓、NXP等廠商聯合提出,目前已經成為ETSI標準。運營商在放棄2.4GHz技術的同時,亦向銀聯等合作夥伴爭取到就NFC-SWP方案達成一致意向。


(三)TSM平臺之爭:平臺是NFC安全支付的核心

在結束NFC工作頻率與技術實現方案之爭後,國內近場支付產業又陷入TSM平臺之爭。TSM平臺的主導權直接關系對移動支付產業鏈的控制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TSM平臺是NFC安全支付的核心。NFC安全芯片可以被認為是公共虛擬卡片,可以同時實現不同第三方發行的卡片功能,例如不同的銀行卡、不同地區的公交卡、不同商戶的會員卡等,即不同的應用。由於將多方發行的不同功能卡片集於一身,因此需要可靠的安全機制保障不同應用在公共虛擬卡片空間上的安全性,實現安全安裝應用而不泄露至第三方,同時高效地管理各類應用。由此產生了可信服務管理平臺(TSM平臺),可以實現以下目的:

1、在有智能卡參與的移動支付場景中,為智能卡多應用的業務、技術和安全提供保障。卡片發行方、應用提供方和TSM服務方互相信任;
2、TSM可以服務於商業銀行、電信等各行業的應用提供方、智能卡片發行方等;
3、應用提供方和卡片發行方共享可信的空中安全通道,從而使智能卡支持多應用成為可能,從而在卡片成本分擔、利益共享具備基礎。
和商業銀行傳統發卡流程相比,TSM將空中自動化發卡變成可能,發卡將逐步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

運營商與銀行/銀聯之前關於采取何種NFC實現解決方案實際即為TSM平臺控制權之爭。運營商希望采用NFC-SWP方案,通過對SIM卡的控制達到TSM平臺控制的目的,而銀行/銀聯系則希望安全模塊內臵於SD當中,以擺脫運營商的影響。目前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均建立了較為成熟的TSM平臺。

1、中國移動TSM平臺:重點在於SIM卡安全域管理——SE TSM

早在2012年,中國移動便開始籌劃構建基於NFC的TSM平臺,稱之為NFC多應用開放平臺。通過將SIM卡空間劃分為多個安全域,每個安全域之間有防火墻進行區域隔離並由中國移動多應用開放平臺管理。由於每個安全域是邏輯上的獨立空間,完全兼容行業標準,因此可以通過開放平臺將安全域出租給行業合作方使用。經過兩年的發展,中國移動TSM平臺經成為目前國內最大、最成熟的TSM平臺,累了豐富的TSM運營管理經驗。

2、中國銀聯TSM平臺:面向應用服務的SP TSM

中國銀聯亦於2012就開始建立TSM平臺,並逐步實現與通信運營商、商業銀行等各方TSM平臺的互聯互通。目前,銀聯推進的TSM互聯互通又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性銀行已經全部達成合作,其中12家已經正式發布了業務;區域性銀行已經有30余家與銀聯達成了合作意向,其中已經有7家上線發布了業務。2014年,中國銀聯計劃完成100家成員銀行的接入。

銀聯與中國移動TSM平臺對接,NFC支付閉環2012年初步形成。2012年6月,中國銀聯與中國移動正式簽署移動支付業務合作協議。雙方在當年10月份共同制定了中國移動銀聯支付業務規範》、《中國移動銀聯支付業務客戶端技術方案》、《中國移動銀聯支付業務客戶端API接口》、《中國移動中國銀聯手機錢包業務-TSM平臺互聯接口方案》等多項業務標準方案。中國移動定制NFC-SIM卡,在SIM卡SE中除建立主安全域之外還為預臵銀聯輔助安全域。銀聯TSM平臺與移動TSM平臺對接實現系統互聯,合作開發手機錢包客戶端,其中錢包當中的金融應用例如遠程申請、下載、空中圈存等功能由銀聯實現。2013年6月,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對接之後的TSM平臺正式上線。

(四)NFC產業鏈複雜,受理終端與SIM卡需要雙邊改造,推廣進度依然低於預期

NFC支付涉及手機生產廠商(含元器件提供商)、電信運營商、SWP-SIM卡生產商、銀行/銀聯以及TSM平臺技術提供商等多個產業鏈環節,相關企業眾多,過於複雜的產業鏈導致利益分配往往難以達成協調一致的效果,這是NFC移動支付發展一直低於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

基於NFC技術的移動支付需要對收單終端POS進行升級改造,使之可以受理手機進行支付,但改造成本較高。根據鈦媒體提供的數據,每臺POS機改造成本大約300~500元。對商戶而言,不會帶來銷售收入的提升,因此沒有改造POS的動力,不會承擔POS機改造成本。目前主要由銀聯對線下收單機構進行補貼。目前全國擁有存量POS機約1,300萬臺,如果全部改造則需要投入成本約40~75億元,無論對於銀聯或收單機構而言,均是一筆不菲投入。根據銀聯方面的數據,目前市場已經有支付NFC功能的閃付POS機具約360萬臺,但在全國分布並不均勻,華南地區滲透率高於華北地區。同時在商戶端還存在著普遍的收銀員操作不熟悉等問題,受理環境目前依然並不成熟。

SWP-SIM卡發卡量嚴重低於預期。技術標準與TSM平臺之爭盡管已經得到較為完善的解決,但NFC產業鏈過於龐雜導致實際推廣低於預期。早在2013年初,中國移動方面曾預計當年將推出1,000萬臺NFC手機。然而在當年10月底的紐約GSMA大會上,中國移動方面表示僅推出250萬NFC手機、60萬張SWP-SIM卡4。進入2014年,三大運營商紛紛表態將大力支持NFC移動支付的推廣,制定了十分龐大的采購計劃:

1、中國移動:2014年計劃銷售3,000萬NFC終端,發展600萬NFC客戶,共發放1億張SWP-SIM卡。
2、中國電信:啟動5,000萬張SWP-SIM卡采購,要求4G終端將全部具備NFC功能。計劃新增600萬手機錢包用戶,民生應用達3,000萬。
3、中國聯通:雖然未具體明確NFC發展目標,但也開始與若幹家銀行進行合作推廣NFC手機錢包。已經要求2,000元以上的集采手機終端支持NFC功能,並在2014年初啟動513KSWP-SIM卡測試,計劃采購數量亦有可能達千萬張量級。

從SIM卡的主要供應商天喻信息、恒寶股份、東信和平等公司的收入變化及相關公開資料來看,今年電信運營應的實際采購量依然遠遠低於預期,尤其是中國移動2014年業務重心傾向於4G發放,對SWP-SIM卡並未投入更多資源。

五、阿里騰訊依托二維碼,帶來破壞性創新

就在運營商及銀聯均主導NFC支付但推廣速度低於預期之里,國內兩大互聯網巨頭阿里與騰訊紛紛在旗下支付寶錢包與微信當中加入二維碼支付功能。

(一)部署成本低,互聯網公司主導推進二維碼支付

二維碼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重要的信息傳輸載體。二維碼技術最早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由於比一維碼擁有更多存儲空間,糾錯能力強,二維碼在工業領域應用更為廣泛。隨著個人智能終端計算能力、拍攝及網絡傳輸性能的增強,二維碼在個人日常消費、生活領域的應用亦逐漸增加,成為十分常見的信息傳輸載體。

二維碼在移動支付領域存在兩種工作模式。根據掃描方式的不同,二維碼在移動支付領域有兩模式:


1、主動掃碼:消費付款信息存儲於二維碼當中,包括支付金額及收款賬號信息或包括付款信息的網絡鏈接,消費者通過應用程序掃描二維碼後輸入支付密碼後付款。在主動掃碼模式下,二維碼支付可以完成依賴軟件實現。在個人用戶端,通過手機攝像頭掃描二維碼圖像,軟件解碼;在商戶端,可在POS機屏幕上直接顯示包含訂單或支付信息的二維碼圖像。全過程無需新增任何硬件設施,僅需要通過軟件的升級即可實現。即使商戶側無法做到在POS機屏幕顯示,依然可以通過打印的方式通過展現,需要增加的硬件僅簡單的打印裝臵,或直接使用原有賬單打印設備完成打印。


2、被動掃碼:該模式下由消費者個人終端將銀行卡信息生二維碼,由收款方(商戶)通過掃描搶設備掃碼獲得銀行卡賬號信息然後進行扣款。被動掃碼模式與普遍刷卡流程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在被動掃碼模式下,用戶在手機端出示二維碼,商戶端僅需升級專用掃描槍等裝備即可完成支付流程。


二維碼支付目前主要由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推動,本質上是支付寶與財付通原第三方在線支付業務的線下延伸。支付寶與財付通過經過多年積累,已經搭建了十分成功的支付系統,與商業銀行的直連形成完善的支付平臺,並且達到了利益分配均衡格局。其支付業務拓展至線下是十分自然的延伸,無需重建平臺,無需電信運營商、手機終端商或銀聯的參與,所以原有利益平衡不會被打破。

(三)央行政策將可能不會成為障礙,二維碼已經取得實質上的重啟

此前央行曾叫停二維碼支付。根據新浪網財經頻道報道,3月14日,央行杭州中心支行支付結算處收到央行出具的《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同一時間,央行深圳中心支行還收到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暫停財付通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杭州與深圳支付均被要求分別暫停支付寶與微信線下條形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

根據《意見函》內容,央行本次叫停二維碼支付業務主要出於安全因素考慮。央行認為:“條碼(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系到客戶的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目前,將條碼(二維碼)應用於支付領域有關技術,終端的安全標準尚不明確。相關支付撮合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存在一定得支付風險隱患。”但是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在線下推廣實質是擠壓了傳統線下收單業務的空間,考慮到支付寶曾在2013年推廣線下POS機而被叫停的案例,我們推測央行關於二維碼的政策可能並不僅與安全因素有關,由此導致《意見函》在出臺初期承受了一定輿論壓力。於是監管部門相關人員在公開場合的態度表明,二維碼的暫停只是暫時性,待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完成之後可以得到推廣的許可。

增加被動掃碼模式,二維碼支付已經獲得實質上的重啟。盡管央行相關技術標準暫未出臺,但目前主流支付平臺的二維碼支付似乎並沒有受到明顯影響,紛紛重新啟動:

1、銀聯: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銀聯於7月初完成了二維碼支付系統的開發工作,並已在多個地區向央行報備,開始與銀行商討正式推廣事宜。與支付寶及微信支付不同,銀聯二維支付碼采取被動掃碼模式,通過“掃碼”取代“刷卡”流程,依然依附於銀聯原有的線下收單體系。

2、支付寶錢包:8月初,支付寶在上海全家便利店開始推廣掃碼支付,所有通過支付寶手機掃碼支付完成的交易可以享受九折優惠。除此之外,支付寶在超市、餐飲等行業也在力推二維碼支付。

3、微信支付:8月14日,微信發布升級版本APP,增加基於二維碼的“面對面收錢”功能,在保留原有主動掃碼的基礎上,增加被動掃碼功能。

(四)產業鏈結構簡單,二維碼支付利益博弈程度低

相比NFC產業鏈,二維碼支付只需要少數硬件廠商參與,產業鏈結構十分簡單。同時市場推廣由互聯網企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產業鏈上下遊之間的博弈程度較低。

1、主動掃碼模式:主要為產生二維碼圖像的上遊設備提供商,打紙質二維碼圖像的POS設備或電子二維碼顯示設備。上遊基本屬於充分競爭市場,相關企業相對互聯網巨頭基本沒有太強議價能力,僅作為設備提供商處於從屬地位。目前具有生產能力且與阿里或騰訊有較好合作的關系的是新大陸、證通電子。此外,為減少二維支付金額等信息的輸入操作,支付系統需要與商戶端的信息管理系統對接,相關上市公司有石基信息,目前微信支付在餐飲行業外婆家連鎖店的試點便是通過與石基信息合作完成。

2、被動掃碼模式:被動掃碼模式需要在商戶端新增專業掃描槍設備,部分擁有獨特技術企業,例如擁有國內唯一的硬件解碼技術的新大陸有望通過與支付寶或微信的合作而直接受益。通過硬件解碼技術,公司采用專用芯片而其他廠商所采用的通過CPU芯片,可能降低成本,並提高識別速度、識別正確率等性能。根據掃描網的報道8,目前支付寶在華東地區超市推廣的被動掃碼支付業務所采用的便是新大陸HR1030掃描槍。

六、首要關註互聯網公司主導二維碼支付的投資機會

(一)新大陸:二維碼識別龍頭,擁有獨特的硬件解碼技術

新大陸旗下的新大陸自動識別技術子公司是公司旗下專業從事識別技術的控股子公司,主要業務方向包括條碼/二維碼識別與RFID識別,其中條碼/二維碼識別技術是核心業務。公司成立至今已經超過15年,在條碼/二維碼技術為核心的圖像識別與數據采集裝臵方面達到了與國際企業同步甚至領先的技術水平。公司不僅擁有國際領先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條碼與二維碼識別技術,還擁有國內獨家的硬件識別技術,早在2010年便發布了“全球首顆二維碼識別中國芯”。目前全球僅有新大陸與日本的Token公司、美國的Symbol、HHP等六家公司掌握二維碼硬件解碼技術。相比軟件解決技術,硬件解決通過專用芯片可以實現快速解決、成本低廉的特點。公司目前已經與阿里和騰訊公司合作,如果央行關於二維碼支付業務規範標準正式出臺,新大陸將直接受益於阿里與騰訊公司對二維支付業務的大規模推廣。

除此之外,公司旗下還擁有新大陸支付技術子公司,主要從事金融POS機具設計生產業務。國內POS機市場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至少還擁有兩倍的市場空間,依然是公司未來重要的業務增長貢獻點。

(二)石基信息:依托酒店餐飲行業信息管理系統優勢,商戶資源加速變現

作為酒店和餐飲行業信息管理系統提供商,石基在行業處於是絕對的領先地位,尤其是高端領域。目前石基客戶超過1萬家,目前已經收購的思迅軟件擁有客戶25~30萬家。公司客戶規模和客戶質量都處於最大的領先地位,同時還擁有從事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子迅付科技公司22.5%的股權,全資子公司北海石基也於2014年8月獲得互聯網支付業務牌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司將與互聯網企業共同打通O2O閉環,獲得酒店的收入分成以及餐飲等領域的刷卡手續費分成,實現商業客戶資源的變現。隨著獲得阿里以28億元的投資,公司一方面將享受與阿里生態圈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充沛的現金優勢通過並購等手段實現對下遊行業客戶覆蓋度、新興技術、新興市場的拓展,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產業鏈地位。

(來自中金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